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招起底【网络篇】——超低价产品 永远在“缺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 02:31 北京娱乐信报 | |
不靠谱之一: 超级便宜货永远买不着 事例:网民刘小姐在某家知名的网络商城首页上,在化妆品促销一栏惊喜地看到,该网站开始了夏季的促销,一瓶防晒霜捆绑一瓶保湿喷雾,用红色显示标价50多元,而平时光这个品牌一瓶喷雾的价格也要卖近300元,她感到这无疑有很高的性价比,于是立刻点击,看过商品介绍之后,一切都很满意,就选择了“放在购物车”,这时才弹出提示说,“或许因为抢购,暂时缺货”。 而这项促销,几乎是该网站化妆品促销内容中最有吸引力的“王牌”。刘小姐失望之余还心存希望,此后每天都上去点击,连点了20多天,始终缺货,最终感觉受到了欺骗,选择了放弃。一个多月后这个信息已经从该网站彻底消失了,这轮促销也被下一个数码产品的主题促销所取代了。 揭秘:网络购物专家分析,尽管不能排除这的确是因为抢货而导致缺货,但商城方面迟迟不上货,使促销商品长期缺货,但图片和具有诱惑力的口号总是停留在首页,可以吸引更多人点击,无法排除商城的故意为之,以此作为噱头,诱使用户浏览购买自己网页上的其他商品。 应对:如果你不想让自己买回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或者性价比低的商品而感觉后悔,那就不要过多停留。既然你认定的便宜商品显示缺货,就选择尽快离开,而不是非要在人家的促销活动中买点什么心里才平衡。此后即使每天点击,也直奔目标,这样,如果商家原本就抱着欺骗的目的,根本就不打算再进这个东西,那么你至多损失了时间,而不是钱财。 不靠谱之二: 标题抢眼却与内容无关 事例:报社工作的荆先生,已经有车有房,但还是感觉应该趁年轻为以后多储备一些财产,经过对各种理财方式的比较之后,最近他希望购买一套价格便宜的二手房用于出租投资。荆先生辛苦看过很多网站,上周终于看到一套标价25万元但从地段来看属于非常便宜的房源信息。以为自己终于在信息的海洋捞到了“真金”的他,迫不及待地点开这条诱人的信息,结果却是一套45万元的房子,这样一来,每平方米合一万多元,与周边的其他房子相比没有任何价格优势。荆先生感觉非常气愤,真想打电话过去和对方吵一架,质问他们的这种“小聪明”。 揭秘:文不对题。网页呈现的图片和文字内容,与用户点击进去之后的结果完全不同,根本找不到当初吸引自己点击的东西。但有的用户却会在这个过程中,忘了自己当初的坚持,甚至对描述者所说的其他特点感兴趣,最终也可能成交。 应对:有的网站设置了用户可以留言的投诉箱,你要实事求是地说明自己的遭遇,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醒别人,不要上当。同时,让故意发布不实信息的人受到恶评,促使他改过。 不靠谱之三: 自称最低价 一比就露馅 事例:肖小姐最近看完众多美眉奉若真理的《美容大王》之后,对大S推荐的生活美容馆红酒面膜情有独钟,因为她的皮肤毛孔有些粗大,希望从深层改善自己的肤质,就开始在自己经常购物的那家网上商城寻找。当她看到该网站标出每60毫升230元的价格时,因为网站说自己是“最低价”,加之肖小姐看到这个售价与标注的原价相比,已经便宜了近300元,就痛快地买下来了。但她第二天收到货之后,又在另一家网上看到了更低的价格,一下就损失了几十元。 揭秘:夸大其词。为了吸引眼球,继而打开财路,很多网站在促销时不惜使用很多夸张的词汇,诸如“时机难得,千载难逢”、“全网最低价”、“全国最低价”等等。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严格说这不应算是欺诈,而是商家为了吸引用户购买、追求销量而采取的一种不当手段,由于使用了很多极端的字眼,让用户在发现更低的价格之后难免心理失衡。 应对:通过一些比价购物网站就能轻松辨别。这类网站自己不卖东西,但能把所收纳的网站,对同样的产品,进行价格的比较,让消费者更清晰地了解一件产品的价格区间。尽管由于收录网站的数量所限,不能做到完全比较,但已经能够大致让用户心里有数,对于辨别一家网站给出的究竟是不是最低价有所帮助。 不靠谱之四: 优惠区里藏高价陷阱 事例:小青在网上购买了大量图书和杂志之后,习惯性地按照网站提示,去赠品区看看有什么优惠的东西可以一并买下,因为这个区域的物品清单上,大多标明购物满一定额度之后,比如购满200元可以加19元购买调料盒,诸如此类。小青选中了加9元买一个奶瓶。满以为自己得到了实惠,后来发现即使什么都不买,在该网站上直接购买这个奶瓶只需要8.5元。虽说只多花了0.5元,似乎完全不必在意,但小青还是强烈感觉受到了愚弄,对网站的好感立刻大打折扣。 揭秘:瞒天过海的障眼法。给用户造成心理错觉,利用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优惠区的产品,就应该比网站正常出售这款产品时的价格便宜,但其中不少是按原价出售,甚至比正常网页上的标价还贵,却打着购物到一定程度才能享受优惠的旗号,请君入瓮。 应对:购物者最好别犯懒,改变想当然的做法。如果在优惠区想买什么东西,最好利用网页上的搜索工具先搜索一下这个产品的价格,再经过比较,看自己究竟是在享受优惠,还是仅仅是一种心理安慰。 不靠谱之五: 短期促销实为长期诱惑 事例:这是记者的亲身经历。因为对一个品牌的长期跟踪,记者发现它的很多款产品是常年打折的,而并非像其宣传品或杂志上的广告所说,正在进行所谓的周年促销等才降到现在的价格。记者一连跟踪了两年,发现很多促销项目根本就是事实上的定价。只是促销截止期从3月延长到6月,再从6月延长到7月,总之,初次登录的用户会很容易被几百元的优惠所迷惑,慷慨购买,时间长了,才发现原来常年都是这个价儿。 揭秘:把终年不变的价格,描述成短期优惠的概念,然后不断修改促销截止期。对于新用户来讲,还真不容易识破。 应对:有时候真得靠时间来判断。购物时别那么冲动,培养一种耐心,或许是一种不是办法的办法。 不靠谱之六: 免费送卡暗中收钱 事例:网民小江是手机铃声的狂热爱好者。今年他在购物时因为消费到一定额度,免费得到一张图铃充值卡,可以免费充值60元。小江拿到卡后马上刮开封条,获得充值密码,并且按照提示向某一个号码发送了这个密码的短信。除了得到图铃服务外,小江还意外得到了另外一项与此无关的业务,当时他也没弄明白怎么回事,以为包含在60元的范围内。直到过了几个月后,小江才注意到那个不请自来的业务是付费的,每月都扣除他的服务费。这时他才找出卡,原来人家在卡上轻描淡写地说,用户可以获得价值60元的图铃服务以及免费体验5天的某功能。5天之后没有取消这个服务,当然就要被扣钱了。 揭秘:这是一种隐蔽的促销手段,除了细心阅读的消费者外,粗心的人的确不容易发现其中的奥妙,以为就是一张对自己购物的单纯回馈,而没有想到另外一个收费服务正在等着自己去买单。 应对:仔细阅读服务条款,尽管这句话我们听得似乎太多,但永远都有大量吃亏上当的人,因为对待一些小事,很多人不会产生防范心理,这也为日后的财产损失埋下了伏笔。 信报记者 贺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