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滚动新闻 > 正文

解读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 15:37 赛迪网--中国计算机用户

  【赛迪网讯】2006年1月8日,新华社授权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月10日起,新华社授权陆续摘要播发5件专项预案文本。5件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分别是: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这仅仅是个开始。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我国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整套应急预案将包括25项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这些预案都会陆续发布并实施。重要的是,这标志着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开始步入快车道!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领域暴露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也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行政能力的迫切要求。

  详细解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社会背景,详细解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科技背景,《中国计算机用户》策划推出《居安思危,创造和谐发展环境—以信息化的视角解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专题报道,以信息化的视角关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高度重视,促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建设。

  未雨绸缪,让灾难不再可怕

  ——本刊对话应急预案出台关键专家

  文/本刊记者 田野

  2006年1月8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下简称《总体预案》)发布实施,可以说标志着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总体预案》在体制、机制上基本解决了应急管理的问题。相关部门在实施预案时非常需要相关的技术和装备作为支撑工具。

  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应该包括以下三大主要组成部分:

  1.信息的获取与识别系统

  信息获取有3个来源,第一个是来源于监测监控系统,第二个来源是部门、地方、企业的报告,第三个是来源于老百姓的报告。

  2.应急智能系统

  应急智能系统主要由4个库组成。

  一是常规数据库。它存储一些基本的社会和地理信息,如建筑、人口、交通情况等。还包括公共安全信息;

  二是模型库。主要存储对一些典型灾害发展的预测模型;

  三是预案库。涉及到应急力量的调配和人员疏散等;

  四是决策库。在指挥决策的时候,存在各种情况变化,需要采取不同的决策方案,这时就需要调用决策库。

  这个系统实现离不开几个关键的技术环节。首先是全方位、无障碍的监测探测技术,其次是预测预警技术。

  3.决策指挥系统

  决策指挥系统中需要结合自然科学技术的结论形成决策的理论支持,使决策有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这样就可以使决策更科学、更快捷。

  通过软、硬件的综合集成,各学科领域的合作,建设基础研究和应急技术平台,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可以做出为政府应急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的功能较好的应急系统与平台。

  中国计算机用户(下简称CCU):该预案对于地方的城市地理位置、经济人口状况等因素对应急管理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

  范维澄: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人口状况、应急救援力量、应急救援物资保障等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数据,对这些数据的详实掌握是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重要基础。然而这些数据量往往极大,单纯靠应急管理人员的记忆很难做到了如指掌。不仅是这些数据,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措施方案也非常复杂,因此需要数字化预案的支持。数字化预案是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公共安全基础数据库、事故发展科学预测、应急决策方案等形成的应急预案,具有对事故发展的科学预测,能够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查询与分析、应急方案的快速调用与发布等。建设数字化预案是应急管理的必要支撑。

  CCU:目前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具体作了哪些部署和安排?

  范维澄:目前国家已经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并发布了实施决定, 25个专项预案和80个部门预案、以及绝大部分省级应急预案编制基本完成,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围绕着应急预案的实施和实现对突发灾害事故的应急,需要提供相应的技术,从监测到处置的各个环节,都要由有效的关键技术和装备来实现。因此发展应急关键技术,建设应急平台是强化应急管理的重要工作。同时,应急预案的数字化,是使应急预案更科学更合理、应用更方便更快捷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的一些科研工作者已经在开展应急平台和数字化应急预案的研究工作,应急平台和数字化预案的建设但还很不够。以吉化双苯厂爆炸引发大火事件为例,就是因为没有事先做好应急预案,才会引起松花江水污染。

  CCU:下一步,针对应急体系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国家应急预案的陆续发布对社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有哪些?

  范维澄:随着《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发布实施和国家对安全应急与安全保障重视程度的提高,各行业部门也加大执行力度,在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体系框架下着手建立应急机构与应急保障系统,加强安全监管和提高应急水平。形成了“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体系,可以使日常预防和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常态和非常态有机结合,从而减少运行环节,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必须重视科技支撑。实现科技支撑下的高效应急管理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该关注的问题。在《总体预案》应急保障部分中,科技支撑独为一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无论是预测预警,还是开展救援工作,都是非常困难的。这次预案把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支撑提高到了国家的层面,是非常必要的。

  实施预案的技术和装备与科学的预案同样重要,没有前者,预案难以有效实施。科技部在“十一五”期间计划首批启动“国家公共安全应急平台关键技术平研究与示范”项目,将为我国建立公共安全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总体预案》编制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了预案编制的始终。总体预案6大工作原则中“减少危害,以人为本”放在第一位;处理突发事件中,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是首要任务。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首先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范维澄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科技大学火灾科学国家

  重点实验室主任

  范维澄和公共安全领域的公务科研工作者们在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以后,向国家提出了应急技术系统和应急技术平台建设的建议,因为目前的应急技术水平和应急平台建设还不能满足国家公共安全应急的需求。

  地震应急预案新阶段

  地震和地震灾害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我国是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全世界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中,中国占35%,22个省会城市和2/3的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于地震高危险区,11个省会城市具有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可能。

  今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30年前发生了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地震震中位于唐山市区,北京和天津都受到严重波及,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死亡24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7亿元。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由于地震灾害相对于其他自然灾害来说,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使得地震局必须从前期的应急预警一直到后期的现场救援恢复工作,对全程的工作都需要监督负责,地震局是惟一一个对灾难事故全程参与的部门。我国地震应急预案工作起步较早,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实施。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开始建立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地震局主要从事地震预报工作,但预报准确率不高。由于当时的信息通讯手段还不发达,当发生地震的时候会派出大量的人力,信息传递都是靠人工实现,在几十公里内派出十几个人到灾难现场,进行灾损评估,当时的主要工作就是“数房子”。

  根据当地房屋的土地价格,房屋内的家具情况,计算出基本的损失状况。从那时候开始,地震局就开始独立完成对灾害的损失评估,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灾难损失评估理论体系。

  到了1985年,通过中美地震科技合作计划,在我国建立了由11个数字化地震台组成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CDSN的数字地震记录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但这种记录方式不适用于大地震的快速响应。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大陆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地震观测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地震学、地磁、地电、重力、地壳形变、应力应变、地下水动态、水化学、地热、电磁波等学科的地震监测台网。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减灾信息与计算中心李志强博士介绍,随着我国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的完善,计算机水平的提高,1995年以后开始逐步完善关于地震灾害系统的建设。就在2006年1月,地震局刚刚完成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系统的调试,他是一整套的全数字化观测体系。投资总额近27亿元,其中关于应急预算的预算高达4.3亿元。

  统一协调“一盘棋”

  在全国建立“一盘棋”的指导原则下,需要通过高新技术手段,建立覆盖全国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31个区域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

  同时在地震频发地区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建设地震现场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为国务院和各省政府开展地震应急、实施抗震救灾指挥提供指挥场所和各种必要的技术手段。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实现对全国各个地区进行实时地震应急监控、动态跟踪和救灾指挥。

  在灾害性地震发生以后,地震部门的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伍会立即奔赴救援现场,并在现场建立应急指挥部指挥协调现场应急工作。

  李志强说,由于地震灾害会引起通讯和电力系统的中断,为了使信息能够及时汇报到指挥部,地震局专门派遣应急通讯指挥车,赶赴救灾现场。卫星通信不会受到地震的影响,但是为了保障信息传输的可靠,应急通讯指挥车支持VSAT、海事卫星、GPRS/CDMA、定位与文传系统、全球星等多种通讯手段。

  应急新阶段

  实际上,在1月11日国家正式颁布《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之前,在各个省市地区地震应急预案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各地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政府和有关部门均制定了应急预案,且每年进行检查和演练。

  震后应急主要包括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对地震参数(发震的地点、地震的震级等)的快速测定和报告;震后震情的发展趋势、强余震预测和地震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成立救灾指挥机构等。

  李志强坦言,目前我国的地震应急已经进入业务运行的应急指挥体系中,进入到应急体系第二个重要阶段。可以对地震灾情进行动态计算,对损失进行评估、灾难的处理方法、医疗物资的供给和救援队伍的需求量等方面都有明确的体系标准,在全球来说都是领先的。

  当遇到地震灾难的时候,可通过灾害盲估系统进行评估预测,对灾区人员伤、亡、无家可归者、经济损失进行运算和损失评估,及时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在没有指挥车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救灾现场进行指挥调度。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减灾信息与计算中心

  博士、副研究员 李志强

  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流程图

  信息化辅助水利应急

  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随着水利战略定位的提升,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信息采集效率提升

  作者:专题报道组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东南临太平洋,西南西北深入欧亚大陆腹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十分复杂,大部分地区位于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降水的时空变化很大,洪旱灾害频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文局水利信息中心副局长蔡阳解释说,要做好防汛工作,就要了解水情信息、工情信息和旱情信息。其中水情信息是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信息内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采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水情信息的处理,水位观测完全以人工的方式进行,中央根据各地方中央报讯站上报的信息,了解哪些地方超过历史水位、警戒水位等信息,这些信息为决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当时的信息传递主要靠电报发送,当中央将全国的电报进行翻译、分类、整理后,大概需要4个多小时,时间很慢,非常不利于决策的判断。

  蔡阳谈到,如今,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取得成效。随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水资源实时监控、水文基础设施、水质监测等项目的深入开展,水利信息采集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

  全国水文测报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雨量观测全部实现自记,其中54% 实现了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约占总数51% 的水文站实现了水位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1小时内完全可以收集齐全国资料。有了数据,有了预报,国家就能进行决策。达到“快速响应,快速决策”的目的。

  目前,水利部已经实施了国家水文基础数据库、1/25万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水利数字

图书馆建设试点等为代表的专业数据库建设。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水利建设移民基本信息库、全国防洪工程数据库等也正在积极建设中。

  水利信息化的“龙头”

  1998年特大水灾给我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提出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任务和要求。

  2002年,我国将“金水工程”作为“十五”期间优先实施的重要业务系统建设。2003年水利部批复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方案,其概算也得到了国家发改委核准。今年开始进行招标工作,预计3~5年完成整个一期工程项目指标。目前,二期工程的项目计划也已经启动。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主要业务应用之一,是先期启动建设的水利信息化“龙头”工程,利用应急工程建设的水利信息骨干网和异地视频会商系统已在多次全国性会议中应用。

  蔡阳回忆说,异地视频会商系统在抗御2003年淮河洪水、2004年永定河防汛演习及防御今年淮河洪水和西江洪水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建成的水情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气象、水情会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和汛情监视系统等已成为各级防汛部门进行防洪减灾决策的最重要支撑。2005年已经实现对汛情的完全监视。

  为了满足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需求,需要以信息采集为基础,以通信与网络为依托,以水利数据中心为核心,构造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提高防汛抗旱业务的效率和效能,形成可持续改进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据了解,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的总目标是:根据防汛抗旱工作的需求,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一个以水、雨、工、旱、灾情信息采集系统和雷达测雨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这五年,需要建成覆盖七大江河重点防洪地区,先进、实用、高效、可靠的防汛指挥系统,能为各级防汛部门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类防汛信息,进行洪水预报、防洪调度决策和指挥防洪抢险救灾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手段。并要基本建成覆盖重点易旱地区的抗旱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

  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随着水利战略定位的提升,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信息采集效率提升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东南临太平洋,西南西北深入欧亚大陆腹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十分复杂,大部分地区位于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降水的时空变化很大,洪旱灾害频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文局水利信息中心副局长蔡阳解释说,要做好防汛工作,就要了解水情信息、工情信息和旱情信息。其中水情信息是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信息内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采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水情信息的处理,水位观测完全以人工的方式进行,中央根据各地方中央报讯站上报的信息,了解哪些地方超过历史水位、警戒水位等信息,这些信息为决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当时的信息传递主要靠电报发送,当中央将全国的电报进行翻译、分类、整理后,大概需要4个多小时,时间很慢,非常不利于决策的判断。

  蔡阳谈到,如今,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取得成效。随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水资源实时监控、水文基础设施、水质监测等项目的深入开展,水利信息采集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

  全国水文测报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雨量观测全部实现自记,其中54% 实现了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约占总数51% 的水文站实现了水位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1小时内完全可以收集齐全国资料。有了数据,有了预报,国家就能进行决策。达到“快速响应,快速决策”的目的。

  目前,水利部已经实施了国家水文基础数据库、1/25万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水利数字图书馆建设试点等为代表的专业数据库建设。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水利建设移民基本信息库、全国防洪工程数据库等也正在积极建设中。

  水利信息化的“龙头”

  1998年特大水灾给我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提出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任务和要求。

  2002年,我国将“金水工程”作为“十五”期间优先实施的重要业务系统建设。2003年水利部批复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方案,其概算也得到了国家发改委核准。今年开始进行招标工作,预计3~5年完成整个一期工程项目指标。目前,二期工程的项目计划也已经启动。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主要业务应用之一,是先期启动建设的水利信息化“龙头”工程,利用应急工程建设的水利信息骨干网和异地视频会商系统已在多次全国性会议中应用。

  蔡阳回忆说,异地视频会商系统在抗御2003年淮河洪水、2004年永定河防汛演习及防御今年淮河洪水和西江洪水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建成的水情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气象、水情会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和汛情监视系统等已成为各级防汛部门进行防洪减灾决策的最重要支撑。2005年已经实现对汛情的完全监视。

  为了满足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需求,需要以信息采集为基础,以通信与网络为依托,以水利数据中心为核心,构造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提高防汛抗旱业务的效率和效能,形成可持续改进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据了解,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的总目标是:根据防汛抗旱工作的需求,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一个以水、雨、工、旱、灾情信息采集系统和雷达测雨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这五年,需要建成覆盖七大江河重点防洪地区,先进、实用、高效、可靠的防汛指挥系统,能为各级防汛部门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类防汛信息,进行洪水预报、防洪调度决策和指挥防洪抢险救灾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手段。并要基本建成覆盖重点易旱地区的抗旱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