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姜奇平:无聊的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 11:21 eNet硅谷动力

  【eNet硅谷动力专稿】在3月30日《互联网周刊》举办的“手机媒体前沿趋势研讨会”上,我发表我的意见认为,在Web2.0时代做内容,最大特点将是显示“无聊的力量”。无聊的意思,是指“无意义”;这里的“意义”,是站在主流化立场上的意义;它的反面,恰好是多元化的意义。因此,“无聊”就是特指网络“节点”的“有意义”化,也就是“小民”(所谓“人人”)的有意义化。这就是Web2.0时代的本质。谁在内容上把握了这个时代特征,让人人快乐,谁就赢;谁违反了这个规律,让人人都不快乐,谁就输。

  无聊:意义的颠倒

  我早年给亲密战友方兴东解释体验经济的时候,方兴东说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妙语:无聊的力量。想一想吧:短信无聊,所以成功;游戏无聊,所以成功;“变脸”无聊,所以成功;

木子美无聊,所以成功;“超女”无聊,所以成功;
芙蓉
姐姐无聊,所以成功;博客无聊,所以成功;胡戈无聊,所以成功……。放眼世界,韩剧无聊,所以成功;动漫无聊,所以成功;木老鼠无聊,所以成功;“大话”无聊,所以成功。纵观中国互联网,只要是“民营”的(意即没有垄断资源的),通向成功的道路,几乎只有一条:无聊。所以我对大家说,未来很好预测:手机媒体,(因为民营),必须无聊,而且还要无限(线)无聊!

  什么是无聊:无意义的事情最有意义

  无聊,这里的“聊”,可理解为“意义”。无聊,就是“无意义”。然而,对社会化“中心”无意义(无聊)的,对个性化“节点”可能有意义;对个性化“节点”有意义,对社会化“中心”可能是无意义(无聊)的。WEB2.0的根本内涵是指个性化(即节点化)。个性化过程,就是意义、价值从中心移向节点的过程,就是节点的“有意义”化(“有聊”化)过程。“无聊”从“无意义”,变为(对个性化)“有意义”,也就从一个贬义词,变成了褒义词。作为褒义词的无聊,特指对工业化价值无意义,而对个性化价值有意义的事物。通俗地说,无聊就是指“小人物有大意义”。无聊因为“有意义”,变得“有价值”。当前人们纷纷靠无聊获得财富,根本原因在于,时代发生的意义转移,价值转移。从有聊(超“人”创造历史),转向无聊(人人创造历史)。

  从价值观上颠倒意义

  无聊的正面意思是说:无意义的事情最有意义。它是意义价值的颠倒。

  首先,无聊作为贬义词,历来有“大我”否定“小我”的意思在里边。例如,认为治国平天下“有意义”, 婆婆妈妈“无意义”。因为治国平天下是大我之事,而婆婆妈妈是小我之事。如此看来,一定是《英雄》有聊,而韩剧无聊。但是,为什么韩剧式的“婆婆妈妈”,成为国际人心所向(转向小人物取向的奥斯卡是其晴雨表),而《英雄》却落后于潮流?因为“婆婆妈妈”的无聊背后,是在张扬“小我”的不可通约的个性化价值,扬弃工业化形成的同质化的“大我”。

  其次,无聊作为贬义词,还隐含着一元化集中模式“有意义”,而多元化分布模式“无意义”的价值判断。例如,认为精英价值(中心价值)是有意义的,草根价值(节点价值)是“无意义”的。据此而论,当是《无极》有聊,而“血馒头”无聊。但事实表明,在自发观点“市场”的全民选择中,小老百姓们肯定的是胡戈。因为胡戈创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实际是在解构“有聊”:将作为超人的满神,解构为世俗化、“小我”化的“陈”满神;将披着鲜花盔甲加以精英化的大将军,还原成与无证摊贩打成一片的草根小队长;将具有《英雄》般气概的昆仑,世俗化为拿人放风筝的无聊同性恋者兼跑步健将,诸如此类。一言以蔽之,就是将所有“大我”(超人),一律还原为“小我”(小民)。无聊在这里起到的作用,就是使原来有意义的,变为无意义的。用小民价值观,解构超人价值观。

  第三,无聊作为贬义词,隐含着以“有序”否定“无序”的意思。有序的是“有意义”的,无序的是“无意义”的。有序的社会本质,是可通约的价值、同质的价值,或者说社会化价值;无序的社会本质,则是不可通约价值、异质性价值,或者说个性化价值。在工业化时代,由于大规模生产的需要,有序的才有意义;在信息化时代,由于定制化生产的需要,无序开始变得有意义。

  作者:姜奇平

  无聊的客观历史分析:从英雄创造历史,到人人创造历史

  人们一夜之间忽然无聊起来,不是趣味低级化了,而是社会生产方式转变使然:工业化具有“唯大”狂倾向,这是由生产的大批量、大规模特点决定的;而信息化转向“小的是美的”,则是由生产的定制化、个性化决定的;工业化强调集中有序的精英价值观,是由社会化生产的集中统一特点决定的;而信息化强调分布无序的草民价值观,是由互联网的分布式、节点化的核心特点决定的。所以所谓的“有聊”,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样神圣,只不过是人们的衣食住行所赖以维持的特定生产方式的精神映射而已;生产方式变了,人们的意义观也会发生变化,无聊没有看上去那么“无聊”,而可能在另一种生产方式之下是“有意义”的。

  非常“有聊”的《英雄》、《无极》,由于无意识地秉持一种作为传统工业化意识形态映射的英雄史观,而与《泰坦尼克号》以来电影市场调查公司首先发现的民粹化国际潮流格格不入。《泰坦尼克号》是典型的反英雄史观,它根据“史诗不能用超人”的市场调研结论,把泰坦尼克号沉没这个“大”历史,由雇佣写手故意写成由于船上大副偷看两个“小”人物性交而忘记观察冰山造成的悲剧。由此极度夸张小人物之大,让小人物的一举一动,具有改变历史的力量。这就是无聊的力量。

  与有聊的英雄史观相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是“无聊的力量”的历史观基础。其中人民创造历史,与群众创造历史,还是有区别的。人民创造历史,是一种现代性观点;群众创造历史,是一种后现代观点。人民和群众的区别在于,人民与英雄一样,都是以同质化的社会共同利益为价值诉求的;而群众除了共同诉求外,还有许多在前者看来“无意义”(无聊)的诉求,即异质化的个性化诉求(典型如WEB2.0版的需求)。群众可能为了猫上树而求助110,而人民却不会(因为猫上树很“无聊”,不涉及人民所代表的人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我把群众称为“人人”,以有别于人民。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创造历史”实际上是创造需求。谁创造需求,谁就创造历史;创造什么样的需求,就创造什么样的历史。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创造了农业化的历史;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创造了工业化的历史。从生存(衣食)到发展(住行),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同质的。但当生存和发展需求(衣食住行)满足后,需求发生了质变,异质性、个性化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成为人民群众新的需求(准确地说,是“可以通过市场实现的”新的需求,因为宗教需求不需要遵循马斯洛的需求满足顺序),信息革命应运而生,历史也随之发生质变。过去,我们把生存发展需求,称为“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把自我实现需求称为“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合起来就是社会生产目的,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当文化需求成为3000美元人均收入后的新增长点时,人民主导的同质化需求,就会转变为群众主导的异质化需求。具体来说,物质需求、社会化需求比重就会下降,新增份额转向文化和精神需求。而个性化必是非标准化的,而文化和精神也是非标准化的,无聊,无非是非标准化的意义,不是集中统一意志的体现,而是“个人心情舒畅”的体现。

  在超女这个案例中,群众创造了历史,人人创造了历史。因为大量的个性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达到了全社会饥渴甚至饥不择食的强短缺状态,群众有很强的无聊需求,却缺乏有效的“无聊”供给。由于超女足够无聊,使全社会得到了一次难得的满足。那种认为个性化需求超前的看法,在这一事实面前显得十分苍白无力。个性化问题的提出,是需要社会条件的。一般来说,这是人均3000美元收入以上社会才突显的问题。对中国来说,目前仅涉及少数人——也就是相当于欧洲全部人口的一个“小群体”。分布在中小城市、沿海地区、朝阳产业和高收入家庭的青少年之中。

  这就是此意义非彼意义、此“聊”非彼“聊”的时代历史背景。可以说,在人均3000美元收入背景下对无聊的态度问题,实质是对群众冷暖关心不关心的问题。有些人平时把群众高高挂在嘴边,但当群众真的面对“无聊”——他们自己认同的意义——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时,却横加指责。就不怕无聊的力量,或者说群众的力量、人人的力量,认为你“无意义”、甚至无价值吗?

  当然,无聊是相对的。不分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需求,无聊一切,到处无聊,也会造成意义的错位。我们反对的,只是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还很普遍——就是让有聊压倒一切,让无聊无立锥之地。当然,

幽默地看待这个问题,有人压制无聊,对民营企业包括手机媒体发财是一件“好事”,等于帮你消除了竞争对手,短缺了市场,有利于你赢尽天下。超女和胡戈的大爆发不就是例子吗。

  作者:姜奇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