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滚动新闻 > 正文

诺基亚退出CDMA的警示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 09:19 eNet硅谷动力

  【eNet特约评论】作为全球手机产业中首屈一指的佼佼者,诺基亚的一举一动都要接受人们的“检验”。不久前,当这位芬兰巨头与德国西门子宣布联手成立诺基亚西门子网络公司(Nokia Siemens Networks)的时候,在业界便引发了种种猜测,有人认为诺基亚敢于打破旧有的僵化思维,卷入到全球电信行业的整合浪潮中来,是一个不小的突破。

  没想到几天之后,诺基亚再次掷出了一个“重磅炸弹”,对外宣布取消与三洋组建CDMA手机新公司的计划,今后将有选择地在主要CDMA市场(尤其是北美地区)开展业务,除此之外,这家手机巨商还计划在2007年4月前停止CDMA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而在四个月前的2月14日,诺基亚还曾“信誓旦旦”地与三洋公司联合发布了组建新公司的初步声明,计划成立一家合资公司,使用“诺基亚-三洋”的联合品牌,力图在竞争激烈的全球CDMA手机市场抢占优势地位,按照双方的部署,新公司可望在7月份投入运营。现在,诺基亚突如其来的“割腕壮举”,让不明就里的人们搞不懂这到底演得是哪出好戏?毫不客气地讲,作为全球众多手机厂商中的“领头羊”,诺基亚的离去,对CDMA阵营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打击,CDMA未来将如何发展因而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诺基亚之所以选择如此“极端”的做法,与CDMA进行切割,和美国高通公司收取的专利费用过高不无关系。众所周知,虽然诺基亚在GSM手机市场是无可争议的老大,但在CDMA领域,高通才是的真正的核心,掌握着绝大多数的CDMA专利,手机厂商要想发展CDMA业务,就没办法绕过高通这一关。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管是哪个手机厂商,只要生产一部CDMA手机,就必须向高通支付一定比例的专利授权使用费,而且关键的芯片部件也不得不从高通手中购买。从这种意义上讲,CDMA其实成了高通手中的“垄断之物”。以诺基亚为例,尽管在全球CDMA手机市场占据了超过10%的份额,但是由此带来的收益却远远未及10%,几乎所有的利润都来自于GSM业务。诺基亚认为高通专利授权收费过高是一大主因,这两大寡头一路走来难免会矛盾丛生,前者曾经尝试通过与德州仪器及意法

半导体合作研制自有的CDMA芯片来降低成本,但在高通昂贵的专利费用面前,这一努力收效甚微……

  作者:雷洛

  “被逼无奈”的诺基亚大手一挥,选择退出,对某些CDMA厂商来说或许是件值得称道的事情,但在笔者看来,此举对整个CDMA行业的发展并不见得有益,至少会产生以下几点警示意义:

  其一,诺基亚退出CDMA,引发了整个产业链的舆论危机,业界对高通的不满之声将日渐高涨。

  目前,已经有两家大型的印度CDMA服务商与诺基亚“遥相呼应”,高分贝抗议高通公司昂贵的专利使用收费标准。这一行动为其他CDMA手机厂商开了“好头”,将促进这些厂商在收费问题上进一步与高通“叫板”。一旦形成“排山倒海”之势,高通该如何收拾残局?

  其二,诺基亚退出CDMA,必定会把主要精力用于攻占GSM市场和3G市场,CDMA的生存空间将大大受限。

  GSM手机通常价格较低,非常容易满足新兴发展中国家手机市场的旺盛需求,而CDMA手机由于成本较高,一直定位于高端市场,

低价手机极其缺乏,特别是在最具实力的诺基亚放弃CDMA之后,手机厂商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地将转变为G网(GSM)与C网(CDMA)之间的竞争,其结果将会是CDMA日益面临“边缘化”的危机。

  其三,诺基亚退出CDMA,证明通信厂商间的竞争将集中在特定的技术、产品和地区,而不再是全球范围内全行业性质的竞争。

  在过去几年中,诺基亚进军CDMA市场“屡战屡败”的经历,生动鲜活地向人们昭示出了“术业有专攻”这句话的真正内涵。事实证明,诺基亚是属于GSM的,CDMA是属于别人的!对于其他厂商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呢?扬长避短才是正道!

  最后,笔者要强调的是,无论高通承不承认自己收取的专利费用存在“过高”现象,诺基亚的退出,对整个CDMA产业的后续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点,高通最有必要“睁大眼睛”正视!

  作者:雷洛

爱问(iAsk.com)



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