不支持Flash
|
|
|
Chinabyte:“熊猫烧香”病毒始末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5日 08:58 ChinaByte
2006年底,一款即“可爱”又可恨的病毒开始在互联网上蔓延,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熊猫烧香”的病毒。 2006年10月,在反病毒公司还没有截获“熊猫烧香”这个病毒时,程序高手“农夫”就已经拿到了当时的“熊猫烧香”病毒样本,并编写了专杀工具。不过,这个时候的“熊猫烧香”并没有多大的威力。 2006年11月14日,各大反病毒厂商纷纷发布通告,提醒网友们注意一个名叫“尼姆亚”的病毒,这就是后来的“熊猫烧香”。反病毒厂商发现,这款病毒与风行一时的“威金”病毒十分相像,并且通过进一步的修改与变种,有可能拥有巨大的传染力。 2006年11月底,“尼姆亚”只有不到十个变种,然而12月开始,病毒作者从数日一更新,变为一日数更新,它的变种数量成倍上升。这时候,“熊猫烧香”已经取代了“尼姆亚”这个名字。 12月中旬,“熊猫烧香”进入急速变种期,在几次大面积暴发之后,“熊猫烧香”成为众多电脑用户谈之色变的词汇。圣诞节过后,“熊猫烧香”版本已达到近百个。 2007年1月9日,“熊猫烧香”迎来了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暴发,它的的变种数量定格在306个。 2007年1月9日,湖北仙桃市公安局接报,该市“江汉热线”不幸感染“熊猫烧香”病毒而致网络瘫痪,“熊猫烧香”开始进入湖北警方视野。 2007年1月19日,“熊猫烧香”发布了一个新的变种,病毒作者同时宣称,这将是“熊猫烧香”最后一次更新。此时,有关“熊猫烧香”的变种已经突破了500大关。 2007年1月24日,湖北仙桃市网监大队正式立案,并命名其为“1·22”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案。 2007年1月31日下午,来自武汉、宜昌、荆门等地6名网监精英,从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赶来的1名专家,以及仙桃网监大队干警齐聚省公安厅,对“1·22”案进行专案研讨。 2007年2月1日,仙桃网警获取了“武汉男孩”的初步信息:又名“小俊”,男,25岁左右,身高1.75米,网名为“DAVE”。 2007年2月2日,仙桃网警在“小俊”住处抓获“小俊”的徒弟罗某。 2007年2月3日16时,网警抓获了“小俊”的弟弟,据其交代,“小俊”真名叫李俊。 2007年2月3日19时,网警在武汉关山“小俊”出租屋内,将“熊猫烧香”病毒制作者“武汉男孩”李俊抓获。 至此,“熊猫烧香”告一段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