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中兴遇到市场竞争拐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 13:14 IT时代周刊 | |
《IT时代周刊》记者/李萧然(发自北京) 价格战带来的甜头已成为往日的记忆!有迹象表明,目前这两大电信设备商华为和中兴正承受着财务以及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从长远来看,这将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而从近期来看,这两家公司获取的净利润将会降低。 据华为和中兴的财报披露,2004年华为的营运利润率为18%,而2005年下降到了14%;而中兴的营运利润率仅约为8%。据华为的年度财务报告显示,2004年底华为的现金储备量为11亿美元,2005年下降到8.83亿美元。针对这一现象,业内专家认为,不论在中国本土市场抑或是海外市场,华为与中兴所发起的都是一种“自杀式价格战”,它们自身的利益也将会受到影响。 在过去的几年里,华为与中兴由中国走向海外市场,凭借优异的研发能力和极具竞争性的价格与海外厂商争夺订单。以牺牲部分营运利润为代价,成功地占据了一定的市场。现在,这一由它们发起的在全球市场上展开的价格战会最终将它们埋葬吗? 利润下跌 进入2006年,从华为中兴公布的财报上就可以看出2家公司在利润上的收入与往年相比,明显减少。据通信业的权威媒体LightReading的报道提及,中兴就表示预计2006年上半年公司所获净利润与2005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 虽然中兴在向证交所递交的报告中并未透露利润下跌幅度,仅表示财务结果仍处在核算阶段。但2006年前3个月,中兴获净利润3340万元人民币(约合420万美元),与2005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5%。 而据了解,中兴在2004年上半年共收入102亿元人民币(约合12.8亿美元),获净利7.24亿元人民币(约合9060万美元)。尽管2005年上半年中兴的营收总额为103亿元人民币(约合12.9亿美元),所获净利润却同比降低了近9个百分点,为6.6亿元人民币(约合8260万美元)。中兴日前做出的自测结果表明,在近2年里,中兴每年上半年度的盈利状况已连续出现下滑。 早些时候有分析师预测,称由于中兴正在向国际市场扩军,2006年中兴海外市场的收入将增加60%,但同时对应的成本支出也将提升95%,较高的国际运营成本将削弱中兴的现金流。中兴在报告中对此作出回应,称这种说法是主观猜测。中兴表示:“根据现有的信息还不可能对公司2006年在海外市场上的增长情况做出精确的预测。” 不过中兴从国际市场上获得的收入确实正在不断增多。中兴称,2005年上半年公司在海外市场上收入了31.4亿元人民币(约合3.93亿美元),占公司期内总收入的30.5%,同比增长了17.6个百分点。2006年上半年,公司海外市场收入还将进一步提升,增长率将介于35%和50%之间,总金额介于42.4亿元人民币(约合5.30亿美元)至47.1亿元人民币(约合5.89亿美元)之间。 与中兴相比,华为也似乎在为利润下跌而烦恼。 据华为亚太区副总裁刘江峰在日前进行的新加坡亚洲通讯展上透露,华为2006年的目标是全球107亿美元的合同销售额和80亿美元的收入。而华为2005年的合同销售额总价值82亿美元,合同销售收入为60亿美元。 按照上述预测,华为2006年定单的增速有所放缓,从2005年的45%降到2006年的30%。 刘江峰表示,市场竞争加剧,致使产品价格下滑。 据他介绍,目前亚太区是华为业务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已经与超过150家亚洲运营商展开了合作。但华为预测数据显示,华为的运营利润率从2004年的18%下滑至2005年的14%。根据华为公布的年度财务报告,该公司的现金储备也从2004年的11亿美元下降至2005年的8.83亿美元。 有报道称,华为2006年早些时候已经启动了削减成本计划,并且冻结了新员工招聘。但华为对此予以否认,并宣称,削减成本是华为的一贯战略,这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竞争力。不过她也承认,随着技术的“日用品化”,华为的毛利率在下降。 优惠政策丧失 除了在利润收入方面不如意之外,最近国家出台的新政策也同时对华为中兴等科技企业出了一个小小的难题。 以前,国内的科技公司可以享受到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在向中国客户销售软件产品后,科技公司可从政府得到增值税中的部分返还额。标准的增值税率为17%,公司可要求政府返还14%。例如,某家公司在市场上售出100美元的软件产品,他们可以从政府处获得14美元的返还额。 但随着2006年1月新政策的启动,就让华为和中兴这样的科技企业再也享受不到这种优惠了。尽管华为和中兴方面拒绝对当前的形势发表评论,但从2006年至今的运营状况来看,新政策对他们确有影响。 据了解,2005年中兴的“其他收入”为8530万美元,其中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增值税的返还。但在2006年第一季,尽管中兴的收入与2005年同期相比有些微增长,为46亿元人民币(约合5.75亿美元),但期内中兴的营业利润却下降了71个百分点,达6500万元人民币(约合800万美元),且净利润也下降了86%,为3340万元人民币(约合420万美元)。 利润率的下降主要是因为中兴的毛利率由先前的40%下降到了33%,以及由于关于增值税返还的新政策的启动。2006年第一季中兴的“津贴收入”大幅降低,下降了90个百分点,仅为600万元人民币(约合75万美元)。 业内人士认为,政府部门为缓解国际压力削减了针对电信设备厂商的税费优惠,这意味着华为和中兴今后从政府获得的财政支持将大为减少。 不过,据Light Reading Insider的分析师詹姆斯·克罗肖认为,中国很可能会采取其他措施来扶助华为和中兴。他说:“我怀疑中国政府取消出口退税的所有影响都会被新措施所弥补,如研发贷款或其他税收优惠。中国政府肯定会做出姿态和让步,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获得的政府支持将会减少。” 竞争加剧何以为策 华为和中兴这些年来在海外市场上的兴起,已经成为全球市场上的竞争者,而它们这几年来延续的低价格竞争更是无形中为自己树立了很多竞争对手。随着电信设备业内的竞争加剧,相互之间挣抢业务也成为常事。 在国际顶级运营商为一些项目招标时,这一点可以看得很清楚。例如2004年中兴参与英国电信的公开招标,在提出“21世纪网络”计划时,英国电信的首席财务官Hanif Lalani曾表示,让中兴参与“21世纪网络”计划的投标,会让价格大幅度降低。不过他同时称:“1年前,由于华为参与投标,因此很多商家选择了放弃。但现在有些商家已经可以逼近华为开出的价格。” Lalani表示,在主要的竞争对手中,华为给出的价格依旧是最低的。但是其他商家正在迎头赶上。2006年,一些商家选择在远东地区制造设备、将设备的生产过程外包出去以及购买更加便宜的元器件产品。因此它们可以将价格压得更低,而华为给出的价格则变化不大。因此如果现在华为参与某项招标,将价格尽量压低,但并不一定能拿到单子,因为其他商家已切实具备了同华为竞争的实力。 “此前双方竞价方面的差距大概在70%或80%,但目前已接近20%。”Lalani说道。 他称,在现在的欧洲市场上,中兴正充当着“新华为”的角色。它现在已是木桶效应中最低的那一块木板。 由于中兴进入欧洲时间较晚,因此与一大批商机失之交臂。此外,中兴的实力也较华为弱,例如在光设备领域。中兴透露,目前公司已经与很多欧洲顶级公司进行合作,例如法国电信、葡萄牙电信、阿尔卡特以及爱立信,并在欧洲拥有15家办事处以及一家研发中心。而针对目前在欧洲市场上的低价格战略,华为表示:“华为依旧承诺要向客户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通信产品。华为是一家市场导向的企业,价格会依据客户需求而变更。华为高质量的产品、精致的服务以及极具创新精神的研发都是实现客户需求的保证。” 而另一方面,华为和中兴在国际市场上的争抢也越趋白热化。业内人士指出,两个企业都以低价格作为开辟市场的重要武器,在海外市场的拓展过程中,往往是一方以比对方低得多的价格硬从对手手中把客户抢过来。 激烈的价格战和互相“拆台”的做法,使得国内企业虽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扩大,但利润率却不断下降。2006年第一季度,中兴的运营利润就同比下滑了71%,净利润更同比下滑了86%;华为也预测2006年的增长速度将放缓。 在利润越来越低的今天,也许华为和中兴该反思自己的低价战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