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标准将出普及还会远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 09:17 eNet硅谷动力

  【eNet硅谷动力特稿】近日,信息产业部公布了数字电视相关的25项电子行业标准,其中包括倍受关注的液晶、等离子、液晶背投、液晶前投、背投阴极射线管、阴极射线管等六项数字电视显示器类高清标准,同时给相关厂家一个缓冲期,该六项标准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同时还颁布了包括数字电视接收设备基础标准、接口标准、机顶盒标准、机卡分离标准等四大类数字电视相关标准,该四大类标准从颁布之日起开始实施。笔者认为,标准的推出,从一定程度上为数字电视的普及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必须声明的是这些标准不是强制标准,即属于非强制性标准。所谓非强制性标准,也称推荐标准或自愿标准,是指生产、交换、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一类标准。这类标准不具强制性,任何单位均有权决定是否采用,违反这类标准不构成经济或法律方面的责任。但推荐性标准一经接受并采用,或各方商定同意纳入经济合同中,就成为各方必须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把这个标准当作非强制性标准,是国家从全局的考虑角度不得已而为之。因为

数字电视的生产投入巨大,对于当前利润本来就比较微薄的彩电业来说,如果立即强制他们执行此标准,就会给他们增加太多的经济负担,这是其一;二是在国内销售的数字电视也有不少来自多个国家的外国品牌,如果强制性推广这个标准,也许会面对WAPI标准同样的尴尬,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很巧妙地把它当成非强制性标准。

  巧妙之处就在于,虽然把它当作非强制性标准,但是它的权威及作用丝毫不会打折扣,因为普通消费者心中有杆秤,你的电视不符合此标准,我就不买你的,因此虽然是非强制性标准,但因为对消费者的购买倾向影响很大,因此厂家又不敢不遵守,而政府相关部门又能省去不少争议与麻烦,且消费者也能明明白白地消费,不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被欺骗,是一举几得的事。

  标准的出台也是治理当前数字电视市场的混乱现状的需求。目前,在电视卖场,几乎所有背投、

等离子
液晶
等高端彩电都号称高清电视,企业偷换概念的说法屡见不鲜。目前,由于显像管、聚焦等原因,绝大多数所谓的高清电视都没有达到国家高清晰显示器的标准。为促进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健康发展,规范市场行为,维护消费者利益,此标准应需而生。此标准明确细化规定了高清数字电视机显示屏幕长与宽的比例、图像屏幕清晰度等技术指标,将有利于规范市场以及为消费者提供参考。新的标准出台之后,将使得假高清在市场上再也没有藏身之地,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消费者由于被蒙蔽而带来的损失。

  客观地说,颁布高清标准的目的主要在于确认谁是高清谁不是高清,让各类产品对号入座,规范市场。我们同时也要清清楚楚地认识到高清电视的标准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只是一小部分,仅仅一个高清标准只是从高清产业终端这个环节来对高清产业起推动作用,还不能完全担当不起推动中国高清发展的重任。真正的高清彩电市场的启动,还需要考虑高清机顶盒的价格、高清电视节目充足程度以及消费者收看高清电视频道合理的收费等其它因素。

  但不可否认的是,选择这个时候推出此标准虽然稍微有点晚,但如果在今年年未推出也许就会有点亡羊补牢已经太晚了的味道了,因为从数字电视的发展趋势来看,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很有可能是数字电视消费最火的一年。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院电视研究所副所长杨庆华在近日召开的“2006年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上表示“据广电总局的数据,到去年年底,国内数字电视用户为413万户,其中付费用户139万户,今年的用户最少也会超过1000万,呈现雪崩效应”。另外某一业内资深人士在去年某场合表示“如果说2003年是我国数字电视的启动年,2004年大家还在彷徨、观望、探索,那么2005年就是我国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行动年”,按照此资深人士的逻辑2006年则应成为数字电视进入丰收期的第一年。

  事实上中国的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也正如此资深人士所料地发展,目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今年3月15日,青岛、杭州、深圳、绵阳、南阳、梧州等城市完成了城区的整体转换。随之而来的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还将全面开花,海南、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宁波、厦门、福州、泉州、临沂等一大批省市将开始整体转换。这一切都说明了对数字电视的需求量比较大,如果此时还不规范市场,以后再进行规范难度会更大,甚至会影响数字电视产业的普及与推广,而此标准的推出再加上一些配套基础设施的到位无疑会加速数字电视的普及!

  作者:大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