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第三章:运营时代的到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5日 11:05 IT时代周刊

  运营也分三六九等

  什么是运营?无非就是连接、合作与承载。微软就是很好的例子。

  绝大多数的电脑运行微软软件,绝大多数软件开发商基于微软平台进行各种开发,并遵循微软制定的规范、服务于微软平台。这家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正在运营计算机行业,他们在很大程度、很多层面上还承担了互联网的运营角色,而且运营得非常巧妙和隐蔽,眼光自然长远。

  所有的运营,通过网络,将承载的业务在客户的终端上实现。站在运营者角度看,网络很重要,终端似乎是边缘问题;但对客户来说网络才是边缘,终端才是核心,因为客户是在自己的终端接受服务。从商业角度看:运营商没有能够渗透进客户生活的软硬件终端,意味着客户对运营商的业务没有感知,运营商则无权直接对客户提出利益主张。

  “终端是基础”与“客户是核心资源”二者正是殊途同归。很多事实表明,网络是手段,终端才是最牢固的力量,但不是所有可以运营的业务都能使运营者掌控终端这种市场利器。

  顶级运营承载未来

  如何获得、集成客户消费信息,怎样固化这些信息使之成为明确的市场需求?新经济的核心其实就是找到并掌握这些需求。

  通过提供客户咨询服务,IBM和惠普都有了跟随客户发展的需求,前者最先希望能获得一些商业人士赖以为生的工作信息,通过信息分析得到客户需求。但后者首先做到了。

  钱越对通过打印机“平衡部署全面管理”战略获得客户消费信息有深刻的见解,他认为惠普在“动成长企业战略”的指引下,用互联网串联起打印机产品线上高中低端产品,将终端平衡部署到企业,并在其间架设起至关重要的网络管理软件。

  “当我们为客户建立好打印管理环境后,对客户、对惠普最大的好处是获得了一种资源,是搭建了优化的基础,在这种运营架构上,我们能即时地、更清晰地了解客户业务上的需求,更及时地给客户业务提供支持,这绝对是一个优势资源。”钱越说。

  再看微软的MSN,没有任何主要的独创性,没有自制内容,但它扎根于具有垄断地位的微软视窗终端,以强势通信软件的身份为微软提供了电信机遇,同时在个人电脑终端形成垄断性的捆绑,而成为了微软的撒手锏。

  比较微软和惠普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微软通过互联网,将软件终端绑定在客户电脑上,客户随意性比较大,受到同质竞争影响比较严重。反观惠普,通过自身产品建立起网络,而互联网仅仅是传输工具,不是网络化的依托,终端产品也是惠普自身的功能产品。既可以满足客户对某种功能的独立需求(例如打印文件需求),也可以通过数字化一体机集成很多其他功能,例如目前惠普打印系列高端产品中,就集成了存储、邮件、数据库等功能,科技的进步完全可以在一台机器上实现客户想要的功能。这样的网络基础和终端,客户随意性很小,受外界竞争环境影响比较小。

  惠普通过自身产品编织多种功能的网络,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帮助客户运营业务。

  既然“Halo协同工作室”都可以承载翻译服务和电信运营商服务,那在打印机搭建的网络上也可以承载诸如辅料提供、文档管理等其他服务。即使有一天,打印机上承载了计算办公室电费的功能也没有什么可惊奇的。惠普打印机在全球已有1亿台的销量,网络化、数字化后的运营服务,将提供如何的市场潜力,已经是不可预计的了。

  优势资源也好,撒手锏也好,谁是未来世界的运营者,我们将拭目以待。

  附:

  惠普取代IBM成为全球最大IT公司

  2006年11月17日,惠普公司公布了截止到2006年10月31日的第四财季的财务报告,其净收入达到246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7%或6%。而2006财年收入则创纪录的达到了917亿美元,首次超越IBM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IT公司。该财报还显示,由于

笔记本电脑和打印机销售强劲,公司2006年度第四财季盈利达到17亿美元,远高于2005年同期的4.16亿美元。如果剔除企业调整等带来的一次性费用,惠普公司当季盈利更是高达19亿美元,每股收益达68美分,高于华尔街预计的每股64美分。财报显示,惠普当季销售收入达到246亿美元,高于2005年同期的229亿美元,也高于华尔街预期的241亿美元。根据加特纳和国际数据公司这两家权威调查机构的统计,2006年10月份,惠普公司超过其竞争对手戴尔公司,坐上全球个人电脑发货量第一的宝座。

  中国惠普公司总裁孙振耀对IT科技发展的分阶段概括

  第一个阶段:当IT计算刚刚出来的时候,企业是单点应用,一个应用一套系统,办公室自动化是一个系统、供应链是一个系统、人事管理是一个系统。那个时代最流行的就是“专有系统”。

  第二阶段:从1986年开始,开放式系统理念逐渐走入应用。在互联互通的时代,软件本身开发成本太大,所以客户希望应用软件必须能够在各种平台之间互相迁移,这就是开放式系统时代。在这个时代,性价比成为这个行业非常受关注的问题。然而,虽然开放式系统解决了互联互通,解放了软件,但是没有真正解决IT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问题。

  第三阶段:2003年, CIO们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用这么大的投入,买这么好的机器,投资回报是什么?怎样才能把资源用好?惠普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探讨,怎么才能让用户把资源优势有效地发挥出来,关系到投资回报的问题。这就是第三阶段的时代特征,大家关注的不仅是计算能力,还非常关注适应能力,以便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

  IBM提出“随需应变”的背景

  2002年3月,IBM全球服务部提出了“电子商务,随取即用”的概念,来描述IT服务可能在未来将像水、电、燃气、电话等公共能源一样,变得更简单、更经济、更适用。同年,在纽约的一次面向客户和合作伙伴的演讲中,IBM新任CEO彭明盛正式把“电子商务,随需应变”作为整个公司的发展战略提出来。他指出,“电子商务,随需应变”时代的来临,将为IBM和整个行业创造出极其巨大的商业机会。彭明盛认为,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企业是否具有成为“随需应变”的企业的能力,是否能够对全球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出及时响应,将成为决定它在所处行业中成败的关键。从与客户在电子商务项目中的合作情况看,IBM公司认为“随需应变”型公司必须具备实时响应、灵活可变、聚焦核心和坚固可靠四个特点。2002年、2003年,IBM开始全面推进“电子商务,随需应变”,旨在促成客户和IBM自身通过不断的转型,顺应市场和强化自身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面对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机遇,IBM又规划出了电子商务的新阶段——“电子商务,随需应变”时代。

[上一页] [1] [2] [3] [4]

本文导航:
·惠普能运营未来世界吗
·咨询服务并非终极业态
·若即若离的高科技
·运营时代的到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