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电脑的教育信息化意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2日 15:57 ChinaByte | |
在当前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信息的获取、检索、表达、交流等技能,而且包括自主性及合作性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底蕴(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技能(技术层面),但信息技能无疑是其它两者的基础。 信息意识的获取只有依靠经常在电脑上实践才能真正得到,在这方面我比较赞成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信息意识才是当前的学生们所迫切需要的,而信息意识的培养必须要经过大量的上机实践及自我摸索、自我思考才能得到。国内有学者把信息意识的获取过程分为“领进门”、“自我摸索”、“信息意识”获取这三个阶段,是很有道理的。所谓“领进门”就是教授学生如何掌握信息技术,是学技术的过程;而“自我摸索”阶段是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但不是主流,主流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信息意识”获取是前两个阶段自然而然的结果。由此可知信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长时间的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当然需要能经常接触电脑。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地区之间很不平衡,甚至地区内部经济发展也是层次不齐,没有电脑、没有机房、没有校园网的学校仍然很多,资金短缺严重困扰着教育部门。东西部的差别很大,数字鸿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东部发达地区的孩子上学前就能接触到电脑,而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儿童可能在接受初中教育时,或者有的地区的学生在高中甚至到了大学才能接触电脑,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一直无法进入高考的现实制约,东部中小学机房比较普遍,而在西部有些只能是一场梦。 研究教育技术的大愚蠢深深地知道目前的这种差别也许意味着将来人生命运的差别,经济因素导致的教育鸿沟会在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明显地体现出来,因此国内有不少学者一直在呼吁教育公平。远程教育的提出,使这种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有了解决的希望,但是资金短缺仍是远程教育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低价电脑的出现又一次使国内教育技术工作者及关注教育公平的人士看到了希望。有不少的公司推出了2000元以内的电脑,如MIT100美元的笔记本电脑、威盛即将推出的250美元左右的个人电脑、台湾惟翔公司的1888元与1999元的台式机“多脑盒”等等。他们的数量也许不会很多,也许只有很小的数量在中国销售,但最起码传递了这样的一个信息,超低价电脑是有可能的。在这些先行者的影响下,低价电脑早晚会形成气候。这不,神舟近日竟然推出了2999元的笔记本电脑是,两年前谁能想到会有这么便宜的笔记本电脑出现?而超低价电脑无疑会促进PC在学校的普及! 超低价PC一旦形成气候,在当前信息社会所提出的教育公平就有可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因为只有校园网建设起来,西部学生才有可能共享东部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且教育的公平不能只依靠呼吁去解决,教育公平依赖实实在在地去寻求可行的方法,超低价PC的出现将使每一个孩子不因为地区和家庭等差异而导致接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超低价PC将使数字化资源的价值凸现。世界范围内的所有资源可以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两方面,从IT领域这个局部来说,IT行业的资源也可分为有形资源(硬件)与无形资源(软件与信息数据)两类。在IT行业发展的初期,软件与信息只能沧落为硬件的俾女,一般情况下是搭配硬件出售;随着IT行业发展越来越成熟,以软件与信息为代表的无形资源逐步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信息资源的价值日益凸现。超低价电脑的出现,体现出硬件价值的下降,信息资源的价值在升高。这个趋势其实随着硬件价格的不断降低早就显现,只不过超低价电脑的出现使之表现的更明显而已,这对当前东部发达地区的教育城域网重硬件轻资源的做法也是一个启示。 超低价电脑的出现对当前校园网建设也有很强的提醒意义,能使我们正确地认识当前校园网应该如何建设。当前国内的校园网建设出现了攀比之风,硬件的配置都尽可能越高越好,没有资金借钱也要这样做,根本不考虑投入产生的教育效益。超低价电脑可以满足中小学信息技术的需要,这就说明教育领域的学生用电脑其实不需要过于追求高配置。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当前把计算机引入教育领域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终身学生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点不是教学材料、教学内容的改变就能做到的,最根本的是教学模式及学习模式的改变,硬件在信息化教育中只能扮演一个辅助的角色。在校园网建设中分为三大块即硬件、软件与潜件,当前的建设风气是过高地追求了第一块而忽略了后二块,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的。 超低价电脑虽然目前推广的局面还没有完全展开,但是它的意义很大,它能促使我们反思当前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中一些不正常现象,以上所说的对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校园网建设的启发意义只是其中的两例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