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家电 > 正文

E言堂之白色家电 明智理性选购节能冰箱冷冻能力稍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 03:10 北京娱乐信报

  

E言堂之白色家电明智理性选购节能冰箱冷冻能力稍差

  如今买电器,不少朋友都是行家里手。什么空调要挑高能效比的、冰箱要挑有0℃温区的、洗衣机要挑能省水的……不过您知道这些电器最早是怎么发明的吗?关于这些,小朱搜罗了我们常用的白色家电的发明起源,这个夏天您不妨和您的家人一起分享一下。也许您会问:知道了家电的发明有啥实际意义吗?回头看看当年发明电器的历史,了解一下当年发明它们的真正用意,也许可以帮助您在买家电的时候有一个更清晰更理智的思路。

  

冰箱

  起源:第一台家用冰箱出自德国

  冰箱是咱国人生活中绝对少不了的电器之一。早年间没有电冰箱的时候,不少人家都会准备一个大木头柜子,柜子下面可以存放冰块,在中间架子上可以存放各种需要冷藏的食物。但即便是这样,也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条件享受得到。

  不过说起第一台电冰箱的发明,还要追溯到19世纪。一位英国人雅可比·帕金斯,在1834年发现液体蒸发的时候会产生冷却效应,于是寻来一群工人建造了一个简单的工作模型。模型正式投入运转的当天,的确产生了一些冰块。随后一位名叫哈里森的苏格兰印刷工在清洗金属印刷铅字的时候注意到了液体的冷却效果,并在维多利亚州的一家啤酒厂里搭建了一个制冷车间。

  第一台家用冰箱的诞生是出自德国的工程师卡尔·冯·林德之手。不过可惜当时电仍未被大范围应用,因此冰箱进入家庭的规模仍然有限。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才有发明家将电动设备引入家用冰箱,最终诞生了家用电冰箱。

  【避免购买误区】

  选冰箱别背离最初目的

  尽管在学术上对于谁发明的第一台电冰箱仍然存在争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最早冰箱在发明的时候目的只有一个——给食物保鲜。因此冰箱的制冷能力可以说是您在挑选冰箱时最重要的标准。眼下有些品牌宣扬的冰箱附加功能和节电功能尽管也很重要,但是不可以背离冰箱的最初目的。小朱就曾经在市场上看到,有些节能冰箱尽管十分省电,但是冷冻能力却不到10公斤。您觉得这是省了还是费了呢?

  空调

  起源:发明空调不让印刷错位

  据说,空调的发明最初可不是给咱人类使用的。

  1902年,美国人威利斯·开利在纽约的一家印刷厂工作。因为夏天的时候空气湿度太高,印刷纸轻微的伸缩就会造成印刷错位。于是开利博士自行设计发明了一套用来调节温度与湿度的空调器。一直到20年代中期,空调始终被用于化工、军工、食品等行业,但是一直没有服务于普通人。

  直到1925年,纽约里瓦利大剧院采用了最新的离心式空调器之时,人们才在炎炎夏日首次尝试到空调带来的凉爽。1928年第一代家用空调才问世,上世纪50年代后期才大规模进入家庭。

  【避免购买误区】

  买空调先看降温性能

  空调近几年的发展很快,价格也降到了千元。不过买空调跟买冰箱一样,最重要的还是要制冷、送风量大。其他的功能您都别放在第一位考虑。小朱身边就出现过这样的朋友,空调买回家样子挺好看,又能杀菌又能消毒,唯独到了夏天天热的时候屋子怎么也不凉。

  现在市场上的空调大都贴了能效标识,级别越高越省电,当然价格也越高。小朱的建议是您最好先问问朋友家类似的同品牌空调用了两年之后效果怎么样。如果能效比挺高,用两年之后就不顶事了,那花太多钱就没必要了。

  微波炉

  起源:最早被称为“雷达波”炉

  当时英国科学家在进行军用雷达微波

能源研究的时候,带着磁控管样品于1940年9月与美国雷声公司进行合作沟通。1945年时,美国的斯本塞在微波发射器旁发现,微波能把他兜里的糖果融化,于是他又先后用玉米、鸡蛋等食物在微波发射器旁进行试验,结果受热爆炸的鸡蛋喷溅他一身。正是这“世纪一喷”,让他更加坚信微波加热的观点。

  后来雷声公司决定与斯本塞共同研发专门烹饪用的微波炉。在1947年推出了第一台家用微波炉。因为它的发明来自于雷达装置的启迪,所以最早被称为“雷达波”炉,后来才正名为“微波炉”。最初由于成本高、寿命短,微波炉的推广一度停顿。直至1965年,乔治·福斯特与斯本塞一同又设计了一种耐用廉价的微波炉,才在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避免购买误区】

  加热是微波炉基本功

  我国的微波炉直到上个世纪末期才开始普及。在格兰仕、美的、海尔等企业的带动下,微波炉从几千元的价格降到了现在的几百元。眼下还推出了各种变频、转波等形式的微波炉产品,可以说是对微波炉产品的一种升级。但其核心功能还是加热。

  信报记者 朱晨日韦

爱问(iAsk.com)



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