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国际信息灾难恢复体系建设研讨会召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 11:35 eNet硅谷动力

  【eNet硅谷动力消息】从200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要求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要充分考虑抗毁性与灾难恢复,到2005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发表了《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的两年间。通过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业内专家们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灾难恢复工作已从最初的摸索阶段,进入到了实际操作阶段。

  在此背景下,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网络与信息安全组、国际信息系统安全核准联盟特别支持,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电子信息行业商会主办,北京优点展览展示有限公司承办,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协办的“首届中国国际信息灾难恢复体系建设研讨会”于2006年5月17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地拉开了序幕。约两百名来自政府、银行、保险、基金、税务、能源、交通、制造等行业的实际用户,与灾难恢复领域的专家、服务商代表和专业设备供应商聚齐一堂,针对灾难恢复建设的实现思路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

  国家

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曲成义在会上谈到我国当前对策时指出:“我国正处于灾难恢复工作的起步阶段,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正在积极地、逐步地完善政策、规范、标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各重要信息系统要认真贯彻‘关于做好国家重要信息系统灾难备份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并参照《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的内容,务求实效地针对重要信息系统的灾难恢复建设进行科学地规划和部署,逐步推进我国灾难恢复体系建设的进程。”

  作为我国金融行业数据集中、数据管理、数据服务的顶级专家,现任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的陈天晴先生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对灾难恢复建设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加强灾难恢复规划。要进行RA、BIA分析,确定总体持续性战略目标和灾难恢复建设策略与阶段性目标;第二,综合选择灾难恢复建设策略,例如:自建与外包的形式共存;第三,合适选择灾难恢复技术方案,实现分级保护;第四,强化灾难恢复系统的运营管理。重视进行演练与测试,定期评估灾难恢复预案的有效性;第五,深化业务持续

性文化。加强灾难恢复的培训与宣传,强化企业员工的灾难意识,建立强有力的灾难恢复管理组织和应急团队。另外,中金数据公司将通过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投资建立多个高等级的大型数据中心,形成灾备服务网络,面向用户开展领先、专注的灾难恢复外包服务,帮助用户提升核心竞争力,并为业务持续运作提供安全可靠的专业保障。虽然,灾备外包服务在中国尚未被普遍认可,遇到了法律、政策、标准、诚信、观念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但是,政府及实际用户对此种灾难恢复的实现形式还是给予了厚望和期待。因为,要快速建立起灾难恢复体系,利用专业的社会化服务将是最佳途径。相信,在政府及专业服务商们的共同努力下,灾备外包服务将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接受。

  灾难恢复领域的著名专家,

清华大学工学硕士,清华-威视数据安全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侯海波先生在会上表示:“灾难恢复是一项集技术和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而充分利用灾难恢复技术和管理手段,来实现业务数据和重要应用的灾难恢复,预防和减少灾难所导致的损失,已经成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此外,来自HP、思科、日立、趋势科技、美国飞康软件公司、新加坡网利系统有限公司、美国并行计算技术公司、中科院计算所工程中心的专家分别发表了精彩演讲。从灾难发生之前的如何防御?灾难发生之时的如何应对?到灾难发生之后的如何恢复?分别通过HP的容灾体系模型以及对容灾方案的全方位思考、趋势科技的EPS企业新智能安全防护策略、新加坡网利公司针对容灾系统的监控和管理、美国并行计算技术公司的下一代容灾数据库集群技术、飞康公司的CDP+DR解决方案和IPStor企业级网络存储解决方案、日立数据公司的面向应用而优化的存储战略以及思科公司业务连续容灾技术解决方案等多方面的介绍,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诠释。

  通过本次会议的召开,组委会倍感大力普及灾难恢复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责任又厚重了许多。同时,通过本次参会的厂商代表,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灾难恢复建设所需的各项技术已经成熟,而用户们迫切需要的则是对灾难恢复需求地分析、策略地制定、预案地落实和管理等等一系列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正在为此积极的推动,那么,也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推广和普及灾难恢复体系建设必要性与紧迫性的事业中来,并为重要信息系统的灾难恢复建设提供全面、整体的实现思路,来共同推动我国灾难恢复体系建设的进程。

  作者:吴玉成

爱问(iAsk.com)



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