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IT市场回顾与趋势展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6日 15:50 赛迪网

  作者: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黄涌 

  【赛迪网讯】尊敬的杨主任,周主任,尊敬的王文京总裁,孙丕恕总裁,David MIller先生,尊敬的业界朋友,非常高兴这次聚首在北京,共同回顾和展望中国IT市场发展,今天的IT已经远离了过去,令人激动的增长,也退去了往日的喧哗和躁动,IT市场已经全面的迈入了理性发展的阶段,相对于石油价格的飙升,相对于土地,相对于我们的煤炭等战略
性资源的利润,IT已经变得非常的平凡,尽管如此,微利时代的IT同样聚集了如此众多的精英,一边在承受市场残酷竞争的磨炼,一边在享受IT产业风云变幻的魅力。

  我今天报告的主题是跨越平凡的卓越。2005到2010年中国IT市场的回顾和展望,我重点放在展望之上,我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IT整体市场,细分市场,机遇与挑战,商业变革与数字生活,以及最后的赛迪建议,决胜未来。

  赛迪顾问数据,2005年中国IT市场达到了4726亿,增长速度为16.6%,我们预计未来的市场将保持14.2%的年均复合增长,预计到2010年整个市场的规模将冲击一万亿元大关。那么在2005年整个硬件、软件和服务市场的增长分别为15.6%和17.9%以及20.9%,整个软件和服务已经占到了中国IT总投入的30%。相对于过去5年,整个中国IT市场的投资达到了1.8万亿,而未来5年,这个投资将翻番达到3.7万亿人民币,其中硬件的增长为12.1%,软件的增长16.4%,服务的增长为20.4%。预计到2010年,整个中国软件和服务的比重在应用市场将超过45%,进一步缩小和全球超过60%的这个份额的差距,这种差距的缩小,就显现出中国的商业IT投资效益和应用效力在不断的提升。

  在细分市场方面,我们呈现出什么样的一种状况呢?大众化的IT应用趋势促使了包括网络服务,包括一边在促使整个计算机系统规模增长的同时,提升了网络服务,以及数码产品的高速增长,同时另一方面,专业化的应用带动了整个应用软件市场,中间软件市场以及专业服务市场的增长,这种趋势就显现出传统的IT产品和新兴的数码产品与服务之间的一种规模和速度的对比。

  新兴产品市场的崛起,使得整个计算机系统市场在整个IT投资中的比重已经压缩到30%以下,作为最重要的PC产品市场,在2005年整个的销售量已经突破2000万大关,占据了整个计算机系统市场85%的比重,而且这种份额的比重在未来五年还将延续,其中有一个最大的变数,这个变数就是

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之间的较量。未来5年,整个计算机系统市场的收入将保持11%的增长,而且到2010年,整个计算机系统市场的规模将超过2200亿人民币,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桌面系统方面,未来5年台式PC和笔记本电脑的增长率分别是12%和23%,并且在08年奥运会的时候,整个PC市场将达到3000万台,但是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产品的价格还将急剧下降,这种下降的趋势,会给我们企业带来利润增长的压力。在服务器市场端,180亿元的份额05年被PCServer和UnixServer平分,赛迪顾问预计2010年整个服务器市场的规模出货量接近100万台。中国价格一直让海外的竞争对手心惊胆战,但是在今天整个PC工业产业链上,在本土市场上,中国价格也一直上扬,除了价格之外,我们还有什么样的竞争手段呢?赛迪顾问认为,品牌,企业的运营效力,成本的控制,将是未来中国PC市场竞争重要的因素。而基于3C融合基础的产品创新,将是我们PC厂商重新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在服务器产品方面,除了品牌因素之外,包括应用解决方案,应用整合以及产品服务,也是最重要的竞争要素。

  外设市场在过去两年一直都是保持个位数增长,05年已经恢复到了双位数的增长。2005年传统的外围设备市场的增长达到了12.2%,这一趋势,双位数的增长趋势,在未来5年还将继续保持。其中LCD显示器,投影机,包括多功能一体机将是整个外设产品市场增长的最主要动力。2005年LCD显示器的整个的市场规模已经接近150亿元,它的销售收入已经全面超越了CRT,而且在今年,LCD在量上也会超越CRT,在未来5年,LCD显示器出货量的增长将保持30%以上,销售收入也在20%以上,而CRT显示器将呈现40%的负增长,并在2010年基本上退出市场。而信息数据的爆炸事增长,包括商业智能,我们的磁盘存储市场增长也相当迅速,它的增长和整个IT市场的平均投资增长保持一致,为14.2%。尽管多功能一体机出货增长保持30%以上,但是这一产品对打印机的替代主要局限在一般性的中低端的商用市场上。未来数码影象的蓬勃发展,以及高端的打印解决方案继续驱动打印机市场保持量上的高增长,2000年整个的量大概会接近超过1300万台,在打印机市场色彩速度以及打印的输出成本是用户也是企业重点关注的领域。

  数字化体验继续驱动整个中国数码产品放量在增长,2005年整个数码产生销售收入增长接近60%,这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据,它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440亿,而且未来五年,这一市场还将保持22%的复合增长,预计在08年达到1000亿的市场规模,其中的MP4,PMP,包括DEC,包括我们数码存储卡等等它的增长相当迅速。作为整个IT市场速度象征的数码产品,在未来他将融合更多的3C的元素,并赋予无线和移动的特征,我们始终强调技术的创新,专利与标准,时尚的设计以及品牌构建是中国企业在数码产品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敏捷高效的商业化市场相应速度也是数码产品市场必备的竞争要点。

  毫无疑问,当今社会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无论是语音数据,有线电视,无线移动和宽带网络,已经将我们置身在浩瀚的网络之中,2005年行业网,企业网建设,包括电子政务以及家庭网络的建设,拉动整个网络设备市场增长了13%,市场规模为260亿,而基于非电信行业的网络设备市场的扩张,这种趋势在未来还将继续演变下去。而当TDSCDMA成为国家标准之后,3G的建设大规模的3G的建设也指日可待。同时包括像VOPIPTV,网络的融合,网络的扩张,以及网络的优化整合,以及包括我们的千兆以太网的建设,网络设备与存储设备也为网络市场注入了活力,我们预计整个市场的增长率为15.2%,也就是说在2010年的时候,整个市场规模为530亿。交换机和路由器市场的增长相对比较平稳,但是无线网络设备以及网络安全设备的增长,仍然相当迅速。加上宽带的ADSL,不断在体素的ADSL整个新兴网络产品的规模在未来讲与路由和交换三足鼎立。

  正是由于政府的推动,以及商业企业和个人用户不断的在提升对软件价值的认识,使得中国软件市场在2005年保持了18%的增长,整个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560亿。同时对于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在2005年也得到了明显的加强,我们预计未来5年,整个中国软件市场,将以16.4%的速度增长,并且在2009年形成1000亿的市场规模。其中应用软件和中间件的增长最为迅速,在平台软件方面,尽管Linix增长非常迅速,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知识产权和用户的消费行为继续困扰Linix的发展。企业集成中间件和网络安全增长非常迅速,而且在2010年的时候也将形成100亿元的市场规模。应用软件市场,作为中国最具规模的管理软件市场在2005年形成60亿的市场规模,而且在2010年这一市场将冲击150亿元的关口。它的年均符合增长为20%,除了ERP软件之外,包括SCM,EEM,HRM等等,管理软件的增长,都超过20%,当企业对人财物等资源管理掌控之后,而以人为核心的基于动态信息的配置,调度和协同,促使中国协同软件市场在未来也保持着高速度的增长。我们预计协同软件市场在2010年也将形成20亿人民币的市场规模。2005年,非标准化的软件供应商,以及专业的SI项目,行业的扩张方面,他们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我们准标准的ISV在行业渗透方面,却取得了进展。如何在标准化产品和差异化应用以及规模化的交互与个性化的定制中间获得平衡,这是SI和ISV的CEO们面临的挑战。无论如何,SI和ISV的渗透扩张,在未来还将继续上演。人才、技术、品牌、渠道、资本将是未来中国软件市场最重要的竞争要素,而当软件逐步演变为一种服务的时候,我们的应用整合能力,专业服务能力,以及企业效率,就显得更加突出。

  信息服务市场,2005年整个信息服务市场保持了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市场规模已经超过820亿元,我们预计,这一市场在未来五年仍将保持20%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在2010年的时候,将形成2000亿元以上的规模,其中专业服务和网络服务的增长相当迅速,作为最重要IT应用和谐的要素,专业服务,不仅提升我们企业的IT投资效益,降低我们企业的运营成本,它在改善TCU,ROI的同时,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实现产品和业务模式的创新,正是由于更多的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对专业服务价值的认同提升,使得整个专业服务市场在未来5年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在细分的专业服务领域,用于外包服务,IT咨询服务的市场更为迅速。目前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超过了一个亿,而且赛迪顾问预计,在2009年的时候,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将超过2个亿,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的完善,包括宽带、移动和无线网络的应用普及,以及网络内容,数字内容的不断丰富,它不仅仅会成就中国互联网企业纳斯达克上市的神话,同时将真正推动整个中国互联网经济的理性繁荣。在服务市场,应用创新,专业能力,法律规范,商业信用以及服务价值认同,仍然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区域市场方面,速度与规模同样出现对比,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他们以60%的份额领先于市场,西部开发,振兴东北,华中崛起,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就平衡了各个区域,在政策层面的优势。在增长速度方面,赛迪顾问认为,未来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以北部地区的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区域,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包括在四五级市场的IT应用已经开始在加速。在垂直市场方面,政府以及SMV的市场增长相当迅速,值得关注,而且中小企业市场一定是我们在座的这些企业未来争夺的一个焦点,而行业方面,随着市场的全面开放,相关的重点行业投资将不断的加速,包括能源,制造、交通、保险、零售等行业,他们的增长将保持在15%左右。而3G的启动,将重新带动整个电信在IT方面的投资需求。信息资源的整合运用,业务系统的集成优化,企业效率的提升,特别是基于新兴IT技术产品的创新和业务模式的变革,以及IT服务管理,IT的绩效,IT成熟度,将是未来企业和行业CIO关注的重点。无论是在区域,还是在行业,进一步细分市场,有助于我们的IT企业贴近客户,增强对客户的掌控能力,也有助于IT企业去实现区域和行业的扩张、渗透。如何去平衡区域和行业的发展,也是我们IT企业面临的挑战。

  以上仅仅是赛迪顾问对中国IT市场未来5年的一个基本判断。我无法在此一一的陈述,192种年度报告中的精彩片断,但是当我们300余名分析员在追踪研究整个中国IT市场和产业发展脉络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市场正在跨越平凡,成就卓越。持续健康的经济基础,和发展趋势,以及开放激进的产业政策,为整个中国IT产业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创新国家战略,为产业的由大到强,注入的活力,而新兴的一些产业链的新一轮的转移,技术的进步,以及新兴市场,包括我们谁都不容置疑的巨大的市场潜力,都为整个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WTO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包括他所引发的行业竞争,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企业和行业扩张IT建设需求,电子政务,IT消费应用趋势,也为整个中国IT市场发展注入了活力。当然,我们整个产业和市场竞争环境,包括企业的适应性,包括我们全球化扩张的战略的实施,以及企业IT投资的效力和战略取向,包括专业化服务能力,特别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及持续的创新能力,是整个中国IT产业和市场未来共同面临的挑战。

  商业变革和数字生活在你我身边悄然展开,未来企业的关键成功要素,被锁定在企业的环境适应性,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企业的信息掌控能力之上,无论你身处在哪一个行业,如果我们不能够快速的去适应市场的变化,我们不能够在企业的战略,产品技术,业务模式等方面实现创新,适应市场的变化,如果我们不能够迅速有效的去认识市场,去感知我们的客户需求,我们将永远的丧失竞争机会,而IT正是企业增强环境适应性,提升创新能力,和信息掌控能力的根本途径。过去十年,中国行业IT投资已经高达2万亿,已经使得我们多数的中国企业从模糊的IT定位走向了理性的IT投资,更迈向了清晰的IT战略,以新兴的IT技术产品创新的软件,专业化的服务,构建商业变革中的和谐IT环境,将是未来中国商业IT应用市场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基于3C元素的数字化融合浪潮,已经触发了包括半导体厂商,IT企业,消费电子厂商,电信运营商,广电企业,互联网增值商在内的新的产业链已经开始形成,他们已经全面参与到3C的融合产业之中,而且已经形成了数字电视,IPTV全新的产业链,包括数字家庭,创建并享受数字化浪潮所带来的和谐新生活,也将是中国未来消费IT领域的主流趋势。和谐IT环境美丽画卷从此展开。

  IT与企业战略的融合,IT对行业的渗透融合,计算机通讯消费电子的3C融合,无不展现出信息产业的蓬勃生机,过去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造了高达10万亿的产业规模,也培育出了包括联想、浪潮、用友等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无论是我们企业规模的大小,无论我们身处整个产业链的哪一个环节,我们或许可以短暂的丧失市场份额,但是我们不能丧失创新的动机和动力,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在融合中,寻求创新的机会,才能够真正的提升企业的核心

竞争力,乃至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去跨越平凡,创造卓越,也才能够真正从产业的追随者转变为产业的领导者,真正的去突破我们的产业发展瓶颈,实现产业的由大到强。从企业的战略,商业模式的创新,到产品技术的创新,从企业管理的创新,到运营的创新,从我们每一个企业的创新,到行业和产业的创新,乃至整个国家的创新,我们坚信,中国的信息产业和市场,必将走向辉煌,自强不息,和谐发展,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