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滚动新闻 > 正文

微软:争夺统一通信的旗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8日 10:11 eNet硅谷动力

  【eNet硅谷动力消息】前不久看到一幅图,意指微软被全面包围,确实有这种感觉,微软处在图中心,周围环伺着众多世界级赫赫有名的大公司,每个公司的拳头业务微软都有对应产品。如果换个角度看,笔者看到的却是微软的积极进取与创新,最近又一头扎进了原属于电信的地盘即企业级VoIP应用,周围又多了强有力的对手。

  微软涉入电信地盘的标志性事件就是推出名为Microsoft Office Communications Server 2007的服务软件,这款软件与其它微软办公软件集成,允许企业用户实现PC to Phone和PC to PC的网络电话,它使企业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哪些联系人还在线,可以用哪些方式与他们保持联系。也许微软企业部门总裁杰夫的话更能体现微软的野心,“PC将取代古老、功能较少的电话体验”。

  当代通信工具很多,但主流快速通信工具早把信函排除在外,人们只有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信函通信,因此,总体来说主流通信工具包括电信类的语音通信如电话与手机,以及互联网提供的电子邮件与即时通信。两者各自有擅长的领域与优点,互相之间无法代替,但是就是因为此,为用户造成了不便。

  即然无法代替,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同时拥有多种通信工具,企业员工同样必须拥有多种通信联系方式,如包括固定电话、手机、电邮、即时通信等。据统计所有非生产性企业内部约有27%的员工需要到外地洽谈生意;即使坐在办公室,也需要使用工作时间的52%选择不同的方式同人联络,但有36%的几率无法在第一时间联系上对方,累积下来,平均每月有22%的工作会被拖延。

  从上面的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这些并不关联的通信设备并没有使企业用户感到更易于与他人联系,相反却使企业用户觉得联系更加困难并耗费更多的时间。在当代,当商业的成功越来越取决于人们分享信息的快慢时,这一问题日益变得关键。此时人们呼唤一种机制,这种机制能够正确、及时地探明被联系人目前的联系状态,从而快速地判定用哪种方式最好、最快地联系上,这种机制就是业界目前所讨论的“统一通信”或“融合通信”(在下文中采用“统一通信”的称呼)。

  统一通信的理念是把企业员工置于通信系统的中心,借助使用跨越电话、电脑以及其他设备的单一身份在一个单一的环境下集成所有彼此联系的方式,将话音业务、在线状态、实时通信(即时消息、视频和应用共享)和准实时通信(电子邮件、语音邮件和短消息业务)等融为一体。如果能达到这个地步,人们就不再是通信系统的奴隶,而是能及时判断自己需要沟通的对象所处的通信“场”状态,选择最合适的通信手段和对方沟通。显然,统一通信认为人比商业进程更为重要,如果能成真,它将要创建出全新的工作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技术帮助我们在日常工作时释放出热情和潜力,真正达到“科技让生活更轻松”。

  这确实是一个美丽的

蛋糕,即出于商业目的又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公司都一头扎进军统一通信领域,就连以前对此领域没有涉及的微软也是如此。微软毫不掩饰进军融合通信市场的野心,声称微软 2007年会推出一系列新语音和融合通信系统产品,如Office Communications Server 2007和 Office Communicator 2007通信工具,并声称目标是“使企业员工无需在决定使用哪种通讯方式与同事或其他人联系方面伤脑筋,就可快速联系到欲联系的人”。

  同时微软也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有实力的合作伙伴,仅仅是通信系统所需要的IP电话机业界所披露的就有几家全球知名公司,这里面包括韩国LG、摩托罗拉、汤姆逊,他们将和微软合作,开发一种面向商业用户的桌面IP电话机,这种桌面IP电话机将通过微软的Office Communications Server 2007拨打电话,具有非常强大的IP电话管理功能,此外还有即时通信功能。

  把统一通信的理念与微软目前所做的工作进行对比就可知道,目前微软的工作只是“万里长征开始了第一步”,真正达到统一通信的目标还需要很远的路要走。微软的首席执行官鲍尔默曾经预测,在未来10年中,所有的企业通讯都将是基于Web的。这话有道理,但是要达到这种境界绝不是以微软为主联合几家公司就能做到的,更需要所属其它行业的企业的参与与合作。但事情没有引人注意前,是需要一个出色的旗手来呼唤业界注意这件事,就如同奥运会参会国都会选取本国最有影响力的运动员做为旗手以扩大影响力一样,微软还是能胜任旗手这个作用的,但统一通信的目标能否实现还要看旗手的后面是否有大批跟随者,以及这些跟随着能否一条心。

  作者:大愚

爱问(iAsk.com)



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