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日本IT制造业衰退是谁的机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8日 16:58 ChinaByte

  在众多消费者的心目中,“Made in Japan”一直是优质产品的代名词,尤其是IT产品,“Made in Japan”更是一种高品质的象征。在2006年,日系产品优胜品质的神话被打破。先是数码相机频频出现质量问题,尔后是索尼制造的笔记本电池来了一个大召回,不久前,浙江工商局查出NEC、东芝、富士通等品牌的笔记本被检出不合格,存在不同的质量问题。在即将过去的2006年里,强势的日本制造业渐显衰退之势,这又将是谁的机会呢?

  在消费电子领域,日系产品的质量是公认最好的,尤其是数码相机、笔记本等数码消费产品,日系产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全球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仅仅在一年间,打着“金字招牌”的日系产品却失去了光芒,对于制造业正在飞速掘起的国内企业来说,这是不是一个掘起的机会呢?

  在江苏昆山和深圳龙岗工业园,集成了国际知名企业的代工厂商,富士康,明基等一批知名的企业都已经成为国内IT业界著名的制造业。昆山和龙岗也成为国内知名的IT产品制造基地,日本制造业的衰退无疑对于国内制造业一个千年难得的机遇。国内制造业要想掘起并且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必须紧抓这个机会,同时也要从日本制造业衰退中吸取教训。不然,国内制造业未来也很难掘起。

  借助于廉价的劳动力,国内制造业以低廉的成本闻名国际IT业界,除了人力资源成本之外,国内很多IT产品代工厂商再无优势。更加准确的说,国内IT产品的代工水平仅仅是一个初级阶段,苛刻一点说就是组装加工厂,技术含量基本为零。在日本IT制造业逐渐衰退的今天,国内IT产品代工厂商要想突围,必须在技术上下一番功夫。

  除了技术严重落后之外,管理也是国内制造业面临的又一大难关。不可否认,国内所有代工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与日本制造业的成本相比有着绝对的优势,然而,这些廉价的人力资源,却有着一个提升制造业水平的一个致命缺陷,文化水平比较低。这种情况之下,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将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为了提高技术水平,国内IT制造企业必须面临一个大洗牌,吸呐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员工,而吸呐高文化水平员工的代价就是人力资源成本增加,但这仍然比日系IT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更廉价。

  在技术,管理,成本控制等环节,国内制造业的经验都相对匮乏,国内制造企业要想寻求突破,必须迈过这几道槛。在IT制造业这个行业里,技术和管理成为制造企业能否突破的关键因素。如果国内制造业在技术和管理上无法提高,即便日本制造业衰退了,也不会成为国内制造业的机会。

  在IT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也成为IT制造业的一个商机。要想在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国内制造业必须奋发图强,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经验也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试想,日本的IT制造业在全球都是享有盛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打着金字招牌的日系制造业如今也呈现衰退之势,这其中的经验对于国内的制造业来说也是一笔更宝贵的财富。

  最近几年,IT产品纷纷陷入价格战的火拼之中,这一变化对于日本的IT制造业无疑是一毁灭性的打击。不少厂商纷纷降低成本来应对价格战,产品制造成本也随之降低,无奈之下,不少制造企业在低成本之下牺牲了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降低的同时,制造厂商自身的利益得到了保证,可自身的声誉却因为质量不稳定而受到了影响。对于国内制造业而言,在这个价格战正酣的今天,一定要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拥有廉价人力资源成本的国内IT制造业才有可能会超越一直领先的日本IT制造业。

  另外,过于多情也让日本的制造业陷入了今天的困境,这也值得国内的IT制造业警醒。过去,日本的很多制造业一直是在某个产品方面拥有精准的技术,在利润下降的压力之下,不少企业开始拓展其他业务,这种情况之下,制造企业对拓展的产品线的技术水准可想而知。过于多情的日本制造业就这样陷入了产品质量低下的圈子,衰退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国内的制造企业也要从中汲取教训,切不可染上多情的习惯,否则将会重演日本制造业今天的历史。

  在IT产品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IT产品制造业已经是一个蕴含了丰厚商机的行业。日本IT制造业的衰退,国内企业能否把握,这将是一个千年难得的机遇,如果无法准确把握,这个机会将不会属于国内的制造业。

  作者:贾敬华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37,000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