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的博物馆:新技术将用来为古老文化服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 13:54 互联网周刊 | |
谭端 新技术将用来为古老的文化服务,使得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展示领域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5月,骄阳当空,黄澄澄的阳光将整座北京城染上亮金色。天安门前的长安大街上,热暑将马路地表蒸出了一股腾腾的油气。在故宫博物院内,一座80年前被太监烧毁的花园,复建峻工了。80年前的那场无名大火,烧毁了这座名为建福宫的后花园,也把无数的珍宝和皇室残喘的旧梦烧得一干二尽片瓦不留。80年来,这块区域一直沉睡在废墟之下,始终被封锁起来不对外开放。现在即使它重新被建好,人们也看不到园内由1000根6米长、40厘米宽大木材建成的延春阁,也见不到这个共享了3000根大型木料、12万余件瓦件、2800多克金箔装饰彩画的富丽堂皇的花园。以后它将用作接待高级贵宾以及其它活动的特殊场所。 2年后,IBM公司或许能够弥补人们这个遗憾,它将以虚拟现实技术来取代现实中不对民众开放的故宫古建筑区域。只要有足够的带宽和一台能上网的计算机,人们就可以在各种地方,包括家里和世界任何角落自由自在地逛故宫了。网上的故宫最大程度上,将和参观现场一样有趣和震撼。理论上,那些不对外开放的地区,民众也有机会能透过网络参观。效果不输给现场目睹。 紫禁城,是许多中国人一生之中必须朝圣一次的地方。这块区域承载着中华民族复杂的情感,是中国人的圣地。但事实上,有许多人一生也没能来故宫一次。而即使到了故宫,还很有可能遇上展馆正在进行检修无法参观或是展区太大走不动的情形。更遗憾的是,许多参观群众,包括国人和外国游客对这个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皇城背后的历史不清楚,使得参观变成一种徒具形式的走马看花。 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全世界的网络冲浪者将可以在互联网上潜入一个具有真实空间感的虚拟故宫,在巴格达或是阿拉斯加的网上游客可以如同现实一般进入北京紫禁城内,在网上看到故宫的每一个角落,可以看到那些故宫不对外开放的神秘地带,也可以看到平时无法展出的文物,并且以360度细读文物的细节。甚至用最新的技术,让历史文物配合上互动形式的解说,详尽的介绍每一项文物的历史意义。还可以请虚拟志愿者担任导游,解说故宫的文物历史,以及回答问题。更进一步来说,游客彼此还可以进行虚拟交流,虚拟拍摄。“文化的生命只有通过兼收并蓄和不懈地创新才能保持恒久的活力,在开放和发展中成就其精深和博大。”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说。 数字化成了故宫长期以来关于展览、参观、文物管理、保护所遇难题的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故宫造册文物有100万件以上,由于故宫本身是古建筑而不是现代化的博物馆,大部份的文物无法陈列展示,数字化后文物展出的难题便可以得到解决。以虚拟的方式展出文物,不需要考虑气候、天灾,一个虚拟的文物库,游客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同时也可以降低故宫有限的参观人流承载负担,可谓一举数得。 IBM和故宫计划建立一个3D表现形式的虚拟故宫,这个计划特别之处在于它将植入最新的互动的功能,通过虚拟技术与故宫现场展览整合,达成更有效的教育和展示效果。从2002年故宫网站开通到现在,故宫博物院的网站功能愈来愈强大,它已经初步实现了网上数字故宫的功能。只不过这个数字故宫还是二维的。“我们还不满意这样的效果,我们希望故宫文化展示平台能达到真正的世界水平。”故宫资料信息中心主任胡锤说。随着虚拟现实造型语言VRML的进化,X3D规格的确定,许多三维效果原来不能在互联网相融的情形,现在得到了解决。这使得三维效果的数字故宫有机会能在互联网上实现。“帮助身处故宫之中或居于全球各地的观众游历紫禁城,提供更便利、更生动有趣和令人震撼的历史文化之旅。”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说,“为每天数以万计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提供更好的导览服务,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这项名为“超越时空的紫禁城”计划,将着重在故宫的古建筑、古文物的虚拟重建,并以讲述历史和互动形式表现出来,目标是为让全球的访客提供具有震撼效果的吸引力。它将不是一个传统的网页,而是一个完全潜入式的、具有空间性的、游客可以操作的,和实际紫禁城的空间场馆在建筑和历史上相呼应的世界。IBM公司为此专门请技术部门开发服务院内展览的系统,并向故宫保证整个计划到执行各方面都将保证高质量以维护中华文化的尊严与庄重。 在文物展馆操作信息化项目IBM不独专对中国的故宫。在此之前,IBM还完成过世界许多知名的博物馆的信息化工程,其中包括埃及国家博物馆、俄罗斯冬宫、法国卢浮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文物数字化的应用能让文物展示平台变得没有疆界限制。以IBM资助的米开朗基罗“佛罗伦萨圣母”项目为例,这个高七英尺,在一整块大理石上制作,有四个比真人还大的人像,IBM公司以3D影像技术,将其数字化再现,使得在线的观众可以从三维复制图中看出每个细节,包括米氏刻刀雕刻的痕迹。这个作品原本收藏在佛罗伦萨大教堂歌剧博物馆,但数字化后,全球13个博物馆、学术单位、图书馆、艺术馆都可以看到这个多媒体展示。俄罗斯冬宫博物馆数字化后,也为全球35个国家的博物馆、画廊、图书馆和大学捐赠了60多个多媒体展示亭,还将300多万件数字复制艺术品存入图书馆数据库,扩大及深化了文化研究、传播、保护等领域的效果。 和中国相似,身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在这方面经验较早。一项名为“永恒的埃及”项目得以使埃及最重要的古遗址、文物、人物和历史汇聚成一种史无前例的多媒体体验。它将埃及室内室外的收藏品、遗址、古器物、人物整合起来成为一个复杂的数据库,通过手持数字导览器,以详细的文字、图像和动画帮助游客了解博物馆内所陈列的古物。“通过多方面的整合,埃及以一种超乎人们想象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埃及的文化遗产才得以被世界所知,这不只是法老时代的埃及,而是我们全部文化遗产。”埃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档案中心主任法蒂·萨利赫博士说。 在中国的“超越时空的紫禁城”项目计划中,参观者可选择参观紫禁城历史上的某些重要的历史景点,而在参观这些景点的时候,宫殿古建的故事是用一种被体验、而非仅仅是被讲述的方式来展现。“象乾隆王朝、1644年农民起义,以及过去的皇宫怎样演变成现今的故宫博物院这些历史故事,都可以在‘可参与文化空间(PCE)’中以象戏剧一样的形式形象表现出来。” IBM公司中国信息无障碍中心主任郭维德先生说。“参观者本人将以栩栩如生的角色形象来代表,而这些角色可以和由计算机生成的历史上的角色进行交互,诸如与过去的朝廷要员。” 这个所谓“可参与文化空间(PCE)”的技术,将把虚拟的和实际的宫殿整合起来。除了互联网的虚拟皇城外,观众2年后到故宫博物院参观,还可以在各个景点所设的解说台前,进入“虚拟版”中进行探索,增强他们对于博物院的游览体验,同时也和此时此刻正停留在这个虚拟空间中的其它游客进行交流。 被新技术保护的古文物 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主任胡锤先生接受了本刊独家专访。 《互联网周刊》:博物馆信息化以后带来的好处是什么?故宫有没有疑虑部份? 胡锤:很多人不理解信息化是什么?它不该只是单纯的技术解决方案,我们觉得它应该是一个工作方式。重点应该是放在让信息化提升我们的工作水平,它完善的模式可以使得我们目前的工作变得更严谨更有条理更规范化。包括影像数据管理、流程控制等等,帮助很大。从之前建立网站、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一直在摸索信息化的意义。目前我们肯定的是,信息化不该是目的,不能盲目去跟进一个新技术,而是应该让技术为文化来服务。博物馆应该有教育的角色。我们想的是如何用新技术去协助、加深、学习、宣传历史教育,来丰富人,来提升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故宫信息化是以服务故宫整体工作来进行的。我们希望它对整体工作有所帮助。我们所有工作都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 《互联网周刊》:故宫的信息化整体情形大概是怎么样? 胡锤:故宫的信息化从1997年到现在,进行将近十年了。现在整体框架已经完成。包括网络支持下的数据采集、加工、利用的数字平台。这个平台在影像、文本、历文文档、视频、音频每一项都涉足了。整个平台都还在不断完善中。除了数字采集外,我们还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工作平台以及文化展示平台。前者包括应用系统,通过网络整理运用数据的平台。软件开发是中科院的中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我们1992年就开始合作了。前几年我们致力于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采集。我们单位名叫资料信息中心,特别强调的是资料的采集和整理。此外我们建了公文流通、文物管理、古建信息管理、文档的利用与检索平台。这次和IBM公司合作的,是文化展示平台的部份。在这部份,以前我们所做的,只是一个网站。我们现在觉得网站平台需要更新了,它需要发挥更好的功能,不应该只是一个网站。 《互联网周刊》:信息化管理上的基础采集完成了多少? 胡锤:我们采集了50万张影像数据,都已存入数字平台。所完成的数据压缩之后大概有几个T,只占总数的47%。这些数据在内网上能自动支持各项业务系统。我们的目标是让这些数据能在用户终端下载。这方便了研究领域的运用。以前用胶片拍摄的数据,现在都已完成数字化转换了。为此我们之前还专门研究过数字和胶片拍摄的差异,发表过学术报告。我们已经建立完成一个影像制造、加工、运用的平台。 《互联网周刊》:你认为数字化故宫的意义和影响是什么? 胡锤:除了虚拟故宫外,在文物数据中,文物影像的意义相当重要。文物像人的身份证一样,照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文物同名同姓的很多,影像可以帮助区别实物。这对使用、研究、管理上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国内的文博信息化方面,故宫做的算是好的。故宫是国家最大的文物资源库,它负有国有资产管理之责。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从故宫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要展现新技术。我们建立了许多历史文档,目前还在持续进行文档扫描的工作。扫描完后,我们会放入文档资源库里头。目前大约完成了30多万部历史数据的影像扫描。使用者通过检索进行研究。这对文物保护意义长远。纸张的文物翻一次就受伤一次,800年的败坏周期,使得纸质文物很脆弱。信息化可以大大的加强文物的保护,人们只需翻阅数字复制版就可以进行研究。这降低了文物损坏机会。同时也使得文物信息得以永远保存。 《互联网周刊》:你最欣赏世界各地哪一个博物馆的信息化展示平台? 胡锤:英国国家画廊。它在影像服务平台上做得非常好。它收藏了1700多张画,都数字化了。观众参观完之后,喜欢哪一幅,立即可以付费放帧带走。故宫的影像数据服务正在朝着相同的方向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