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化走向辉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 14:51 赛迪网--中国计算机用户 | ||||||||||
【赛迪网讯】光辉历程 中国计算机发展50年专栏·银行业计算机应用50年之四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组织工程技术人员从拉萨出发,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跋山涉水1700多公里建设而成。该电视会议小站的建成,改变了过去阿里中心支行冬季封山期无法参加上级行会议的历史,对改善阿里中心支行办公条件、提高办公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2月21日上午,原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陈静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一次会议间隙,接受了《中国计算机用户》记者的采访。 2月21日上午,记者在《银行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政策研究与评估专题研讨会》的间隙,采访到原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陈静。任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以后,他依然十分忙碌。春节前记者就在和他约此次采访报道的时间了。 陈静告诉记者,国家发改委组织的这项研究召集了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联合参加,重点研究“十一五”期间一些重大的银行信息化建设项目。自己是以专家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其中的。这项研究将持续到今年4月底。 记者请他描述一下“九五”、“十五”期间银行业信息化取得的成就,他感慨万千。 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经过“六五”作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的发展阶段。从银行的单项业务到综合业务,从单一网点到系统联网,基本形成了银行信息化框架,逐步形成了安全、高效、规范的银行电子化服务体系。 “十五”期间,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以“发展、创新、安全”为原则,顺应了银行业的发展目标:以市场需求和社会服务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管理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传统银行向现代银行的转型,建立现代银行服务、经营、管理及监督的技术保障体系和决策支持系统。 陈静表示,金融是现代科技的核心,金融运行的效率与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如今,金融创新正在成为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据统计,95%的金融创新的实现都是来自信息技术的推动。信息技术帮助分析复杂的金融产品的定价、统计和风险管理。在中国,几乎所有的金融创新都和信息技术息息相关。 从国外金融业的发展历史来看,12世纪出现了银行业的雏形,16世纪中期出现了股票,标志着证券业的开始,保险业从18世纪开始。20世纪60年代以来,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纷纷开始用计算机代替手工作业。银行、保险、证券业信息化的历程起点不同,但大体经过了4个阶段:脱机业务的处理、联机业务的处理、经营决策的信息化、业务集成化和决策智能化。 我国金融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也大致如此。从2000年开始,各个商业银行陆续开始了业务的集中处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环境,加快了金融创新,逐步开通了网上金融服务,如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等。 “十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在推进金融标准化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办公自动化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为“十一五”中国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我国银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十五”成就一 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支付体系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监督者,一直致力于推进我国支付体系的建设。如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基本形成。200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完成在全国的推广运用,直接连接1500多家金融机构,涉及6万多个银行分支机构;系统日均处理跨行支付业务45万多笔,金额达7000亿元,每笔业务不到1分钟即可到账。 同时,大额支付系统成功实现与中国外汇交易系统、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中国银联信息处理系统、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系统等多个支付结算系统的连接。 大额支付系统主要为银行机构间和金融市场提供,大额支付服务或时间紧急的小额支付服务,是现代化支付系统的重要应用系统。大额支付系统的建成运行,实现了我国跨行资金清算的零在途,完成了我国异地跨行支付清算从手工联行到电子联行,再到现代化支付系统的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飞跃。这不仅是我国支付体系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金融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与此同时,近年来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都相继建设运行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手段的行内系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数据集中。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大额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其他支付结算系统为补充的支付清算网络,支付清算体系的整体效率和安全程度大大提高。 陈静回忆,现代支付系统的建设从“九五”就开始了,“十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快了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设,最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化支付体系的总体架构、网络体系和应用软件体系。 “十五”成就二 企业和个人信息体系建设 征信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有没有完善的征信体系,是金融体系是否有坚实的基础和市场经济是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征信体系是现代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石,是金融稳定的基础,对社会诚信建设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我国征信体系的基础设施,其基本目标是为每一个有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建立一套信用档案。首先从商业银行入手采集企业和个人的贷款、信用卡交易记录和结算账户开户信息,为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提供查询服务;然后逐步扩大信息采集范围,并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为社会提供服务。 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前身是“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始建于1997年,2002年初步建成投入运行。该系统采用地市、省市和全国三级数据库体系。主要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采集企业的基本信息,在金融机构的借款、担保等信贷信息,以及企业主要的财务指标,全国各商业银行与该数据库联网查询。 截止2005年11月底,系统收录借款企业452万户,人民币贷款余额17.36万亿元,约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90%,基本涵盖了全部企业贷款。 该系统开发于1997年,时间较早,受当时商业银行数据尚未集中和网络落后等条件限制,系统采用分布式数据库结构,主要依托建在地市级城市的数据库通过网络实现跨地区数据查询。在该系统多年运行基础上,2005年人民银行启动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采取全国集中式数据库结构建设,商业银行由总行一点接入,数据采集项由原来的300多项扩展到800多项。 到2005年12月15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顺利实现主要商业银行联网试运行,并在上海、天津、浙江、福建四省市提供实时查询服务;预计2006年上半年实现全国所有商业银行和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全国联网运行。 同时,2004年初,人民银行加快了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当年底实现了15家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8家城市商业银行在7个城市的试运行。200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 结束语 用每周2个版,短短4期的篇幅,来描述我国银行业计算机应用50年来走过的辉煌岁月,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好在此次报道并不一味追求宏大而完整的叙事,而是力图通过一个个精彩的历史瞬间来折射出我国银行信息化的“流金岁月”。 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金融信息化的每一个坚实脚步,必将为增强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基于此,回顾银行业信息化的历史就显得颇具现实意义。本刊今后将密切关注我国银行、保险、证券业信息化的发展动向,与金融信息化同行,与金融业发展同行! 银行业计算机应用50年专栏本期起暂告一段落,从下期开始,气象领域计算机应用50年专栏将与读者朋友见面。(n101) 作者:张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