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滚动新闻 > 2006 IPTV中国峰会专题 > 正文

图文:上海百视通公司高级副总裁李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 19:09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图文:上海百视通公司高级副总裁李川
上海百视通公司高级副总裁李川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11月16日,在信息产业部、国家广电总局的指导下,由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中国数字电视》杂志社、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主办的第二届“IPTV中国峰会”(IPTV CHINA FORUM 2006)将在北京国宾酒店举行。图为上海百视通公司高级副总裁李川。

  以下为演讲全文:

  我主要谈一下上海文广一年半以前开始进行IPTV探索,确实一路上这样走过来,也有很多比较深刻的体会,我把合作和创新,对这一年半来IPTV发展的进程,IPTV怎样在中国真正做大、做强,合作和创新是关键。这两句话听起来老生常谈,平时确实挂在嘴上。但是真正要把合作和创新落实到实处,不是从运营商也好,设备厂商也好的角度,而是真正从用户的角度,怎样真正能把IPTV具体的技术变革带来的潜力,淋漓尽致地展现给用户,使他们能享受到实惠,使他们真正觉得这是物有所值,这个做起来,确实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一部分,合作与创新是中国IPTV成功的必要条件,主要强调“必要”两个字。第二,百视通这一年半中所做的IPTV业务的探索,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有一个总结。

  为什么要合作,为什么要创新?有很多目的,确实也能满足各方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但是,我概括一下,对IPTV,特别是中国的IPTV合作和创新的重大意义在什么地方?合作的重大意义主要是规模化,创新是为可持续发展做铺垫,而且是真正IPTV可持续运行发展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国内大的企业,像上海文广、电信、网通这些企业,如果没有规模化,做这个事情是没有意义的。特别是IPTV是作为三网融合最切实可行的方案,走在三网融合的最前列,规模化非常重要。规模化不仅对运营商非常重要,对产业链的参与者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比较短的时期内形成百万用户的规模,这个产业链一定不能形成健康的产业链,这个事情一定不能做大。

  创新是IPTV可持续性的必要条件,为什么这么说?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我们非常深刻地体会到现在所做的事情,包括提供这些内容,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基本需求。但是,离技术带来的飞跃性的变革,所带来的可能性,离用户真正对IPTV的要求,还有非常大的差距。IPTV既不是传统电视,原来在空中,后来在有线网上,移植到IPTV上,绝对不是这样的,也不是互联网,包括互联网视频,尤其是用户自己产生的内容往电视上一丢,把IPTV做成一个大的超市,什么东西都往货架上一扔就完事了。这么简单的移植,IPTV一定不会成功。

  有些人开玩笑,IP不是互联网协议,而是无限可能性的电视,我觉得这个术语确实概括了IPTV给我们带来的可能性。本身IPTV和三网融合有非常密切的结合,另外从消费者角度来讲,特别是对现在的年轻人,15岁-22、23岁,伴随互联网成长的年轻人,他们的消费行为、价值观念都和我们这一代已经非常不一样了,互动娱乐已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是做媒体出身,对媒体这块我们确实有强烈的危机感。我们公司总裁前一阵在北大做了一个演讲,演讲题目是“颠覆电子”,听起来好像耸人听闻,确实我们也看到了新媒体一方面带给我们巨大的危机,但另一方面,也带给我们巨大的挑战。怎样真正把IPTV做好,这是媒体行业,也是电信运营商共同的选择。

  既然是无限可能,听起来是好事情,但是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就像找对象一样,选择太多,后来不一定挑的最好的,很可能挑的比较差的。因为有无限可能,所以很难集中精力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因为外面的诱惑力实在太大,风险不是下降,而是增加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合作,要创新,把这个合作和创新确实落实到每天的行动中。合作和创新有很多层面,不光是单层面的事情,本身行业是有融合的,我们做这个事情牵扯到广电,也牵扯到电信,传统电视产业链是非常短的,做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是IPTV起来以后,这个产业链被拉的非常长。在很长的产业链当中,怎样进行合作,怎样进行创新,确实是非常大的挑战。另外,产品形态并不是简单的移植。无限机会的电视,需要我们在合作和创新上进行无限的探索,不管是技术层面、业务层面、营销,还有合作模式本身,本身是什么合作模式?不能说史无前例,但是在中国的广电和电信这两个行业,真正开始比较大规模的合作,也是一个先例。合作和创新是IPTV成功的必要条件。

  前面讲的全世界都一样,这本身是跨媒体,有些地方还是跨监管部门,全世界各地情况不一样,但是面临的挑战是共同的。但是中国的合作和创新更重要,只有合作与创新,在中国才能成功。

  第一点,这本身是跨行业,甚至是跨监管部门的。这个本质使现在做IPTV必须蒙上探索性的性质。跟电信、网通的合作,整个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了,也进入了比较良性的发展阶段,整个运作模式也受到中央领导和部委的支持、肯定,这样的合作模式有可能会反映到电信法和其它的立法工作中。

  第二点, 在中国做IPTV,很大的挑战,和北美很不一样的地方,传统的电视ARPU值太低,只有十几块钱,在美国基本的月租费是45美金,这样巨大的差异。

数字电视进行平移,进行数字化的工作,实际上也是对IPTV的发展铺了很好的路。反过来,IPTV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促进了整个DVB那一侧数字电视的发展,这样才有李长春同志为什么把上海模式,把广电和电信合作做IPTV,定义成中国数字电视的另一种模式。

  价值链各方要做的事情确实很多,必须很压头。一方面,我们要和广电业者、电信业者共同培育付费的电视市场。第二,在中国现在的情况下,传统电视的ARPU已经比较低,现在ARPU提升的很高,不是很现实,除了一方面要培养付费电视市场的同时,不断需要探索用户愿意付费的新的业务。从这方面来讲,确实IPTV能做的事情很多,我们也做了很多探索,得到了用户和各级领导的肯定,同时确实意识到真正在这方面做的东西,不管创业性,真正用户使用的情况,根本不用提付费,前面两者的差距还是巨大的,这方面我们一定要邀请产业链各方,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第三点是广告创新。付费点播,和广告是不是有矛盾?用户不愿意收两次费,这是现实,但这别不是广告不能做,本身从节目里可以有软性的广告,甚至把有些广告作为内容本身制作的一部分,内置进去,我们已经进行很好的策划,各方都在进行很好的探索。

  百视通IPTV业务的发展历程,现在整体在两个商业试点城市,哈尔滨和哈尔,整体突破十万用户,这个数字很鼓舞人心,虽然在上海放号放了两万多,但是用户签约已经有四五万用户,今年年底至少有六万用户,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文广和电信运营商的分工,我们负责组织内容,负责EPG的管理,用户计费、付费共同进行,对网络的提供,用户收费的支持。

  现在用户所能看到的IPTV内容的架构,首先看到EPG电子导视界面。回看功能是用户非常喜欢用的,还有内容集成平台,集成了方方面面的内容。

  电视导视平台,一年半来,EPG导视平台确实有很大的进步,现在做的比较漂亮,对用户进行了用户推介,和电信、网通有很好的互动关系。

  时移电视是用户经常用的一个功能。我们现在在策划,怎样把IPTV的可能性真正发挥起来,像雅虎界面,从电视来讲,完全可以做到我的电视,技术全部可以实现,对用户群进行分组,做到底,确实可以每个人的EPG,每个人的导播,界面都可以完全不一样,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行为,甚至让用户自己进行挑选,组合成他经常看的内容,想用的应用,组合成自己的界面,甚至设想家里的男主人、女主人的遥控器都不一样,女孩子用的遥控器是粉红色的,男孩子的遥控器功能更多,有游戏,这方面确实可以做。对我们来讲,巨大的挑战,做什么东西,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不能自己闭门造车,自己想用户可能会有什么需求,这方面的工作和用户群体不是很吻合,我们在研究用户的行为,用户的分析,在用户调研上也投入了很多工作,专门有市场团队,每个星期都会跟用户见面,会给用户打电话,了解他们的需求。把他们说的需求和本身的消费行为进行对比分析。

  我们怎么看IPTV?TV是核心,围绕IPTV,我们现在做的只是社会主义阶段,就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我们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前景很巨大,我们的前景很光明,我们需要向各个方面拓展,向资讯业拓展,有资讯

增值业务,向互动业务拓展,有互动游戏,向通信产业拓展,确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围绕着我今天讲的主题,第一,IPTV在中国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功,现在世界上也都认识到了,华尔街也让我去给他们讲讲IPTV到底是怎么回事。IPTV如果要成功,就是在中国,机会最大的就是中国。

  第二,在中国获得成功,我认为一定和国外获得的成功有共同的地方,但不同的地方也有很多,对中国特色充分的发掘,这是IPTV在中国成功一个必要的条件,我们和合作伙伴,包括网通和电信共同要做的工作,就是怎样把一个机制搭好,使社会各方都能参与,都让他们有发挥能力的空间。合作与创新对中国国情下的IPTV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国家处于现在的阶段,各个部委的角度把这个事情共同管好,一方面促进三网融合的发展,另外一方面,正面的宣传,主导正面的舆论导向,从这方面来讲是长期的工作。

  第三,合作创新是多层次的,不管技术、应用、市场推广、合作模式本身,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探索,现在的IPTV仅仅是开始,以中国人的智慧,合作、创新与共赢的IPTV发展的局面一定可以期待。

  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