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厂商联手专业软件厂商 本土上游力量曲线中成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1日 01:13 北京现代商报 | |
“掌握手机产业上游命脉!”自1987年第一台模拟移动电话进入中国以来,这已经是一个20年的梦想。而在20年后的今天,当很多人仍不相信“中国造”的技术时,一些中国本土的芯片和软件企业却已经占据了市场中的重要地位。令人反思的是,他们并不是因为国人的梦想而受到扶植。他们的路,是一条“曲线救主”的争议路线。 “曲线救主”的争议 “某些大型厂商一是不相信国产IC,他们不愿意冒险,开始喜欢观望;二是霸王条款,账期漫长和拖欠货款十分普遍,让本地IC设计公司望而却步。”一位业内人士在分析为什么中国芯片却无法被中国手机厂商认可时道出其中原委,“他们对新进入供应商的认证很严格,程序也繁锁,时间长的有时甚至需要两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芯片厂商在传闻中成长并壮大起来。据传自2005年底开始,中国内地手机基带芯片设计公司——展讯通信有限公司的2G/2.5G手机基带芯片出货量大增,与2004年底崛起的台湾地区联发科(MTK)平分了中国内地“水货手机”市场。 “成本低是水货手机青睐展讯和联发科这样新兴供应商的最大原因之一。”一位“水货手机”供应商的供应链管理经理告诉记者,与飞利浦和ADI等海外供应商相比,联发科的方案低10美元左右。另外,联发科方案的集成度高,开发周期短,开发成本也低,深受赚“快钱”的水货手机厂商欢迎。在连本土公司都不愿意去相信本土的芯片厂商的时候,这些上游的艰辛者却终于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在市场上站住了脚跟。 为新进手机厂商铺路 2006年3月,随着信产部在手机牌照核准新制实施一年之际发放手机牌照时,中国市场上正规的手机厂商业已超过60家。在一片“国产手机死亡论”的喧哗声中,这些新进入者要解决的首先是生存问题。在市场更新周期越来越快、利润却越来越低的市场上,这些新进入者们与黑手机一样,需要低成本、短周期的运作方式,而这恰恰是本土芯片厂商及软件厂商的专长。更为重要的是,当这些新进入者的技术能力与运作能力还没能强大到足以应对市场各种风云突变的风险时,由于这些本土供商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新进手机厂商的经营风险。正因为如此,这些为数不菲的新进入厂商,成为摆在中国本土芯片及软件厂商面前最广阔的前景。 另一方面,一些国产大厂商在痛定思痛后也开始认识到这些本土商的价值。毕竟对于那些正处在亏损的痛楚中但还强烈渴望着重新崛起的人来说,他们同样需要更多地降低成本、更快地推出新产品。 通向成功大道的桥梁 “去年GSM协会号召旗下的芯片厂商去做低价手机的芯片,也就是售价在30美元以下的片子。今年TI、英飞凌等几个大厂商已经都有这样的芯片了,售价甚至是在20美元以下。”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在他看来,中国芯片厂商的“低价”优势在种种阴差阳错下正在缩小。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上游厂商走向成功的路会被扼杀在摇篮里。“去年MTK的成功,除了其低价策略外,更重要的是它首创的Turnkey Solution模式。”这种所谓的Turnkey Solution模式便是将芯片与软件平台捆绑销售的做法。 这种做法,也将是中国本土芯片厂商与软件平台厂商走向整合的桥梁。而这种捆绑的方式,也将使中国本土的上游供应商在面对不同需求的终端客户时,能够具备更完整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由于软件平台在终端生产制造领域的地位日渐提升,手机终端厂商将逐渐习惯于使用固定的手机软件平台以加快产品开发进度,并保障产品品质。因此,手机软件平台将成为终端厂商不得不依赖的“粘体”。在这种新的产业生态链下,如果能依托于软件平台成功打入新客户内部,也就意味着这些软硬件供应商将获得越来越多长期的合作,而不必再有打游击战时有了上顿没下顿的担忧。 正因为如此,大家大可不必去细究这其间的种种是非,只要中国本土芯片厂商能跟独立的专业化软件平台厂商真正“合二为一”,那才是行业“乐”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