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滚动新闻 > 正文

彩电平稳增长 结构性矛盾突出(1)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 13:55 赛迪网

  【赛迪网讯】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

  从2005年第一季度到2006年第三季度,平板化和大屏幕趋势日益显著。平板电视的产量份额提高了将近20个百分点,平板与CRT的产量比接近3∶7。在彩电的平板化趋势中,液晶电视的优势地位已奠定,产量增幅最大,季度产量突破500万台。

  2006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我国彩电行业总出货量已达到6129万台,其中外销出货量为3222.6万台,占总出货量的52.6%。外销出货比重的逐渐加大,是全球彩电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和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行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

  彩电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新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行业结构转型,从以模拟技术为特征的传统彩电到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新兴彩电的转变。数字技术的转变,传统彩电市场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由成熟期向衰退期过渡,传统产业链优势被削弱甚至丧失,投资机会小。新兴彩电市场高速增长,投资机会大,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重心上移,削弱了行业竞争力,制造业边缘化。市场重心转移,向低端消费群、对价格敏感者、城乡结合部、农村市场转移,整体利润率较低并趋向下降。大中城市、高端消费人群,开辟新的应用市场,整体利润率较高,但风险较大,市场不稳定,变数较多。赢利模式转变,依靠规模获取微利,强调成本与服务;创新空间有限,关键技术创新成本高。强调先机和技术创新,提升应用价值获利可行性强,获取市场的认知认同;要求优化供应链管理,强调产业链的协同竞争力(供应商-企业-渠道);存在较大创新空间。

  行业面临的发展格局和竞争焦点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国内市场为主转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并存发展新的格局。平板电视出口量增长对出口额的拉升作用基本是CRT彩电的3倍,随着出口量的快速增长,彩电进出口贸易成为导致产业产销波动和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我国彩电行业要在更深更广层次范围实现与国际接轨,成为世界彩电研发生产基地,提高在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国际贸易壁垒呈现多元化和关联性特征,竞争焦点上升到对品牌、核心技术和标准的控制技术壁垒、反倾销和征收专利费手段,将使依靠价格取胜的中国彩电业大幅度提高出口成本,竞争力明显下降。

  市场竞争秩序有待改善

  平板电视产业的竞争本质虽然是成本竞争,但具有很高的技术、资金和人才壁垒,我国这些方面准备不足,差距较大,短期内难以弥补,需要有超常规划和思维。

  作者:佚名

  企业面临比较突出的知识产权问题,专利收费呈增加趋势,如何积极妥善处理,对发展数字高清晰电视非常重要。市场竞争秩序还有待规范,不合理低价促销等现象还不时出现。企业与渠道的矛盾尖锐,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缺乏协同竞争。

  就目前而言,政府已出台税收、财政支持等优惠政策,但还不完善,企业应成为产业推进主体。

  此外,融资手段单一,过分依赖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企业间的重组并购力度不足,局限于行业内的联合。还有,技术研发力量分散,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建立与完善尚需时日。

数字电视进程缓慢,限制了其应用。

  末季平板将占总量三成

  传统销售旺季到来和出口需求增长,将使第四季度的生产量继续增加;产品供需的衔接会越来越紧密,缩小库存带来的降价风险;第四季度平板类彩电的生产量将超过总量的30%,平板效应与旺季效应相互促进。

  液晶电视产销量继续增加;CRT旺季需求平稳;

等离子外销需求继续增加,内需缺乏推动力,潜在用户群产品注意力被分散;微显电视目标客户需要重新定位,在60英寸以上大屏幕领域性价比优势仍突出;超大尺寸(80英寸-100英寸)电视家用市场值得关注。

  国外、合资品牌不断降低平板彩电价格,缩小与国产品牌间的价格差距,其品牌效应将被放大;国产品牌需警惕外资品牌的价格反攻,防止陷入

国产手机困局。

  根据上游液晶面板厂商对七、八代线的投资开发规划,预计在2008年之前,CRT的成本优势仍难逾越;37英寸及以下中小尺寸液晶电视面板的供货规模是影响CRT需求的直接因素,彩管厂面临较大竞争压力。

  在55英寸以上大屏幕领域,国内企业大多处于观望或少量跟进状态,性价比优势和可否实现全高清是考量微显电视和等离子电视应用需求空间的重要指标;研究和开发国内高端用户群的大屏幕需求,值得企业关注。

  挖掘奥运会的营销价值,值得企业认真研究和及早开发;奥运会将直接推动数字电视的发展,促进彩电需求升级。

  展望2006年第四季度和2007年的中国彩电市场,总体还会保持平稳发展。(n101)

  作者:佚名

爱问(iAsk.com)



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