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滚动新闻 > 正文

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刘清涛:数字家庭的未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2日 09:47 ChinaByte

  刘清涛:大家下午好!大家知道数字家庭这几年非常热,不同的厂商都在推各种各样的数字家庭产品,包括我们的芯片级厂商、终端级厂商、内容提供商、运营商都在提数字家庭的概念。其实完整的数字家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首先在数字家庭外部有三张网或者是四张网。首先有一个通讯网,包括固话的网络。第二是移动的网络。还有广电网。第四个是互联网。这四张网是非常重要的。数字家庭和外部的三大网络或者是四大网络应该有非常完善的融合。

  在数字家庭内部应该还有五大系统。首先有一个家庭的通讯系统,在早期可能更多的是指固定电话的通讯。过去几年移动通讯慢慢进入了家庭,包括现在日益流行的VOIP、视频通讯。这些不断发展的通讯技术应用,都会成为数字家庭通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有一个家庭的信息处理系统。早期可能更多的是买电脑。后来是电脑上网,包括通过电脑我们可以做电子商务,我们可以做远程教育,我们可以做金融的业务。这个我想是数字家庭里面重要的系统。

  第三个是家庭娱乐系统。早期是指一些电视音响,现在指的是

数字电视。包括IPTV、VOD、网络游戏等等这些组成了未来的家庭娱乐系统。

  还有家庭控制系统。这个是指一些家电的智能远程控制。比如说我们在外地可以通过手机或者是笔记本来控制家里各种电器的开关。

  最后一个是家庭的安防系统。这个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很多家里都安装了摄像头,你在上班的时候,通过里的手机都可以监控家里的情况。

  我认为整个数字家庭应该由这五大系统组成。这几大系统之间在进行逐渐的融合。整个的数字家庭和外部的三大网络也要有一个完美的融合。这大概是我们对整个数字家庭愿景的展望。

  现在闪联为了实现这些做了什么呢?第一我们已经局部的建立了互联互通的标准,具体的讲已经实现了娱乐系统、信息系统、通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未来数字家庭会朝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方向是实现数字家庭全部设备的互联互通,全场景的互联互通。也就是说要向家庭的控制系统和安防系统发展。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说整个的数字家庭和未来的三大网络有一个完美的融合。而不是像现在说互联网就是电脑和网络之间的关系,而是说这些终端和这些网络之间已经有非常复杂的融合。这些是闪联对未来数字家庭的愿景和预测。

  现在我们觉得到今天为止,甚至说在未来的一、两年,可能首先实现的是家庭内部的局部的互联互通。第二会实现数字家庭里的所有控制设备的互联互通。第三阶段会实现整个家庭与3C网的互联互通。

  为了实现这样一个数字家庭,就必须要有这样一个标准。因为各种电器之间互联互通必须有一个标准,否则不同厂商的设备没有统一的规范是不可能实现互联互通的。闪联的标准就是实现了这些设备的互联互通的标准,而且从技术上讲,它是一个应用层面的标准。在网络上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通讯技术,在06年会把一些3G的通讯技术用到里面。这些通讯技术是构建各种家电互联互通的底层技术。但是只有这些技术各种电器之间还不能进行互联互通而且产生互联互通。闪联的标准就是在这些通讯技术之上,实现设备之间智能的识别,产生各种各样的应用。

  随着各种各样的设备和互联网应用的融合,会出现一些标准,这些都是我们闪联研究的标准。具体到标准来讲,有一系列的标准。首先有一个完整的互联互通的体系架构,在这个体系之上会有各种各样的协议标准。

  有了这样的一个标准,各种设备互联互通以后就会产生很多丰富的应用,这些应用我们感觉有三个场景,家庭、办公、场景。在家庭里面电脑和电视之间互联互通会产生很多丰富的应用。比如说电脑现在都是ADSL的用户,下载了很大量的视频或者是MP3。在电脑中来欣赏这些多媒体的东西,适合一个人欣赏而不适合全家一块欣赏。把这些多媒体的东西直接播放到电视上,你可以在

客厅和家人一起分享大片或者是家庭的照片。

  另外就是说电视是一个单项广播的系统,大家在现场直播的时候不方便看。能不能先录制在电脑上,然后再找时间看,这些都是电脑和电视之间的互联互通。

  另外就是手机和电视的互联互通。比如说手机可以作为遥控器,来控制家里的电器。

  在办公室也是一样的。比如说在会议室我们经常看到的场景是说开一个非常大的内部会议,大家都用PPT来呈现自己的观点,但是投影机要一个人一个人用,这样就很麻烦。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无线的连接,谁想用就可以用。

  另外比如说在一些公用场合,比如说大家出差的时候公司要开会,我们可以用手机的摄像头功能,和公司总部开视频会议,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应用。包括手机和手机之间交换一些信息,都可以非常方便的实现。刚才我还提多了手机通过家庭网关可以控制家里各种电器的开关和参数设置。

  上面我所说的就是互联互通以后,可以在家庭、公众场合或者是办公室实现很多应用。为了实现应用我们需要做一个闪联标准。这个标准准确的讲是希望通过定义一系列的协议标准,支持各种3C设备的智能互联,协同服务。最终实现3C社会和网络运营还有丰富的内容服务之间的网络架构。为未来的终端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商提供不同的运营模式,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消费模式。

  闪联标准发展到今天为止,在国内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之所以我们要做这样的标准,因为中国在3C社会上不管是在制造还是消费领域都是最大的国家。我们是PC的最大制造基地,如果说再过三、五年,所有这些设备都可以通过闪联标准实现互联互通,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国内的巨头非常愿意联合起来做这样的标准。这些巨头都是IT企业和家电企业的领军人物。他们感觉在这样的机会面前我们只有两种选择,一个是采用国际标准,另外一个就是建立自己的标准。如果采用国际标准我们都面临着标准和专利的问题。所以到了今天,我们的产业规模,我们的技术实力应该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程度,今天是我们第一次有机会可以联合起来做自己的标准。而且这些标准一旦应用到我们的产品上去以后,可以有一个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在2003年,国内最大的五个产业巨头包括联想、TCL、康佳、海信、

长城发起成立了闪联标准工作组,后来又有很多的巨头加入进来。从三年前的五家发起企业,到今年的82家企业。这些企业应该说函概了我们国内的各个领域的巨头企业。在电脑方面有联想、长城,电视方面有TCL、康佳、长虹等等。应该说我们在电脑方面占的市场份额是40%,在手机方面也是占了40%,在电视方面我们占的是80%。应该说我们现在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健康的产业链。同时还有很多国外的巨头加入进来,包括菲利浦、LG等等,很多知名厂商都加入了闪联。

  应该说到今天为止,闪联是联合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联盟。那么我们的标准目前已经正式成为国家标准,专利有204件。在2005年有几十款闪联产品上市,包括闪联电脑、电视、打印机等等,这些产品的销量大约有150万台。而且最重要的事件是联想、长城、清华同方全线的笔记本都已经装上了闪联软件,而且贴上了闪联的表示。另外我们国家的五大电视厂商,有闪联标志的产品也已经上市。这个电视一共有四大卖点,第一个就是高清电视,第二支持USB接口。第三个就是可以和PC之间连接。第四这个电视可以直接上网。而且我们在开发闪联电视当中,是六大厂商形成了联合的研发机构。应该说这种联合研发的模式,对闪联产业化的推广都是非常重要的组织模式。

  我们希望将来闪联的标识可以成为消费者非常熟悉的标识,以后再买电视、电脑手机的时候,有这个表示就可以组成互联互通,就可以建立数字家庭。

  在市场运作方面,我们今年也做了非常大的事情,我们组合了三家电脑厂商,和三家电视厂商,在各自的专卖店里面进行联合营销。联想、康佳、创维、同方、海信、长城,我们把这些电脑、电视厂商联合起来,把他们的闪联产品让消费者进行体验式销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今年七月份,闪联标准正式通过了JTC1/SC25标准立项,这是在全球领域相关的标准里面率先通过立项的,当时有21个国家成员体投票,我们是获得了19票,这也是我国信息产业十几年来唯一的一次突破。

  这个标准的通过有三个原因。第一点就是经过这两、三年我们的共同,很多人已经认识到闪联标准的先进性,和这个体系架构的完备性。第二个就是闪联标准得到了国内各个领域巨头的全力支持,而且闪联的产业化已经做到了相当的程度。第三是闪联自始至终都和国外的巨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希望这个闪联标准不仅成为国家的标准,更能成为国际上的标准。

  回顾这三年来,国际上很多人对我们打压或者是不认可。到了今天国外的标准组织都来到北京和我们闪联沟通,希望我们可以和他们合作,而且他们非常认可闪联现在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我觉得三年来能取得这样大的进展也是我们非常欣慰的事情。因为闪联做标准最终还是靠实力说话。因为闪联标准技术的先进性,得到了国内外各大行业巨头的支持,所以说闪联标准的势头目前是越来越猛。在今年的10月份,闪联获得了首届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的一等奖。

  刚才给大家汇报了闪电在标准、市场、国际合作方面等等的进展,我们感觉就是闪联标准三年走下来,第一走的非常艰辛,第二是现在走的非常好。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是国内的巨头能够联合起来发挥优势,使得闪联标准据的很大的优势。我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可以参与进来,谢谢大家!

爱问(iAsk.com)



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