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滚动新闻 > 第四届中国软交会专题 > 正文

图文:自主创新论坛圆桌论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 18:42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图文:自主创新论坛圆桌论坛
自主创新论坛圆桌论坛。(骆磊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第四届中国软交会6月22日至25日在大连举行。会议主办方包括商务部、信产部、科技部、中国贸促会及大连市政府等,新浪为会议独家网络战略合作伙伴。22日,新浪科技现场直播了中国软件自主创新论坛。

  图为自主创新论坛圆桌论坛。

  以下为自主创新论坛圆桌论坛实录:

  主持人 : 下面对话开始,第一场追究软件自主创新主题对话将从追究软件崛起的路径选择谈起,这个主要以政策剖析为角度的对话将有别与他主创新的话题摆在了大家面前,在风声水起的软件浪潮中多小散密的业蚂蚁雄兵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18号文到向印度学习,中国软件产业究竟需要怎样的自主创新环境?下面有请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徐少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杭诚方,易观国际咨询副总裁杨彬,电讯盈科企业方案有限公司懂事总经理许炜畴,大连现代高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宁。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精彩的对话。有请。

  丁秀洪 : 非常感谢我们的对话嘉宾,作为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排行榜,秘书长,之前在做排行榜时记者做了很多的调查、采访和报道。我们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了这么两个有趣的现象,我想跟各位嘉宾分享,第一个在调动过程中发现中国的软件企业呈现出四个特征,一个是多。国内的软件园基本上每个大点的城市都有软件园,里面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很多,就是多。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小。国内排得上号的软件企业,今天做评选的时候一共收到了300多份企业表明的材料,但真正上规模的企业并不是特别多。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小。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散。它的主业不集中,什么都敢做。我们收集到的采访中报道了很多企业,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涉及范围非常广,显得不太集中,很散。还有一个就是密,就是很多的企业都往往都很扎堆。往往一个公司的人出来自己又开一个公司,不断的孵化,挖得往往是老东家的墙角。

  另外,美国硅谷的企业更多的发展模式是研发模式,而中国企业的成功模式往往是市场营销的成功,往往是营销手法上的创新和成功。今天先就这两个话题跟三位企业界的代表分享一下您所领导的企业如何看待自主创新,如何描述自己所在企业的自主创新。

  徐少春 : 最近这几年大家对行业非常关注,但也有一些误区,常常一提到中国软件就把它与印度等同起来,认为中国软件要向印度学习。另一个误区是嵌入式软件,谈中国软件就比较多的强调嵌入式软件。第三个是谈到中国的软件就跟欧美的软件进行比较,认为国产软件就是落后的。我不同意这些看法。其实软件产业是个生态链,应该要百花齐放。我常常讲一个软件的微笑曲线,制造业里有微笑曲线,软件业也有,曲线中有上游、有下游,产品的推广、开发称之为产品模式,主要是拥有核心技术,开发面向市场所需要的产品。这是产品模式,另外还有服务模式,直接面对客户,中间还有外包模式。我觉得在中国这三种模式都有必要,而不是只谈某一个模式,我觉得这是不合适的。另外,在强调自主创新情况下,要特别强调那些产品模式存在的优势。因为那些公司才是真正的上游,当然我不是反对软件的外包,但有一些公司适合做这些事情,也有一些公司适合从事产品模式,还有一些公司直接从事服务模式。我觉得在中国要允许三种模式共同存在,并且鼓励三种模式的公司都去创新,这解决我的观点,谢谢。

  丁秀洪 : 本来想请徐总介绍经典的创新经验,结果一上来就抛给罗总一个下马威。大家知道罗总的企业是做外包起家的,而且大连就是中国非常有特色的服务外包基地,我相信徐总的话一定给在场的各位留下沈颢的印象,那第一个话题请罗总回应一下徐总的挑战。

  罗宁 : 徐总讲得非常有道理,三种模式是可以并存的,徐总讲的三种模式中世纪上给大连好多的外包企业留了一条路,并没有把我们挤死。各个企业的情况不同,发展轨迹也不同,发展方式也不同。比如像我们现代,现代是有十几年历史的企业。最开支的时候如果想做产品,如果想创新可能是力所不及的,因为当时没有人才、没有资金。要想研发的话,要想做成型的产品许多很长的时间,很大的投入。我们就选择服务,选择外包作为原始积累,这在当时是非常正确的一条路。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可能大连的很多企业也不会到今天。

  现在从外包开始做积累了一定资本,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人才,积累了向国外学习的技术,尤其是管理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再做创新的话会更得心应手,这是一个捷径。徐总说的三条路,可能是各个企业的条件不同,如果企业开始就很大很有资金,就可以不做外包服务类似的东西,上来就做产品,起点很高。

  丁秀洪 : 那我们听听来自电讯盈科的许总,介绍香港的经验。

  许炜畴 : 大家好,可能这几天我们公司的消息也不小,但并不是讨论的主题。我们企业的发展就是集团里面专注于IT事业的公司,大概有两千人。谈到自主创新软件,我们有两个方面的经验可以分享,一个是内部自主创新的经验,另外我的身份比较特殊一点,我们在香港也是IT服务业,所以有一部分资源是对内提供IT软件方面服务的。对内创新方面基本上很简单,我们一定要跟业务方面挂钩,因为所有IT的项目投入并不是纯技术的投入,你投入以后,一定要把它与创业项目挂钩。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自主开发的软件没有100也有80个那么多,这里面基本上是配合业务的发展,我们有布网电信,移动、多媒体服务等,不同的行业里不同的配套支撑软件,有一部分软件在市场上找不到合适的软件,所以我们有需要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这是我们在内部方面的一些经验。

  我们从90年代中期开始,香港没有电视业务的专营权,我们被逼需要业务专营化,自负盈亏,赚取自己生存的空间和价值。我们对外寻找提供IT服务的空间,其他的朋友也说过了,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提供IT服务,可能有产品的,可能有服务的,可能有外包的。我们的课题主要是在自主开发软件方面,我举个例子,首先我们从在商言商的大前提下讨论这件事,所有的IT项目投资基本上都要看投资回报。你投入的资源去开发自己的软件一定要从使钱的空间里去考虑,到底针对哪一个行业,哪一个部分,你的定位怎么样,有什么功能、质量,价格比,才会有生存的空间。过去我们自主创新的产品在协同商务方面,在协同保安方面都是在国内推广过的产品,现在我们自主开发的软件在香港政府方面比较多,例如香港智能身份证里面的模块,例如现在电子护照的软件方面都是自主开发的软件部分。基本上我们公司支持并看好自主开发软件这条路的,因为现在在中国这种环境里具备很好的优势,同行们都有共同的目标,希望背靠中国的市场,打进海外市场。

  丁秀洪 : 刚才我们听了大连现代罗总回顾了血泪创业史,刚开始创业没钱,就做外包、服务,然后再慢慢做。我想到了另一个话题,业界有个说法,中国处于软件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多做一些基于别人平台上的应用,少做基础软件的开发。我想请自主创新排行榜的评为,易观国际副总裁杨彬先生为我们讲讲这方面的看法。

  杨彬 : 大家好,我是杨彬。刚才大家探讨得非常热烈,从我的角度讲,我认为自主创新必须满足客户和产业的需求。无论是来自于基础平台的创新还是来自于针对应用的创新,必须能够有效挖掘引导和拓展客户需求,只要存在需求,我们就应该花资源花精力来做自主创新。回到刚才主持人谈到的多、小、散、密的问题上,我想从两个角度进行解读。第一个是从多小散密四个字上看,从需求的角度看,中国市场对软件的需求是存在的,所以才多,但相对水平比较低,所以很多企业比较小。另外,需求的个性化程度比较高,这也是导致散和密的原因。从供给的角度来解读的话,我感觉应该能看出来中国人是有创新的传统的,多和散体现出来了创新的欲望,并且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由于小和密体现了创新的层次比较低。我们的创新还没有上升到整个产业的层面上。

  丁秀洪 : 做媒体出身的人都有个坏习惯,习惯挖人家隐私,刚才讲到罗总的血泪创业史,我希望再挖一点,刚才谈了从外包起家,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搞自主创新的东西呢?我想问一下转变的过程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罗宁 : 创新的欲望在我小的时候就有。我很小的时候,父母给我买的玩具我都会拆开,看看里头到底是什么东西,然后试图去改造它。如果追溯创新欲望的源头的话可能与我的性格有关。一个企业领导人的性格对这个企业有一定的影响。大连现代是92年成立的,成立伊始就想做自己的产品,但要量力而行。在取得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成立三年之后就开始做自己的产品了,比如在通讯方面,在IC卡方面。我们做了全世界CPUIC卡第一个在大连的应用,反响很大。现在做一些医疗的产品,比如加速器来治疗癌症。

  丁秀洪 : 在互动和合作方面对大连的自主创新有什么样的推动?

  罗宁 : 研发像个产业链,分很多阶段。我觉得研发的整个过程不是一个企业从头到尾能够做得下来的,我们要尽量发挥兄弟单位、大专院校、研究所对基础研究的优势。我们企业把精力集中在科研成果、知识产业化、商品化上来。把一些长远性的东西委托给学院来做,大概七八年的时间里,我觉得这种方法有效。

  丁秀洪 : 来自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杭诚方教授是我们的评为,也是在美国多年的软件从业者。您觉得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软件研发上来是怎么样的互动关系?您有什么新的看法?

  杭诚方 : 大家好。我觉得从美国回来以后,觉得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我有个体会,高校有的时候看不起企业,企业有的时候觉得指望不上高校。我回来以后极力要推这件事情,使企业和高校真正合作起来,把我们的自主创新,把我们的技术提升到一定位置,刚才罗总讲到的把一些研究方面的工作跟高校合作起来,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我一直推行产品、市场并不是没有学术价值的,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存在下去本身就含有它的学术价值。这一点我希望在高校里面能够认识起来。现在停留在高校给企业输送人才,但到头来讲企业是不是真正需要这些人才呢?我接触了很多企业的CEO,他们对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是很合用,还希望能够培养一段时间。所以这都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们想把这方面的事情做好。

  第二是想把刚才那个话题稍微引申一下我的观点,说到最根本的,我们的国家提出了创新型国家,为什么五年前不提,十年前不提,而现在不得不提,这就是社会的需求。有了需求才提出来创新的事情。创新是文化,是文化沉淀的东西,并不是今天说要创新,过两年创新的东西全出来了,这不可能。这是一年两年三年,到文化沉淀到那一步才出来的。第三个问题,目前的高校也好,企业也好,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问题。进来学校马上就想毕业,进了第一天就问就业的前景怎么样,我说你进来之后学什么是第一个要紧的事情,第一个问题是出来怎么样。出来之后马上就问创业行不行?开公司行不行?真有那么简单吗?在座的企业的领导说开公司,刚才罗总讲的“血泪史”,真正的人才要把心情平和下来,一件事情不是说今天开个会要创新,明年东西马上出来了,不是一年两年的。谢谢大家。

  丁秀洪 : 刚才杭院长谈到了对自主创新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才的问题。在这方面我相信各个企业家都深有感悟,那徐总讲企业跟人才在自主创新方面有什么关系?

  徐少春 : 其实我们来看中国软件产业企业规模还不够大,数量还不多。“多”代表很多人愿意投身于富于创新的企业中,敢于冒风险。第二个是与中国企业的持续需求或中国软件产业的需求有很大关系。在国外我们讲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硬件、三分之一的软件、三分之一的服务。我们国家里软件占一个企业中的需求可能不到20%,更多的还是硬件和别的东西。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来谈话软件,来谈论软件的自主创新,我补充杭教授的说法就是创新也是一种态度。态度源于人。我觉得中国人都是很聪明的,也是很勤劳的,特别是做软件产业。我们公司有三千多人,我觉得我们公司里有很多精英,特别是那些技术人才,晚上加班,在离开办公室时不知道天上是太阳还是月亮。基本上这些人被称作软件的疯子,很愿意投身到里面去。这些人面对电脑的时候,我们看起来这个人很孤独,不和别人交流。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动力,其实是因为内心的一种激情、一中潜能。作为软件企业就是要把这些人的潜能、激情充分的调动出来,释放他的能量。过去讲很多故事,讲五子登科。讲到公司来我们希望给他一个位子,有了位子就有了票子,有了票子之后可以买房子、买车子,最后趣个妻子生个孩子。现在很多员工跟我说,许总我又实现一次了。我们给他描绘很多的愿景,同时给他们很多物质的激励。除了给钱还可以给股票,所以我们在香港上市后很多人成了百万富翁,这就是早期我们怎么去调动人的积极性。但人在企业里存在六七年之后就有点“皮”了,还怎么去调动他的积极性?我们鼓励员工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也希望精神境界能够得到提升。我常常会把佛教的一些思想来跟员工分享。普通人在一般情况下是损人利己,利己利人是很难的,现在讲双赢,合作做项目、做产品。做到利己利人的话就可以从凡人做到菩萨。但你愿意维持切身,愿意冒更大的风险,担任企业的高层和专家,要能够做到利人利己。我们在鼓励凡人成为菩萨上面有一套哲学的。如果没有菩萨心肠,我绝不提拔你当经理,如果没有佛的心态我绝不提拔你当干部。我发现我们公司在经历了10多年的创业之后又是第二次,创业我们的激情又燃烧起来了。谢谢。

  丁秀洪 : 徐总用五子登科的美景,用佛法做手段,使所有人变成了苦行僧。徐总的企业也是这样?

  许炜畴 : 人才是企业里最重要的资产,在人才培训方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公司有一个培训处,有30多人来做,公司不同的工种都有一整套的培训计划,我们按阶段提供不同的培训给员工。每年我们也在各大院校招聘毕业生进行人力资源的补充,培育他们在技术上来或管理上面接班。IT行业的专业人员很奇怪的,我同意徐总的意见,他们如果投入在工作里面就不管日夜,基本上带头人怎么样下面的人就跟着跑。我们相对来说也是比较成熟的公司,所以在这方面某种程度上鼓励这种文化。开源节流是很多企业都非常关注的,如果在鼓励方面,我们在员工的奖金、股票都是有鼓励的。对自主开发人才的培养方面,我们有一个研发部,收拢了有这方面潜质的人才来做自主开发。他们不是盲目的开发,他们看清楚了有个目标才进行开发,有了目标之后,人精神的投入是有所掌握的,我觉得这个动力对做研发的人员来说比较重要。

  丁秀洪 : 易观国际的杨总对此有什么补充?

  杨彬 : 易观作为第三方在IT领域的研究咨询公司对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做过分析。不同类似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一样,但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竞争力是能够在业界快速发现人才,同时在企业内部培养优秀人才。我们有一个总结五大关键要素,第一要有远大理想,能够和优秀人才一同分享;第二是给这些优秀人才成长的空间,就是要有充分的地盘感;第三是有相应的绩效考核体系的物质和精神回报;第四是他所工作的环境应该是让他快乐的;第五,应该能使人才在老板身上学到东西。做到这五点,我认为一个软件企业就能够确保发现优秀人才。

  丁秀洪 : 回顾一下最开始徐总讲的东西,软件业的微笑曲线,我们过多的强调服务模式,实际上各种模式应该并存。金蝶扎根深圳成长非常迅速,请徐总讲讲,你在深圳,地方政府对你的最大帮助是什么?

  徐少春 : 我觉得像深圳市政府对高科技行业的发展一直是非常重视的,它对我们最大的帮助是营造了创新的氛围。它不会给你很多限制,深圳政府很开放,它给了你一种公平的市场环境。政府要做到创造平台,而不是试图干预。其次,深圳市政府在早期给我们这样的公司提供厂房等优惠政策,我觉得这对我们早期的状况有很大帮助。我觉得深圳的文化方面,它是移民城市,大家都是怀着很大的抱负来到这里,没有传统的文化,大家反而在那片土地上更容易创新和成长。

  丁秀洪 : 我想再问一下罗总,您觉得大连这个地方给你最大的帮助。

  罗宁 : 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帮助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它对人才的需求,在成果转化成产品之后对资本有所需求,在创新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可能对法律环境有需求,各个阶段不一样。

  我觉得大连市政府在行业成长的过程中基本摸到了企业需求的命脉,在各个阶段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最使我感动的就是大连市政府能下决心把软件作为重要的行业在大连发展起来。比如对软件园的建设,对外包出口的建设都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我在这里特别感谢政府对大连软件企业的支持。刚才徐总说了许总说了一个理想的政府应该是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做任何事情都感觉不到阻力,这时候政府做得是最好的。但IT行业、软件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的牵引是非常必要的。

  徐少春 : 我觉得深圳市的常务副市长刘应力跟大连市的夏市长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经常到企业中去进行调研,去听取需求,我觉得这很好。甚至跟企业一块联欢。我记得有一次联欢会跑到我们的企业一起唱歌,感觉政府跟企业很亲近,很好,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罗宁 : 我们跟吴仪副总理汇报产品的时候实际上是夏市长给我们讲解,他到我们企业去了很多次。我在这方面也很有感触。

  丁秀洪 : 两位老总的发言就是政府的帮助给企业很大的推动。

  观众提问 : 大家好,我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听了刚才各位嘉宾的发言我有一个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就是中国软件发展的模式,对未来的预期我们有一些困惑,哪种模式是中国最有竞争力的模式呢?请问徐总您提到的三种模式中,我知道金蝶2003年探索过做外包业务,但最近已经非常明确的聚焦到产品研发上面,三种模式中我认为做产品是最艰苦的行当。做软件产品最高的境界就是能定义一个行业,在您心里面在ERP领域中,您是如何定义行业?您有没有野心什么时候达到那个目标?

  徐少春 : 我觉得三种模式都有它的成功之处,产品模式特别强调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把握客户需求,定义产品标准。我觉得金蝶10多年来一直走这样一条道路,在前几年外包特别盛行的时候我们也想过,甚至也探索过金蝶能不能做外包。实践证明我们公司不适合做外包,所以在今年年初我们就把一个外包公司卖给了管理层。我们这个外包公司的总经理和他的团队,金蝶从今以后将会非常专注的走产品模式道路,这样一条路应该说是充满了挑战和风险,但我们过去10多年的成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信心。我在想当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广大的市场,在亚太地区这样一个广大的市场里,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市场里拥有更多客户的时候,我们目前是40万家客户,当我们拥有几百万家客户的时候,我觉得对这个行业的标准就无形中达到了。

  观众提问 : 请问罗总,在软件企业里做外包制造业企业跟一种类似比较相似,就是代工企业。对一个经营型实体的企业来说,利润的节点是不一样的,做产品的话会产品更高的性能、更高的附加值带来更大的利润。做外包的话无疑要追求规模,就现在来说,现在外包的规模您觉得足够大了吗?什么时候做得更大,或另外探索一种新的模式,谢谢。

  罗宁 : 外包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可以在过程中积累资金、积累人才,积累管理经验和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目的是最后要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外包过程中从代工慢慢转化成做自己的产品。对国内可以做产品,对国外也可以做产品。我们做就不是以小时来计算了,而是以技术含量来计算了。我们也知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包慢慢会有天花板的效应,欧美会把活给爱尔兰、给印度、给中国、甚至给越南、北朝鲜这样的地方。我们仅仅是用一个手段达到另外一个目的,这个目的是软件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创新。

  杨彬 : 模式问题我也经常思考,也经常很朋友探讨。不管是徐总谈的三个模式还是其他专家谈的其他模式,我觉得归根到底是必须根据中国人才相对比较密集,市场规模比较大的特征来展开。衡量模式成功与否,我有一个标准跟大家分享,就是自己的企业的创新和成功能不能帮助我们所服务的客户所在的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给客户所在的产业带来创新,改变他们的运作方式。只有做到这一点,产业的发展模式才是成功的。套用刚才许总讲的要求内部员工要有菩萨心,我认为企业是不是对客户的产业有菩萨心,才能构建赢的结果。

  杭诚方 : 模式只是一个分类,并不是说模式怎么好,应该怎么做。我觉得所谓的自主创新,如果你在市场上做的事情确实符合市场的需求就是可以存在的,是不可替代的话就可以成功。如果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做就不可能成功。这是我的想法。原来美国的IBM原来做大机,后来做软件,现在软件也不做了,做服务了。你说它是什么模式,根据市场的需求定位这个模式,根据自己的能力定自己的模式,然后符合市场的需求,然后你做到这个市场是谁也不能替代的,这就是自主创新,这就是你在市场上的成功,这是我的想法。

  丁秀洪 : 其实不管是三种模式还是四种模式都是以市场为导向,也是中国自主创新排行榜的目标,通过排行推动中国软件业的发展,谢谢几位嘉宾参与本次论坛,谢谢。

  主持人 : 谢谢主持人和演讲嘉宾,大家知道全球化是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一会是竞争对手,一会就可能变成合作伙伴。敌我身份的转变如此的迅速,双方的实力如此悬殊,中国的软件业如何在市场上面对自主创新的主题:第二场主题就是全球化的全球软件业。我们有请IDC大中华区总裁谢世和先生,同时有请艾瑞咨询总裁杨伟庆先生,红旗贰仟胡才勇先生,易保网络技术莫元武先生,金山软件求伯君先生,沈阳东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秀邦先生,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精彩的对话。

  谢世和 : 我是IDC谢世和,IDC是全球知名的做市场研究和服务的公司,专注于IT市场的研究超过12个年头,今天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接受主办方的邀请担任主持人。除了我本身代表着IDC对全球市场趋势的了解,我是少数在三大软件跨国企业工作过的人士,我曾经在IBM做过,在微软做过,在甲骨文做过。今天的嘉宾都是来自于知名的软件企业,希望大家有更激烈的碰撞,产生更吸引人的话题。我先引用IDC对全球软件行业的变化来跟大家做分享。

  从IT角度来看,全球软件行业正在产生大幅度的改变。从几个角度来看,第一,像我们看到的GOOGLE的效应,企业相关部门的集成对软件行业产生很大的冲击。第二个大家也谈论到软件已经变得服务化,软件可能被盗版,但服务不会被盗版。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软件企业提供服务化。另外,我们看到复合应用,软件开发更多模块化,使之在利用。还有,不管是跨国企业或其他企业也好,都发展面向服务的架构,这是未来几年软件行业的改变。最后一个大的软件行业的改变是开放源代码的趋势也会造成软件行业的重大冲击。软件在未来的发展越来越复杂,很多企业花了很多钱做继承上面的备用,这也是很多人希望软件更简化,更易用。这也是对软件企业的考量。

  先请嘉宾用一段时间让大家了解自己的公司做什么样的软件,做什么样的动作,做个自我介绍。把企业的优势、好处,最好的产品分享给在座的来宾。也希望在分享完之后,各位更专注于讨论的话题,而不是专注于企业的优势。就请杨总先开始。

  杨伟庆 : 非常高兴参加本次演讲。大家也奇怪为什么咨询公司会跑到软件企业的颁奖典礼上。谢总说了全球软件的趋势首当其冲的是GOOGLE带来的软件产业的变化。它在全球推动了很多的免费软件服务,但通过广告模式来进行额外增值,反而变成了主流的、影响软件产业的重要实践。艾瑞作为互联网研究公司也非常关注网络软件的应用,我们也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学习和交流。

  胡才勇 : 我们最主要的套件是办公2000OFFICE,很荣幸参加这个论坛。

  莫元武 : 我们是围绕保险业的应用发展长期目标,我们致力于全球未来保险业标准的制定者。我们为保险业提供最核心的软件,我们用的是最核心的技术,同时引用了管理创新的理念,我们是基于在保险业的管理和运营方面的创新来作为优势。目前全球15个国家都有我们的项目,我们的员工也相当全球化,大概有12个国家的公民在我们公司里面,任何一个时间可能有上百人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从事我们项目的工作。我觉得在全球化方面,我们有了初步的探索,也很乐意跟大家分享。

  求伯君 : 金山的历史比较早,有10年的历史了,应该说是比较老牌,但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传统软件,正因为是传统软件所以走得比较艰难。传统软件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盗版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以我们也正在从产品型向服务型转型,除了传统的办公软件WPS之外,还有杀毒软件,词典翻译。现在我们介入到网络游戏行业,网络游戏没有盗版,主要提供的就是服务。谢谢。

  张秀邦 : 我所在的东软集团,大家都知道是从沈阳出来的软件公司,最开始是把大学里面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产业然后走到了社会。这15年的发展历史中,我们把从研究成果的转化到最后创新自己的产品,像数字医疗产品,在世界上恐怕只有9家公司有自主知识产权。还有就是我们在做IT教育,应该说是研产学的模式。在产业方面主要注重IT解决方案的提供和提倡的服务,大家知道东软最近在扩展外包软件的份额,我本人就是在东软里负责软件外包的部分产业,现在大概有1000多个人一气和日本的厂商和美国的厂商合作。东软推进两个方向,一个是国际化,再就是规模化,这都是下一步要发展的战略。谢谢大家。

  谢世和 : 在开始提问之前,我先把游戏规则讲清楚,谁来讲话由我来决定。今天我们讨论的议题是很严肃的,但因为场合的关系,我希望在座的人能够有轻松的心情,台上的嘉宾用比较幽默的口吻,我也希望大家能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也是大家期望的。我希望大家能够提一些比较火辣的标题,让媒体开心,让观众有比较好的感受。我的规则就是说嘉宾尽量能够针对议题做明确的发言,希望在座嘉宾能够掌握时间,把对议题的精确看法,独到的见解,市场的情况跟在座来宾一起分享。如果我这边有故意挑逗的话语,激起不同嘉宾的对立也不是我个人的原因,纯粹是满足观众的需求。如果有得罪呢,我先在这里道歉,如果谈话太长我也跟大家道歉。这是主持人的权利和义务。

  一开始像金山软件老总提到了软件业很辛苦,最怕盗版,可我也听到软件行业提到说,我软件卖不出去谁要盗版我的软件。我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中提到,当时金山这边有位高管提到微软竞争很难,但更怕跟盗版竞争。金山觉得造成大量盗版的根本原因是价格问题,根据这个问题,我想先请莫总谈谈你的看法,软件的价格问题以及市场上来的情况。

  莫元武 : 我们做企业软件,我们的客户都是金融企业,保险公司,盗版对我们有直接的影响。盗版不会有影响,价格肯定有影响。客户还是唯价格试问的。但在很多市场上,尤其是国外的市场上,很明显的,我们会以很高的价格拿到单。现在在国外做的项目中,每一次我们都是最高价格,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我们比很高大的竞争对手要高一两倍,我觉得这个市场还是很看重你提供的价值,而不是完全以价值决定胜负。

  谢世和 : 胡总负责开源代码相关软件,业界说应该免费,价格应该很便宜。您的看法是什么样的?

  胡才勇 : 我巴不得有人盗版我的软件产品,这种行为是非常错误的行为。我们有开源的版本,那些不愿意付费的用户可以去下在开源的盗版,这时不牵涉到盗版的问题,盗版除了经济的问题还有道德的问题。道德先不谈,关于经济的问题,我感觉做基础软件的一定要制定合适的价格,微软的软件产品为什么在中国盗版那么严重,除了我们本身没有很好的正版环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经济的问题。因为微软把在美国卖的价格卖到中国来,比如在美国330美金,在中国就是3300人民币。这些年里,硬件的价格已经大幅度下降,比如一台PC机可以用三四千块钱买到,而微软的软件OFFICE却从头到尾一直没有下降,这是说不过去的。从软件正版化角度来说,一定要制定非常合适的价格。

  谢世和 : 张总有很多软件外包,您作为软件行业的领头样怎么判断价格的问题。外包在价格上和产品的销售有什么不同的做法?

  张秀邦 : 外包也面临着很多的竞争,第一个就是价格的竞争。大家都知道外包能够成立的两个基本要素就是寻求低价格,价格是最重要的要素。第二是需要更加专业的服务。但专业的服务很难在一开始时就怎么样,尤其软件本身是无形的东西,大家都想获得外包单子的时候他可能说我可以,当对方判断你们两家差不多的时候价格就变成重要的要素。

  谢世和 : 我再补充一下游戏的规则,在座的嘉宾都有话筒,可以抢答,可以机智问答。我希望嘉宾参与的活跃度能够让在座的观众感受到,大家可以更活跃一些。

  金山软件在毒霸和词典上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当然也会面临盗版的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今天很多企业寻求跟跨国企业的合作,金山是不是采取类型的动作,吸引和跨国企业的合作,吸取他们的经验。像先前方正集团的演说中提到以市场换技术行不通。您觉得呢?

  求伯君 : 通用软件跟行业软件的不同就是通用软件做产品,产品做出来卖给不同的人,很多人对价格很在乎。很多人都以为我们跟微软是竞争对手,但更多的还是合作伙伴。我们实际上也是围绕着用户,所有的系统,研发系统、开发平台基本上都是微软的产品,我们是基于微软的产品开发的。我们跟国外企业一直是处于竞争、合作、竞争、合作之中。我们跟英特尔、HP都有大量的合作,这里面不是简单把竞争和合作分得清楚的问题,很难分清楚到底是对手还是合作伙伴。我们想把他们都变成合作伙伴。

  谢世和 : 东软和SAP等知名的企业都有合作,东软和这样的跨国企业做战略合作,能够帮助东软得到什么样的成长呢?

  张秀邦 : 像SAP这样的企业和我们能够走到一起是因为能够提供基础的产品,而产品在我们的解决方案里都可以使用到它。如果东软也提供服务,而且提供的服务是在同一个领养和水平的时候就会产生竞争,全球化的时代叫“竞合”,是竞争合作的过程。

  莫元武 : 我们过去主要的创办者和工作经验对我们确实有帮助,对行业面临的痛苦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有比较活跃的探讨,用什么方法能改造行业中的一些做法,所以我非常同意杨总说的软件公司必须使行业获得非常大的价值,然后我们才有好的发展和生存,这是我们的优势。

  谢世和 : 开源代码方面,您接国内省市政府订单的同时怎么全球化,怎么面对挑战。

  胡才勇 : 从我个人感觉来说,跟国际大公司或跨国公司合作是一种手段,我们最主要的是面对本土的市场,本土的用户。其实像我们做基础软件的厂家能够获得自主创新非常不容易,我们面对的一个巨大的竞争对手是微软,微软的文件格式是封闭的,但要照顾许多用户的习惯,我们必须兼容它的文件格式。我们谈自主创新的时候一定要为高新技术技术创造一个良性的自主创新环境。我们需要推广自己国家的开放文件格式标准,比如文件格式方面,微软是靠文件格式的垄断来维持它的垄断地位,如果它的文件格式完全开放的时候,大家就站在的非常公平的竞争场合里。我们用很大的精力和微软兼容,如果在这里能够呼吁出去的话就是尽快把国家的稳当格式标准推出来。

  谢世和:杨总您是怎么样看待互联网突破全球性的格局?

  杨伟庆 : 非常高兴地发现我们在创新的榜单里发现除了传统的应用软件之外还包括三家互联网公司在排行榜上,这给市场带来了很多新鲜的空气,像DICUS的总裁戴志康,有90%的市场份额。虽然是个小的公司,但发展的潜力非常巨大,包括在中国的即时通讯市场里,大家都知道QQ是非常好的公司,包括网易,金山都是通过自主研发娱乐性的产品取得了市场份额。第一季度财务报表出来之后,在网络游戏产业有个标志新的事件,中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代表的网易超过了盛大,盛大主要是代理以韩国为主的网络游戏,在网络应用领域中,中国企业和世界企业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这个市场中会有很多的机会展露出来。前一段时间微软成为发布了WINDOW战略,包括即时通讯,包括互联网的服务都是以免费的形式以全新的品牌提供给全世界网民。把很多针对个人用户的服务变成广告媒体,通过广告来赚钱,个人是免费的。

  谢世和 : 现在很多跨国的软件巨头开始把软件服务化,您是怎么看软件服务的走向来迎接跨国巨头做更贴身的竞争。

  求伯君 : 我们以前做的就是软件,现在要做的是软件界面非常友好,也就是客户买走之后不需要太大的服务。这就导致了客户买正版和盗版是一样的,因为他不需要你服务。后来我们觉得这种模式不适合,至少不适合中国市场。所以我们开始转型,其中之一是做网络游戏,你要通过联上网才能得到游戏服务,盗版是没用的。比如杀毒软件,以前买杀毒软件就可以一劳永逸了,但实际上杀毒软件更新特别快,基本上每天都有更新,如果你不去更新你的杀毒软件的话,对新的病毒就没有办法处理了。用户买回去之后其实每时每刻都需要更新,后来我们把杀毒软件改成免费下载,但你经常下载是需要收费的,通过互联网收费。

  胡才勇 : 我也在分析办公套件和杀毒软件的区别,杀毒软件不更新的话会带来跟严重的后果,但办公软件不更新或不下载服务是不会产生严重结果的。但我们现在也会以推出服务的模式收费。前面也谈到办公套件盗版的主要原因是价格的问题,我们会尝试推出一些模式,让他初次进入的时候成本很低,但以后会通过服务的方式提供给他。我们提供的办公套件的服务不会像单纯的产品更新,我们可能会提供更多知识传播的媒介,不断给他们提供新东西,让客户通过服务享受到我们的服务。

  莫元武 : 我们也做很多的SAP服务,很多的软件按照件数收费,甚至包括传统的后台软件都有保险公司通过网上获得服务的同时,同时按照业务量付钱给我们。我认为这种趋势很快会发生,而且会非常快。

  谢世和 : 张总您觉得这和和跨国企业竞争的非常重要的契机吗?

  张秀邦 : 服务在未来的软件产业一定会占有很大的比重,现在是个性化的时代,企业也需要个性化的服务。

  谢世和 : 台下的观众有什么问题要跟与会嘉宾来询问的,有没有?

  观众提问 : 我们公司主要做导航软件的自主产权开发,也做了日本导航软件的开发。我们想通过立足于日本市场的外包向欧美市场进军,我想问一下东软的张总,您在立足于日本市场向欧美进军的时候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中部的企业来借鉴?

  张秀邦 : 东软从初始时就有一部分业务做得是外包,当时是跟阿尔派公司的合作,我们先行了一步。外包本身包出来的是一种信任,不管是承包方还是被包方都是信任关系的建立,这是最重要的。它把业务包给你的时候觉得你有可能做得比他好,价格比他低,这是他所期望的。第一步,建立这样的信任关系很重要,可能有技术上的要素,有管理的要素还有人格上的要素以及现在的公司越来越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还有很多公司强调国际化,很多人片面的理解为国际化就是做国际软件外包,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国际化是融入国际大家庭里面,比如和日本的软件公司,和中国的软件公司,和印度的,大家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当你融入的时候,如果你对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了解就很难做他们的外包业务,通过国际化改造自己经营的思维和意识是最重要的一点。

  观众提问 : 我是来自《电脑商报》的记者,这次创新论坛的主题词中一个是创新、一个就是合作。现在看到很多的企业更多的是竞争,更难的是合作。我想请问在座嘉宾,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通过合作实现更大的价值,创造更多的机会。

  莫元武 : 我个人觉得合作的可能性非常多。比如说我们致力于做自己的产品,通过实现管理上的创新来获得价值,所以我们并不愿意做很多以人力为单位计量的服务,这是我们不想做的,我们想做以实用为主的服务。我们想把实施和维护外包给其他公司,今天我们在上海也借用很多外包公司的人力来做编程和测试工作,我们希望聚焦在行业的研究和分析以及系统设计上,我们希望把编程和测试工作逐步外包出去。

  胡才勇 : 国产软件在推广过程中合作成了非常响亮的主题词,北京科委主办的联盟有30多家企业,其中包括我们和金山、中科红旗等,这种合作的主题是让国产软件整合成一个合力,使之和国外的软件竞争。通过国产软件的应用解决方案把OFFICE打包进应用系统之后就很容易把我们的产品推出去。比如我们和易保合作,把OFFICE嵌入到保单中就很容易卖出去了。谈到合作,国内很多主管的部门是我们非常看重的一点。

  谢世和 : 嘉宾每人用一句话总结在发展过程中中国软件行业应该怎么做,来做一个总结。

  张秀邦 : 第一个是中国软件企业之间的合作现在已经迫在眉睫,包括大家认为一定是互相竞争的外包领域,我认为也面临着合作的境地。合作会有纵向的合作也会有横向的合作。如果从外包意义来讲不是简单的软件代工,走向分工合作是以后的趋势。今天的主题是自主创新,我个人认为,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才是有生命力的创新。

  求伯君 : 任何一个软件企业都有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无论是做产品外包还是做产品研发、服务。我觉得未来的中国软件业是多元化的,是百花齐放企业的产业。而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学印度做什么,或者一定要自主研发。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鼓励大家以不同的方式把软件业做大。

  莫元武 : 我也完全同意每一种模式都有存在的道理,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个性,我觉得必须做自己喜欢做,让自己每天起床时很兴奋的事情,很不是听从指点做哪个好。中国现阶段的确是非常适合自主创新的阶段,我对此非常有信心。第一,中国的经济环境非常活跃,很多新东西正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冒出来,这是很重要的创新环境,即非常多样化的环境,像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非常活跃一样,这个阶段很适合创新。另外就是中国的人口结构,现在很多软件企业里的人都非常年轻,我是公司中最老的员工,而且有一个巨大的差距,就是其他员工都比我年轻非常多,这是中国相对欧美企业的结构性优势。我认为中国企业要有信心,我认为我们能够做出人家做不出来的事情,能够在很多事情做到第一。

  胡才勇 : 第一是对政府和有关主管行业说的,我们在谈自主创新的时候一定要给国产的企业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我们希望尽快推动文档格式标准的建立,第二是对广大用户说的,对国产软件一定要有信心,不要一碰到问题就轻易地放弃我们,更不要轻易让我们离开。谢谢。

  杨伟庆 : 我认为在网络应用软件互联网驱使下,对中国的软件企业会有更多的机会。我们公司目前也在做创新,虽然我们是市场咨询企业,但技术部门占所有人力资源的五分之一,我们已经做了差不多一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在开发一个连续性追踪中国电脑用户的软件使用行为,包括上网行为的连续性追踪分析软件。未来我们就可以知道大家做了这么多的创新、应用,在终端用户中,哪些软件是使用时间长、激活次数多,是真正受到客户长期使用并青睐的。我们希望这些数据能给中国软件产业带来数据的支持。

  谢世和 : 几位嘉宾提到年轻才有创造力,我个人非常赞成这一点,想想爱迪生、想想爱因斯坦都在年轻时很有创造力。今天中国软件产业还很年轻,相比较其他欧美国家是比较年轻的,正因为年轻所以才有创造力。公司能够经受住市场的考验,能够把握住市场的需求才是更重大的考验。嘉宾也提到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地位,以及软件服务化的必然趋势,中国软件企业怎么掌握住这个大环境,掌握住互联网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怎么样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来关注市场,把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我想说这是对中国的软件企业持续发展的机会和希望。最后我想请观众再次给嘉宾以热烈的掌声,谢谢各位。

  主持人 : 谢谢对话的嘉宾,到这里我们今天的论坛和颁奖典礼已经完全结束了。祝大家渡过一个愉快的夜晚,谢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