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滚动新闻 > 正文

医也可以这样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 16:05 中国计算机报

  作者:汪蔚 郝峥嵘 李锋白 郭莹 

  【赛迪网讯】不出500米,就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头疼脑热去看个病,孩子打个防疫针,走10分钟就到。这当然比花半天时间跑到三甲医院方便许多。其实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如果信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部分病都能就近解决。

  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百姓身边的医疗机构,肩负着满足社区百姓基本医疗需求的重任。同时,作为整个国家医疗体系的神经末梢,它还要完成疾病监控等任务。今天,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牌子越挂越多,他们也面临着如何获得社区居民信任,如何与正规三甲医院实时沟通的诸多问题。

  就近看病

  早上8点钟。北京市东城区小黄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门刚打开,几位早已等候在外的人便鱼贯而入。卫生站不大,100多平米的空间被分隔成药房、输液室、诊疗室、康复室等几个房间,环境整洁、优雅。大家边唠着家常,边等候就诊,在这里全然没有了大医院的嘈杂和拥挤。

  小张已经流鼻涕两天了,知道自己没啥大事,一直也没抽出时间去大医院排队看病。这不一大早,他就来到不用排队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让医生诊断一下,拿点治伤风的药,几分钟就解决问题。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如小张那样想。70多岁的张大爷,前几年中风留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这几年都是坐轮椅。由于家住在六楼,又没有电梯,张大爷每次去医院做康复治疗,都要兴师动众。张大爷的老伴总在想,要是医生能上门就好了。有人给她介绍社区卫生服务站,可她又担心:那的医生技术行吗?

  很多人从来没有去过社区卫生服务站,总以为站里又旧又破,医疗人员水平不高,所以无论看什么病都往大医院里挤。其实,现在的社区医疗服务站早已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功能越来越完善。

  首先,社区医疗服务站可以住院。别以为在社区医疗服务站只是看个感冒,拿几片药而已。走进一些社区医疗服务站,环境并不比三甲医院差。住院部有病床,设有单间、双人、三人及多人房,而且每间病房都有独立卫生间,还有电视和空调,费用比大医院便宜很多。比如社区医疗服务站的一大特色—家庭病床,平均每床总费用只是大医院的1/4左右。

  其次,社区医生能上门看病,深受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的欢迎。

  再有,社区医疗服务站药房、检验室样样齐全,但万一有急诊或需要手术怎么办?不用担心,社区医疗服务站一般都与大医院建立转诊关系。按照部署,卫生部2006年将在全国推广双向转诊制度,鼓励试推社区医院首诊制,让常见小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大病则转向二级以上的大医院,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则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大病出了院再回社区。”

  其实在欧美国家,90%的病人都到社区医疗服务站看病,只有10%的人得了大病,才不得不到医院去看。

  作为大型医院的有益补充,社区医疗服务站有它不容忽视的优点,首先就是方便。一般来说,出家门10到15分钟就可以找到一个社区医疗机构,而且不用排队;其次是价廉,因为社区医务人员结构简单,服务费、治疗费和检验费要低得多,用药一般都控制在常见的普通药物范围,所以对于同样的小病,大医院往往动辄上百元的消费,而社区医疗服务站往往50元左右即可治愈。

  以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业务比较单一,所以管理也相对简单。但是现在的社区医院如果要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大病出了院再回社区”,那么这种上传下达是以数据和系统的联通为基础的,因此对数据和系统的标准化问题要求比较高。

  在不少社区医疗服务站,仅实现了财务电算化、部分部门网络化。IT设备的应用大部分集中在门诊部门。更大范围的信息化手段还未应用,与二级以上医院的数据传输、共享也还处在摸索期。

  将来的社区医院,要一方面能够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一些医疗设备终端,将医疗及延伸服务引入家庭,最大程度地体现这些服务的及时性、随时性、交互性,使居民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可充分地享受医疗服务;另一方面,要做好信息化系统,和二级以上的医院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以国外社区医疗服务站信息化为例。国外在开发信息系统以支持社区医疗医生的工作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这些信息系统能够以便捷和标准的方法收集病人数据,能够电子传输病人数据给其他医生供会诊之用,支持与其他远程系统如电子图书馆之间的传输功能,利用数据作预防性研究及发现病例。

  随时保健

  今年,武汉市江汉区在对全区居民进行健康状况普查的基础上,为60岁以上老人、妇女、儿童、高血压患者等重点人群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并向每人发放一张IC卡式样的电子病历。昆明今年也在加大社区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力度,社区医疗服务站在提供看病服务的同时,也将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提供保健咨询服务和身体例行检查等服务。

  由于卫生医疗服务与社区居民利益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地区将面向居民的卫生医疗信息化作为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社区卫生服务站被推到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位置上。

  社区医疗服务站要提供医疗保健服务,首先是要选好服务项目。当前,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保健服务需求将越来越大,这就带给给社区医疗服务站很多机遇。很多老人的日常保健,完全没有必要长途跋涉到社会上的医院,完全可以就近进行日常治疗。同样是东城区小黄庄社区卫生服务站内,80岁的老王,患有脑梗、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自2002年起就开始在站里进行日常保养,一个月至少要“光顾”两次,对医生、护士的情况摸了个门儿清。附近的大医院他也去过,但医生的服务态度让他不满,挂号、化价、交钱、取药等一连串的长队更让本已体弱多病的他难以承受。

  “这里人少,不用排队,走几分钟就到了。”64岁的刘大妈说,她患有高血压已经多年了,基本上都是在小黄庄社区卫生服务站取药,隔一段时间请这里的医生测测血压和血糖。

  社区卫生服务站其实是为这些社区老人服务最方便的基本医疗机构,尤其对于那些病情较为稳定,只需要定时做检查、按时吃药的老人来说,出门溜达着就把健康问题解决了,当然是方便不少。

  有一老,还有一小。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医疗保健方面不仅仅方便了老人,更方便了儿童。儿童从一出生到成年,要打很多防疫针,甚至刚出生的那一年每个月都得去一次,而如果每次都要去医院排大队,去完成这个非常简单但又非常重要的任务,实在是个“劳民伤财”的事。而社区卫生服务站则能把这一重要任务简单完成,既让家长放心,又能让家长方便。

  另一方面,现在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往往处于工作超负荷和身体亚健康状态,容易忽视对自身健康指标的检查,从而导致健康状况的恶化。对社区居民进行周期性的例行体检,也将是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保健服务的又一主题。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联合社区居委会或者街道管理部门,面向社区居民定期进行居民健康检查,建立社区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记录居民体检结果,形成数据库。

  居民健康档案可以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带来巨大的服务机会。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建成之后,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根据居民的健康情况,主动地向居民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通过个案发现或人群筛查,自动建立慢性病专案,对社区居民的慢性病患者进行诊疗、健康教育和追踪管理。更为重要的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居民保健服务能够帮助居民形成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次的健康保护,全面促进居民个人的身心健康,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而这些数据,如果有统一的存储格式,能够通过网络集合到更高层次的医疗管理机构,对于医疗管理机构了解整个社区居民、市民甚至是国民的健康状况,通过数据挖掘形成有针对性的管理政策更关键,当年加碘盐强制规定的出台就是良好的佐证。

  全面监控

  2003年那场SARS引起的大面积恐慌,让我们至今心有余悸。恐慌固然来自于SARS的难以治愈,更重要的是信息的不透明。当时,疫情从基层医院上报至卫生部传染病控制中心竟然要8~9天,严重影响了卫生医疗系统对SARS的控制。后来,卫生部临时组织精兵强将,紧急完成了SARS专报系统,及时准确掌握SARS分布和扩散情况,以便积极应对。

  其实,需要预防控制的传染性疾病还很多,比如霍乱、脊髓灰质炎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立明说,为达到对恶性疾病控制的目的,准确掌握了病情的分布、扩散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而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在百姓生活区中,就在老百姓身边,对社区范围内的疾病发生情况最先了解,可以随时监测到百姓生活中的“新动向”,及时反馈给相关机构。从这种意义上说,社区卫生服务站就是国家延伸到百姓生活中的触角。触角要和中枢保持联系靠的是神经—网络和相应系统。

  意外的SARS让我们意识到了信息系统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重要性。建成以社区为基础的网络直报系统,对于恶性疾病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不仅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功能性的特点,而且由于投资主体的不一致,建设模式各不相同,要想把社区纳入直报系统的网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根据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特点,在建设时需要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则。

  首先,要加强整体规划,把疾病直报系统融入到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中。社区卫生服务站一项日常职能就是传染病控制管理。中心根据传染病的具体情况,制定隔离、消毒措施,定期复查、随访。在这个过程中,要在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中做好病人资料登记,进行分类统计,同时按照治疗进程,登记治疗、恢复情况。

  其次,要按照全国一网的原则建设。要想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必须准确掌握全国的情况。承载网络直报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最终结果应该是全国一网,也就是各省、地市、县所建的信息网络,最终应联入国家级骨干网,形成一个全国信息网。每一个居民像手机用户可漫游一样,传染病情况也可以随着他们工作、旅游、出差等活动而全国漫游。

  第三,要加强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不同地方社区千差万别,即使在同一个城市社区也有他们自己的特点,扎根社区的卫生服务站自然也各不相同。在进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时,他们要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要建设成覆盖全国疾病直报系统,必须有流畅的信息交换。信息交换规范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信息系统标准化核心,必须在规划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时,选定或制定各种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第四,开放性。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和网络直报系统等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系统关系密切,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和居民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会与其他系统相连接。所以,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规范和接口规范向行业开放,系统的数据和对数据的操作在协议方式下,向所有应用系统开放,系统向新类型数据和新的功能开放。

  尽管,我们都不希望SARS再来,但做好准备是必须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被赋予厚望,建设时把握好一些基本的原则,它才能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记者手记

  悖论稀缺资源分配

  医院最难挂的号是什么?专家号。而早在两年前的春天,北京儿童医院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80%的专家号被只是患了普通感冒的儿童家长挂走了。很多专家面对仅仅是发烧流鼻涕的儿童哭笑不得—既浪费了专家的时间,又让那些真正有疑难杂症的儿童丧失了看病的机会。

  爱子心切的家长心情大家都可以理解,家长们舍近求远不去家门口的社区医院而跑到儿童医院的举动当然是出于他们对大医院信任。其实,社区医院作为最贴近百姓的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了非常多的资源,只是少有人问津。

  中国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这不仅表现在人均自然资源上,也表现在一些社会资源上,比如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但是更可怕的是,资源没有公平分配,导致了优势资源掌握在了本不需要他们的人手中,更加剧了资源稀缺。

  北京每年重点学校的招生都被各种家长挤破了门,高价、走后门举不胜举,而一般的街道学校,因为家长认为不利于孩子教育和成长而门庭冷落。再加上财政倾斜,于是,重点学校有了充足的经费能够提高教育质量,而非重点学校则只能固守国家的拨款。更要提及的是,那些远在山沟和乡村的小学,连教师工资和学校教室维修费都不能保证,更别提电脑、上网、课件这些时髦词。从一开始,资源紧缺就导致了分配的不合理,而这种分配不合理更加剧了资源的紧缺,这是一个悖论。

  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底子又相对薄弱,使得我们资源虽然总量大,但一按人头分配就少得可怜。所以,资源紧缺是“硬道理”。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当然要加强资源建设。其中,资源要分出等级来,并以金字塔的形式进行建设—底层数量多,这样保证每种需求的用户都可以找到与自己对口的资源,另外,也要制定一定的制度,当有人需要向高层索取资源时,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不过,这不是简单的某个人、某个机构可以做到的,需要全社会的努力,甚至需要行政干预。(n101)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