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当当貌合神离 同时回归线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 11:01 eNet硅谷动力 | ||||||||||
【eNet特约评论】近日,淘宝网宣布,将“淘宝城”商标授权给在上海拥有11家商场的聚为投资有限公司使用,后者计划在今年年内把商场全部改成淘宝城。无独有偶,不久前融资成功的当当网近日宣布支持“货到付款”业务的城市扩展到141座。两大电子商务巨头同时聚焦“线下”这其中又有什么玄机呢? 回归线下:貌合神离?
虽然都是“回归线下”,但是淘宝和当当的着眼点却是不同的。 淘宝回归线下更多地是为了满足大商家的需求。淘宝表示,其在调研中发现,网上购物群体对“眼见为实”仍有强烈要求,目前网上购物纠纷欺诈比例已经很小,大多是因对物品理解偏差所致。虽然,回归线下势必要求商户投入一笔不菲的资金,但是潜在的获利还是愿意让淘宝上的网商们动心的——尤其是那些大商户们。对于这些大商户而言,网上商店不是玩票,而是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因此,他们也愿意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支出适当的费用。有媒体分析指出,之前投票支持“保留招财进宝项目并完善”的39%淘宝用户中有很多就是这些大商户…… 而当当拓展“货到付款”业务则主要把着眼点放在了二三线城市。由于社会诚信体制和金融体制的制约,不少二三线城市的消费人群往往因为“支付”的问题而对在线购物望而却步。相形之下,“货到付款”的形势更趋近于传统购物方式。相信即使一直对在线购物心存疑虑的人应该也能够接受这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购物方式吧…… 退一步进两步 虽然出发点迥异,但是淘宝和当当却得到了相似的批评声音。“淘宝涉足地面店无疑是电子商务模式的倒退”——类似的声音在淘宝、当当先后回归线下之后比比皆是。但是又有谁看到,淘宝、当当在形式退一步之后,却在实质上进了两步。不妨以淘宝为例。 一方面,重金打造的品牌得到了转化为实质收入的契机。淘宝总经理孙彤宇透露,淘宝公司不做实体投入,也不参与商城收益分成。淘宝只是用“淘宝城”商标的授权,就换取了淘宝卖家以最低6折的优惠租金入驻实体商城。换言之,淘宝在回归线下的豪赌中需要承担的资金风险近似于零。 另一方面,淘宝也成功修复了因为“招财进宝”事件损失的威信。正如上文所述,“淘宝城”和招财进宝实质上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大商户的需求。而套用经典的“80/20”法则,淘宝上的大商户才是淘宝的中流砥柱。“淘宝城”既不会像招财进宝一样有可能招致中小商户抗议,又能满足部分大商户的潜在需求,那么淘宝又何乐而不为呢? 类似的思路也能解释当当对于“货到付款”这种传统付款方式的执着——形式上的落伍又怎么能抹杀实际的效用?对于理念相对保守的用户而言,“货到付款”的方式或许比任何广告更能吸引他们投入到在线购物的怀抱中去…… 落地:成本之痛·品牌之伤 当然,落地也有可能让在互联网上呼风唤雨的淘宝和当当很受伤。在“淘宝城”的相关报道出炉不久,eBay易趣就发表了质疑,“对于网络卖家来说,实体店铺存在水、电、租金等一系列费用,交易网站对卖家的最大价值是交易平台,并且在极少的经营成本下获得最大利润。卖家成本低了,买家才能得到实惠。”eBay作为竞争对手虽然有点挖苦,但从某种程度上却是事实…… 回归线下有可能让互联网企业承受相当的成本压力。如果说,淘宝通过品牌授权的方式把成本的压力转嫁到了淘宝网用户的身上,当当则完全承担了拓展“货到付款”业务带来的成本增长。俞渝女士是不会像马云那样突发奇想地创造一个“新型的B2C”,所以拓展“货到付款”业务就必然要求当当在仓库等物流环节承担更高的成本压力。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当当直到融资成功才走出这步棋…… 另一方面,品牌的挑战也是互联网企业不能回避的问题。以淘宝为例。虽然,淘宝用品牌作为谈判的砝码,但是这个砝码真的够沉吗?“淘宝品牌是大品牌,不是好品牌”,资深互联网人士李俊慧说得清楚。假货、水货和垃圾信息的泛滥让人不禁怀疑:淘宝品牌的价值真的像媒体炒作得那般火热、那般具有公信力吗? 回归线下——淘宝和当当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却采取了相似的行动,受到了相似的批评,遭遇了相似的困境。与其说这是一种巧合,不如说这是中国互联网企业走出网络的局限,进一步彰显互联网影响力的过程中的一种必然。在这里,也祝愿这些向线下世界刺出“回马枪”的互联网企业一路走好! 作者:小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