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 25岁之惑(1)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 15:27 赛迪网 | |
【赛迪网讯】 昨日之惑 30而立,40不惑。25岁将经历怎样的躁动? 虽然PC 25岁时就改变了整个世界,虽然它曾经点石成金,一手创造了全球无数财富精英,但它却在风华正茂之时不断引发“PC是否终结”的全球思考。 25岁的PC究竟面临什么困惑? 以史为镜。 翻开历史的尘封档案,最吸引人的恐怕并非PC青春时代的活力与躁动,而是那些遗留下来的未解之谜。从2002年惠普以260亿美元收购康柏,到2004年底联想以17.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PC竞争格局似乎更为扑朔迷离。从1998年微软试水数字家庭的“维纳斯计划”,到近年各大阵营的强势出击,数字家庭为何总是看得见摸不着? 1981年8月12日,IBM 5150个人电脑(PC)打开了一道奇迹之门。时过境迁,当年炙手可热的DEC、王安电脑、康柏电脑已经从历史中永久消失,就连生产第一台PC的IBM也在2004年将PC业务卖给中国企业联想。昨日发生的故事也许可以解释现在,甚至能够影响未来。 收购的风险有多大? 随着DEC被康柏收购,而后康柏又被惠普收购,PC已经进入一个产业洗牌期。从广受关注的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到近日的华硕和技嘉合并,希捷以19亿美元收购迈拓,PC产业的并购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成熟的市场上品牌被不断集中化。 但收购的风险有多大?在1998年、2002年发生的DEC、康柏、惠普上演的收购大戏中,只有3万名雇员、历史不过十几年的康柏公司收购了有着近4万名雇员、历史近40年的DEC公司。在接下来的3个财季里,康柏PC损失将近9亿美元的收入,PC市场的领导地位被戴尔夺取。4年后,康柏最终又被惠普并购。3公司上演了IT界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惊人一幕。收购后“消化不良”是很多公司面临的问题,尤其在PC产业洗牌期更会引发PC相关企业的思考。 而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则是它在世界舞台扮演重要角色的捷径,甚至有人说这将帮助联想少付出10年的努力。而持怀疑态度的声音也不绝于耳,认为联想并购有美国精神象征的IBM,不得不面对政治、文化、管理及资金等现实问题。毫无疑问,这起并购凝聚了大量的商业智慧,又要避免今后在融合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数字家庭审美疲劳? 对于PC产业链来说,数字家庭一直是个梦想。早在上世纪90年代,盖茨的“维纳斯计划”就开启了数字家庭的征程,尽管无疾而终,但随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纷纷鱼贯而入。英特尔强力推出家庭娱乐的全新平台——VIIV(欢跃),并和上下游企业合纵联横。微软则再次以Wintel联盟杀入数字家庭,推出媒体中心(MCE)操作系统来支持英特尔的数字家庭平台。AMD也发布Live!新品牌,各大PC品牌更是频频出现在数字家庭各种联盟的名单里…… 专家们预言数字家庭是如何神奇,厂商们看好它背后潜藏的巨大商机,但众多消费者只是把它当作科幻故事。企业总是期望数字家庭能在下一年大规模启动,带来现实收益,但多年来数字家庭只是停留在概念和样本阶段,时机始终不够成熟,而消费者也似乎开始审美疲劳了。 数字家庭表面波澜不惊,其实暗流汹涌,经过近10年的酝酿,何时等来井喷那一天? 赛迪顾问的调查显示,现在最大的障碍是数字家庭中心的核心产品还没有定型,作为数字家庭应用平台的“盒子”,价格有的高达9000元,昂贵的价格使其成为奢侈品。而面向数字家庭的内容服务缺乏,用户对于数字家庭的体验不足,也将导致消费意识缺乏。而且家电阵营、PC阵营都在制定自己的标准,市场未启动就已经出现白热化的竞争态势。历史每年都在重演数字家庭用户匮乏的尴尬,各大咨询机构每年也都会发表预测看好中国近200亿元的数字家庭市场,但似乎每年企业都愿意画饼充饥,对此的热衷程度丝毫没有减退。 作者:陈翔 第一台PC上了《时代》封面 “它重得足可以砸断脚!”加州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助理馆长加西亚回忆当年第一台个人电脑时不无感慨。然而,正是这个体型庞大的家伙在25年前开始改变整个世界。1981年8月12日,第一台个人电脑IBM 5150面世。它重达11.4公斤,处理器速度只有1.77MHz,内存容量256kb,仅及现在PC的五万分之一,附带的磁盘容量也只有160kb,大概只可储存一个文字文件。虽然它售价不菲,但这个1565美元的稀奇机器在推出后的8个月内就火速卖出5万台。在1982年,IBM 5150这台里程碑式的PC机甚至被美国《时代》周刊破例选为“年度封面人物”。《时代》周刊写道:“有时候,在一年中最有影响力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过程,而且整个社会都普遍认定,这一过程将改变所有其他的进程。 观 点 戴尔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迈克尔·戴尔 你会看到有一些新产品出来,但PC有能力适应发展。PC不单单是PC,它有各种各样的外观、尺寸。硬件的发展步伐不会停止,因此,个人电脑的发展将是巨大的。在用户界面,比如让个人电脑更易用、更简单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个人电脑行业还处于变革发展的初期阶段。高速宽带、光纤、无线网络这些东西将改变计算机的发展,但PC是当今社会之中,生产、娱乐、教育、医疗行业所不可缺少的部分。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 陈绍鹏 联想是创新的坚定拥护者和实践者。我们坚信通过产品创新、应用创新,为用户带来价值创新的道路前景才是光明的,而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用户应用体验的大小,也就是应用决定价值。应用创新是价值创新的必由之路。 纵观联想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联想坚持以创新为本,为客户应用创造价值的里程碑式的产品。比如,2005年我们推向市场的一款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商用电脑产品扬天,拥有十多项专利,成功助力几百万中小企业。 TCL集团副总裁 杨伟强 25年来,高速发展的中国计算机行业从无到,从浅到深,从产品导向到消费者导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产品导向时期,硬件的每一次升级,都给计算机产业以重新洗牌的机会。在台式PC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市场格局。但在笔记本电脑市场,由于市场总量还不够大,各个厂商的市场地位之争还充满变数。 步入2006年,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发展从炫耀期步入普及期,笔记本电脑产业的高速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增长,给中国本土电脑制造商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机会。在产业链上游资源逐渐趋同的大环境下,自主研发能力、渠道的区域覆盖、本土化的服务优势,无疑已经成为本土企业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今朝之惑 25岁的PC正面临史无前例的困惑。 互联网提供的新闻浏览、电子邮件、游戏娱乐,已经让人忽略了摩尔定律——互联网将终结PC?有线、无线、移动网络的融合使手机成为无处不在的网络终端——手机将取代PC?今年,双核、欢跃平台、64位、移动64位等PC新品似乎都没有改变PC面临的困惑:PC厂商和渠道商利润下滑,芯片厂商导演价格战,直销模式面临拷问…… 芯片商主导下的无奈? “英特尔的微处理器营业利润率可以高达40%,但是OEM中,戴尔做得非常好,也只有5%左右。”8月22日,AMD总裁兼首席运营官Dirk Meyer指出,如果市场上只有一家公司赚钱,那么就只有一家公司有资金投入研发,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整个行业缺乏竞争,大公司形成垄断,用户的利益也受到损害。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多家厂商共同进行财富分配。 芯片厂商获得了PC产业链条上的最大利润,也主导着PC的竞争。“全球那么多产业,唯独一个叫‘计算机’的产业最奇怪。这个产业卖什么呢?卖升级。这是很不正常的。越搞越复杂,而不是以满足你的基本需求为目的。”7月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如是说。而PC行业的“升级”,以上游芯片厂商的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 在软硬件价格越来越透明的今天,当芯片厂商发起一轮轮价格战,PC厂商不得不忍痛追随,叫苦不迭。面对由此引起的利润下滑,承受着不能主导自己命运的担忧,PC巨头当然非常不甘心。PC厂商向芯片商和操作系统厂商讨要话语权,PC厂商跟芯片厂商和操作系统厂商之间的博弈会一直继续下去。 利润下滑止不住? 海尔7月27日推出的酷睿2双核润眼台式电脑仅售6999元!以前出重大意义的升级产品后,起码需要两年时间,价格才能降到普及水平。而现在,基于最新芯片的电脑一经推出,就是普及价位了。在这之前,Acer双核笔记本电脑跌破5000元,方正和清华同方分别推出售价仅为4999元的双核PC方正卓越K100-8218与真爱T8250U…… PC的利润为什么低?产品的同质化、价格战是重要原因。细分市场,细分需求,摆脱同质化,强调应用创新,成为联想和众多国内PC厂商日趋一致的认识。联想集团迫切希望能跟上下游、相关行业合作,一起走出价格战的怪圈,保证或者促使这个行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打断骨头连着筋。PC厂商利润下滑,会考虑压低渠道成本,PC渠道商的日子也不好过。面对逐渐放缓发展的PC市场,逐渐规范的商业环境和信用体系,以及用户逐渐提升的消费能力,他们需要规避经营风险,以获得更大的经营效益。 直销还是分销? 8月,连续三位原Dell高管奔赴联想上任,有业内人士提出,高层的变动并不会对Dell构成太多不利的影响,但其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和渠道模式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市场,做出相应的策略和渠道调整。 实际上,自从1998年Dell正式在中国实行“直线订购”模式,拥护者众,反对者亦众。支持者认为,直销模式消除了中间商,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和时间,允许戴尔公司能以富有竞争性的价位,为每一位消费者定制并提供具有丰富配置的强大系统。反对者认为,直销模式造成维修困难,存在客户定制后等待时间长等问题。 没有深刻地意识到区域化差异在中国的突出表现,没有跟中国本土市场做出有效结合,直销模式也会水土不服。目前,中国的新兴市场正向3~4级城市甚至5~6级城市转移,而在3级以下城市的市场,分销模式更占据优势。同时,直销模式需要比其他厂商更大量的广告投放和销售人员支持,这些同样需要计入成本并转嫁在产品上。随着PC行业整体利润的下跌,各厂商在产品价格上已经相差无几,直销的优势难道会慢慢消失? 盖茨掏得第一桶金 作者:陈翔 25年前,IBM PC研发时,微软公司正经营得穷困潦倒。比尔·盖茨听到这个消息立即飞去找IBM公司,要求合作。不过,开始IBM对比尔·盖茨并不感兴趣,他们本来希望预装CP/M操作系统,但是价格一直谈不妥。这时盖茨就整天缠着IBM,并使出免费绝招——微软提供IBM PC的操作系统。这个诱惑实在很大,最终IBM一狠心就答应了这个小公司。为了扩大个人计算机渗透率,IBM鼓励其他公司复制它的计算机,也没有保障计算机程序的始祖——DOS系统的独有权,因而让微软创办人盖茨,这位哈佛退学生抓住机会成为全球最富有的人。在IBM PC推出时,随机的操作系统是IBM PC DOS 1.0,而微软公司随后也发行了自己版本的MS DOS,依靠卖给兼容机厂商发了大财,并开始了令人羡慕的腾飞。 观 点 浪潮商用电脑事业部总经理 黄刚 当今,面对因产业标准化、规模化而引发的同质化竞争,面对产业整体利润率下滑的现实,PC产业是否已经进入衰退期?事实上,我认为PC产业还远没有达到成熟时期的顶峰,整个产业只是在经历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的驱动力转变。而攻克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能否真正做到以用户应用需求为导向,提供最具应用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方正科技总裁 祁东风 我曾经有过全球市场将仅剩下6家PC厂商这样的论断,资源和市场将进一步向几家大品牌厂商集中,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有序。这是对消费者和厂商双方都有利的局面。竞争是新的发展趋势,竞争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方式,现在我们把竞争对手已经看成是“竞争对友”,是我们一同发展、开拓的伴跑者。中国PC是一个整体的品牌,在国际市场,凡是体现着中国生产力的PC就是统一的中国品牌,代表中国的形象。竞争不应是相互打压,而是共同发展,开拓更大的市场。 佳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徐宇凌 现在的PC跟以前相比,没有太本质的变化。计算机技术真正发展到跟人有直接联系的时候,计算机技术才算产生了质的变化,才能达到人机合一。 我认为PC的发展不如手机。消费电子产品满有前途的。很多时候,一个小东西卖得比计算机还要贵。计算机是按工业产品设计出来的,手机是按消费品设计出来的。对于计算机,要进入你想用的界面,需要开多个窗口。手机千万不要变得像计算机一样不好用。 未来之惑 有人说,我们早已进入后PC时代。 那么25岁的PC未来究竟还能挺多久?未来它将变成何种形态?英特尔主席贝瑞特认为:PC自我改变、与时俱进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一功能的产品,这是它最重要的价值。PC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据IDC统计,全球PC市场仍然孕育着10%的复合增长。 PC将被替代? 目前,对PC构成最大冲击的产品就是手机。手机的功能正在日趋强大,“手机将替代PC”的说法此起彼伏。《经济学人》评论说,看起来,个人电脑的“个人化”梦想,会由手机来代替它完成。IBM著名软件专家萨姆·鲁比则表示,在最近25年中,手机在科技领域内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曾经的王者PC。 类似说法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1996年的时候,网络计算机曾经被推举为PC的替代者。如今,这一说法已如石牛沉海。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和英特尔CEO奥特里尼近日联合撰文指出,随着技术的进步,PC上将会出现更多的功能和更强的运算能力,并且提供更为标准化的平台,而且这一切,都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来实现。同时PC在欣欣向荣的数字设备市场中找到了新的功能。IBM同样认为PC不会退出历史舞台。IBM个人计算机事业部高级经理John Karidis指出,PC的一些工作量向网络或各种设备转移,只是意味着一些人不再用PC,而是用其他一些设备来做某些工作。对于大部分人来说,PC不会走开。 那么未来PC究竟什么样?恐怕没有谁能说得清。有人说个人电脑应该就像是移动电话,可以随时随地方便使用;也有人说个人电脑应该像智能的“英国管家”,聪明严谨、不知疲倦;还有人说个人电脑应该像数字家电转型、成为家庭中不可缺少的影音娱乐中心…… PC功能不断加强的无限可能,也使得未来的市场充满了变数。差异化的市场使得每个功能的增加或增强都有可能带出一个新的产品和产业。正如海洋中,只有大鱼和快鱼才能生存。厂家如何不断拓展新的市场,开发出符合市场的新产品,是在市场大潮中差异化生存的关键。 巨大市场 如何成为巨额利润? 如何在个人电脑的多用途时代抓住机会?对于PC厂商来说,将未来巨大市场转变为现实利润的增长是问题的关键。根据IDC 的统计,2006年第一季度全球PC市场上涨12.6%,中国近年来一直是世界PC市场增长的巨大动力。 在持续保持超过10%的增长率的光环下,目前中国PC产品同质化的趋势也越发明显,价格战变成竞争市场份额的主要杠杆工具。为了保持住稳定的利润增长,厂商们纷纷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如何控制内部运作成本上。这个利润空间的减薄同时也令渠道合作伙伴的发展前景堪忧。很多生产厂商试图对渠道管理进行的扁平化改革,似乎并未达到改革渠道结构的初衷,有时甚至使厂商的管理成本加大。 2006年加强4~6级市场的建设已经成为众多一线厂商的工作重点。但是厂商资源有限,如何更好地分配资源,更好地完善厂商的地级市场建设,成为各个厂商面对的首要课题。在IDC大中华区市场研究部副总裁霍锦洁看来,对于广大厂商而言,不能简单地把中国作为单一的市场对待,了解和把握现有差距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战略设计、政策制定以及发掘潜在商业机会都至关重要。 100美元笔记本只是个梦想? “截至2004年只有35%的公司使用了PC”,IDC的统计让正在经历数字化革命的我们看到了中国PC应用的现状。PC要普及,也许依然应该从价格开始。 较高的价格成为PC在发展中国家普及的障碍。超过一半以上的台式机(捆绑1台显示器)的价格已经低于500美元。但是对于很多低收入的城市和农村用户来说,PC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11月16日在世界信息社会高峰论坛上向人们展示了价格为100美元的笔记本电脑。该产品瞄准的人群是那些从来就不知道电脑、互联网为何物的偏远地区的儿童。尼葛洛庞帝希望借助100美元笔记本来一场数字化生存的扫盲运动,实现“让每一个儿童都拥有一台笔记本”。 然而,虽然100美元笔记本得到了部分IT厂商的支持,但由于没有形成生产规模,最后何时可以将成本降到100美元以下还是未知数。同时包括Intel在内的很多IT厂商,近年来也都开始面对不发达地区推广低价电脑,但到目前为止,大量的投入相对有限的效果,使得厂商的热情都难以长久维系。电脑何时才能最终普遍到每家每户? 作者:陈翔 王安电脑破产 王安公司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曾称雄于个人电脑领域,被称为美国式成功创业的典范。其由盛转衰,让无数后人唏嘘感叹。 1971年,王安公司推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处理机———1200型文字处理机。随后的几年里,王安公司不断推陈出新,改进产品性能。到1978年,王安公司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信息产品厂商,王安个人财富一度超过20亿美元。1981年,在香港推出廉价的文字处理系统——王安电脑打字机。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个人电脑业迅速发展,IBM公司和苹果电脑公司相继推出了体积小且可以互相兼容的个人电脑,其价格只是王安电脑的1/3,而且可采用市场上的通用软件。王安赖以生存的文字处理机受到了严峻挑战。而王安公司忽略了市场变化的情况,仍然坚持生产打字机而不创新,导致销路越来越窄,许多老客户也相继离去。1992年7月,作为公司继承人的王安博士之子不得不在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的文件上签字。 观 点 中国总经理 赖泰岳 非常荣幸,我本人和Acer经历了PC产业25周年的发展历程:从产品研发、OEM代工、自有品牌的创立,到整个国际化的进程。今天,这个产业变得分工越来越细,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的需求也越来越趋向理性和个性化,作为PC行业的领导厂商之一,究竟要如何突破技术和销售的瓶颈,和上游的供应商以及同行一道,将这个产业带入一个新的高峰和未来,这是摆在我们从业人员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海尔集团商流推进本部兼计算机本部本部长 高以成 PC 4~6级市场的建设固然极具潜力,但是厂商资源有限,如何更好地分配资源,更好地完善厂商的地级市场建设成为各厂商面对的首要课题。PC企业需要以顾客为尊的亲切感,东方文化的深厚内涵;PC企业需要有行业领导者的视野和风范;PC企业需要有现代企业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 时代对于我们来说,缺少的不是机遇,而是缺少发现并把握机会的眼光。面对3C融合、数字家庭的普及、笔记本市场的爆发及市场细分,带来的机遇,PC厂商应该和经销商共同成长,相互尊重,相互协作,不管做PC企业还是做经销商。小不是美,大也不是美;通过双方心与心的交流,坦诚的合作,由小到大,才是真正的美。 中国长城计算机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周庚申 今年是历史上第一台PC问世25周年,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台PC问世20周年。20年前,中国第一台中文化、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微型计算机——长城0520CH由长城公司研制成功,这是中国计算机工业发展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里程碑!自此我国在计算机领域第一次拥有了同国际领先技术同等的话语权,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也开始真正走上了自主创新的独立发展道路。毫不夸张地说,IBM PC的出现改变了世界,长城PC的成功则改变了中国。(n101) 作者:陈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