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图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黄荣怀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 10:58 新浪科技
图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黄荣怀 新浪科技讯 2006年11月3日,由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全国远程办指导,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中国电脑教育报社、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部承办的“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暨第四届中国电脑教育年会(EIC2006)”在北京隆重召开。第四届中国电脑教育年会以“资源整合、应用创新、区域共享”为主题。届时,来自信息产业部、教育部、全国远程办等主管部门领导、中央电教馆领导、全国各地市县教育局局长、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校长、权威的教育信息化专家学者以及服务于教育信息化的企业代表共计600多人将出席会议。图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黄荣怀。 以下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黄荣怀的演讲实录: 黄荣怀:各位专家,各位领导,上午好!大家都知道教育信息化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设备的配备,应该说在不同的地方都已经具备了。接下来我们教育信息化到底怎么发展?我从另外一个视角看一下,当前教育信息化到底怎么往前推进。 我们基本上想把教育信息化分成四个阶段,一个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可能前面也有专家提到学习机,那时候更多是学科教学。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量的工作是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大概在上世纪末的时候,我们更多关注信息化建设,或者更多的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上。从去年开始,应该说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信息技术能力建设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征,每个阶段的推出也不是独立的,可以说现在的信息技术建设能力问题,把全面的阶段都涵盖进去了。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对于教育信息化到底能起什么作用?尤其对于教师能不能用好信息技术在教学里面,去年教育部颁布一个中学教师教育教学的标准,这个我想是一个最典型的特征。 从大的环境来说大家都很清楚,现在我们的网民一点几个亿,三千多万上网学生,大概有1500万人经常在使用网络教育,而且特别是我们现在网络教育领域里,号称有差不多300万的网络大学生,这300万人是直接通过网络的手段,取得他本科毕业证书和他的学位证书。应该说整个大的环境是非常非常好的,是非常振奋的。从国际上来看,上世纪末提出二十一世纪技能,我们未来的技能是什么?不再关注我们有多少知识,更多关注我们信息素养的问题,我们有效沟通的问题,以及你能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技能的提出跟我们以前的教育相比,应该说带来一种新的诠释。我们过去更多说知识就是人的力量,但是这句话要做注解了,不是说知识越多就越好,而更多要体现在你适应社会的能力,或者说跟社会协商的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教育信息化投资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从2002年200亿,到2006年将近300个亿,这当然包括我们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从整个需求来看接近300亿的市场空间,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了。从目前来说,我们投入很多,但实际上我们是不是真正那么多呢?这张图谈到不同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他的人均GDP,与生机比的对应关系。我们不能说他的GDP越高,他的生机比越高,但是他基本上遵循这么一条曲线。在这个曲线上最高点还是美国,他的生机点达到4:1,目前我们国家比例是24:1,刚才俞伟跃处长说是22:1,目前我们GDP大概在1700多,所以这里看不到,我们延伸出去大概也还在他的下面,应该说我们整个投入还并不是很多。 但是因为我们国家情况比较特殊一点,作为我们国家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挑战,我们基本上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持续应用挑战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应该说我们现在的投入很多,我们在农村这一块,很多学校校园基本的配置还存在问题,比如说教室、能耗,基本的教学条件还不太够,我们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跟我们基本条件相比,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比例。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的投入是不是真正有那么多的产出?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持续提出我们的应用能力。 第二个,我们的数字鸿沟,目前来说应该是在加剧。我们说缩小数字鸿沟,我们尽量减少数字鸿沟扩大的速度,很难说我们真正能够缩小我们的数字鸿沟。 第三个,我们国家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提出很重要的一条,我们建设我们学习化的社会。学习化的社会,或者终身教育体系到底怎么建立?实际上这也是我们面临很大的一个挑战。实际上我们现在形成两方面的反差,一方面来说,我们的投入,我们的期望很高,我们投入也继续在增加。但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或者说从教育领域里,对于整个行业的看法来说,面临的压力是很大的,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在我们教育上的应用并没有达到我们目前所期望的效果。我们很多的教育专家,我们很多的老师们提出这种质疑。 另外从国际上来看,最近,也就是在2005年底的时候实际银行业一个报告,对于世界上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一个调查报告,这个调查报告不是一个非常朴实性的调查,而是综合目前国际上所有关于这个领域里的研究,都是权威专家的研究。对于目前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应用,有一个结论性的东西。这里面大概有四个方面的结论。 第一方面,我们信息技术是不是真正能够促进我们教育的发展?或者说我们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是积极的。 第二方面,目前还没有一个广泛认可的,用指标来评估ICT的影响。 第三方面,理论上使用方面与实际应用里面是脱节的。 第四方面,ICT应用于教育的成本几乎没有说服力的数据,这是目前世界银行得出的结论。而在2004年的时候,国家投资ICT五大原因里,应该提出ICT能够降低教育成本,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二十一世纪人类必备ICT的素养,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很显然目前这两个中间是一个比较大的反差,这从整个国际领域来说,而不仅仅在中国。 技术应用到底能做什么?我们说技术的本质,本质还是人类,人类对器官的延伸,比如说我们的手,我们的五官等等。他更多是扩展人类的能力。第一个强化原有的能力。第二个改进原有的能力。第三个是创新与变革,形成新的能力。但事实上,我们现在很多教育里面,比如说课堂上的行为里,可能更多在强化我们传统的能力。比如说我们老师在讲,学生在听,往前老师在讲授,加上PPT以后,原来45分钟的内容,现在可以讲两倍到三倍的内容,这就是典型强化了原有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是不是对于我们学生发展有好处?这是要质疑的。 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我们说技术的发明与应用都应该是创新活动,而不仅仅是说技术,或者软件产品的发明创造才是创新的,应用也是创新的。右下角这个图,这个人已经不是一个人,是一个机器了,为什么?因为现在网瘾的问题确实到了我们必须关注的时候了。 我们现在在一个创新的时代?到底什么是创新?我们怎么样去让我们广大中小学老师和学生们都能够接受创新,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现在谈到创新本身比如说谈到相对优势,复杂的问题,观察性的问题等等,这是目前从创新角度关注的。创新从开始到我们普遍推广开,有创新者,有接受者,还有一部分人永远不可能采用你的东西。这个曲线里目前来看,我们是不是处在早期接受者与广大众之间一个关键期。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从大的宏观层面上,我们过去教育信息化更多是在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但是我们现在有80%以上教育情况在农村,在西部。我们通常说,我们不了解中国的农村教育解决不了中国的教育,我们考虑的问题不能仅仅站在一个大城市里考虑,要站在国家的角度考虑。我们从城市里的应用,要推广到农村和西部的应用里,这里面成本代价要比在沿海地区高出很多,所以这个问题现在是处在关键期。 另外技术能不能被采纳?我们现在应该说有很好的产品,从技术的角度,从专家研究的高度来说有很好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在教学里面能不能应有上?这个问题也是值得研究的。这个模型叫TAM模型,就是我们技术采纳模型。也就是说我们现在通常关注采纳里有这么几个要素,一个是感知有用性的问题,一个是感知易用性的问题,以及享用态度,以及行为意向,以及到人的系统使用。到目前我们可以看出来,根据我们一个基本调查来看,我们产品上通常在感知有用性方面考虑更多,我们厂家的宣传也好,我们专家谈到技术怎么去用,都是他的潜在可能性,只是说这个技术可能能做什么事情。很多人也会尝试一下,会用那么一两次,或者用那么一个老师做一两次的公开课,对于易用性和系统使用方面,目前关注不够,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里,在学校里进入常规教学的还并不多。我们很多所谓实验课程,或者说我们的公开课,通常他所要投入的经历,要五到十倍常规教学的一课,这样大量的成本进入以后,是不是能够让他能够持续运用下来,这些问题值得考虑。这个模型在国际应用上研究很多,也有很多的探讨,跟外部因素存在很多的关系问题。 在这个领域,目前我们说创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对现行者技术应用扩散的问题,我们在上世纪的时候更多是发烧友,更多是辅助教学。现在有很多的老师,很多的学校,也有很多的专家,还有一些厂家在做这些工作。作为代理者来说,我们是不是真正了解到我们在一线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真正的解决问题,而不是从你自己的角度,你自己没上过课,你在这个课上这么做,所以创新先行者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从变革的角度,我们创新只是创新在一个点上,慢慢的延伸出去。但作为一个大的社会来说,作为一个大的教育系统来说,这个变革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谈到两个层面上的问题是我们目前最关键的。一个对学校层面上,学与教方式的变革。目前我们大量教学活动还是老师更多的在传播,或者表达你的东西,学生参与交互很少。或者准确的说,我们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思维的很少,学与教方式的变革,带来整个信息应用可是一个致命性的。我们现在更多在提倡校本研修的问题,校本研修环境与制度建设也是一个很大值得考虑的问题。教学评价方法与手段,这里面怎么改,也是很值得关注的问题。更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来自于在学校上一层变革的问题,我个人感觉可能面临最大一个制约。我的关键还是抛开我们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和教育发达地区不说,在我们农村和中小学,西部和农村学校来说,县级研修支持能力建设的问题,是目前最迫切的问题,也是我们整个要改革的问题。我们可以这么说,县电教馆,从传统电教的支持,到现代信息化的装备,目前电教馆应该说他们的日子比较好过,因为有事先在做。在三到五年以后,电教馆的人做什么?我想我们将来更多要变成一个从知识层面上,我们现在国家政策做的非常好,有很多的资源,也有很好的顶层设计。但是我们到了下面的学校以后,前面用的都很好,突然雷把他的锅给击坏了,三个月,两个月没有人维修,他都没法应有,所以这种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第二,进修学校,我们进修学校传统更多是解决代课教师的制度。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进修学校基本上没有事情做,很多是靠租自己的房子,或者跟哪些单位合作办学,或者跟县里面办学,一些培训班维持基本的生存,那他还是在这里面做什么?我们的教研室,一方面我们教研室的工作,有一部分可能不是当老师,可能是某某领导什么关系放在这面面,我想这个层面他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第一他不到学校里,第二他研究是怎么考试的问题,对我们现在这里面能不能提供支持。另外我们的督导办,我们督导办是跟政府另外一个平级的部门,他关注的问题,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差异,怎么把这个衔接起来。在现在的层面上,靠我们下面普通的学校要做好信息化相关的技术支持和研究工作是相当困难的。现在的层面上,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也就是在我们未来机构变革,体制变革里面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是需要考虑的。 我们现在谈到关于创新变革,应该是我们目前的焦点,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学习的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它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而这些环境都是在变化的。最后一点,什么是创新?当然前提是需要研究者研究,去识别这是不是一种创新。第二个,他能够通过一种方式告诉我们的决策部门,也能告诉我们的实践者,这个能实现一种循环,我们创新就变成一种制度化,体制化的,而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创新在这三者有一些割裂,所以我们创新的问题也要在这个层面上,在这个生命周期里形成一种应有的循环机制和找好它准确的定位。这个模型也是国际上关于创新研究里最先提出的一个模型,他可以更多跟管理学靠的更近一点。这是我要讲的内容,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