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滚动新闻 > 正文

周末画报:畅谈互联网第二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 14:25 周末画报

  ●eBay易趣COO 郑锡贵

  关于未来

  eBay看好搜索前景,它对互联网用户来说是粘性很高的信息服务,通过研究消费者购物习惯与行为,形成独特完备的比较购物搜索体系,帮助消费者作出最佳的购买决策。将高
级搜索引擎系统成功运用于电子商务,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互联网应用是有细分的,领导者只是相对于某一领域而言,即使在互联网应用非常超前的欧美国家,暂时也没有看到一个互联网企业可以在每一个领域都能独领风骚。eBay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将一如既往地挖掘最新的技术,开发最适合时代发展及不同地区需要的电子商务模式,继续保持它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当当网总裁 俞渝

  关于第二波热潮

  目前确实有一些泡沫,一些种子基金和第一轮投资之间可能仅仅间隔十几个月,但是要价可能差别10倍。一年多如何来10倍的增长?另外国外增长型基金对中国优质上市公司的供需不平衡也是重要原因。不过上一轮非常盲目,大家都在追求眼球和流量,流量高了就可以圈钱。但这一轮热潮,不管要价高低,都理性很多,而且大家都在做应用,出现了很多垂直门户,比如支付、旅游、餐馆点评、

二手房、购物等等。另一个区别是与3G、手机有关,就是基于无线互联网的应用。

  关于中国概念

  未来中国会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经济,因为有全球最多的网民,我们是规模第一,例如上网时间、上网人数、流量等。但这并不等于产值最高,毕竟中国物价如此低廉。

  中国互联网几个变化值得注意:一是开创了几个有中国特色的业态,如网络游戏和无线互联网业务;二是网络游戏也好、当当这样的购物网站也好,都是克服了中国支付配送不完善的困难,自己把生意做起来的。最重要的,中国互联网涌现了陈天桥、丁磊、李彦宏、马化腾等一批“知识改变命运”的标杆人物。他们大多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接受了良好教育,有创业的激情,执着地、全力以赴地打造、优化和推广一个好产品,从而成功攀上人生顶峰。他们形象正面、阳光,是无数莘莘学子的榜样。中国特别需要这样“知识改变命运”的平民英雄,能给无数普通人以前进的希望。

  关于当当和电子商务

  当当可以说代表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方向。未来我希望当当成为顾客网上消费、体验时最经常去的网上超市,希望顾客在网上花钱的时候,当当就是首选目的地。我们会不断扩充自己的产品线,当当永远都是网上折扣店。

  互联网过去让我兴奋的和现在兴奋的很类似,那就是互动,这跟最近流行的

超级女声很像,是全民互动的概念。我现在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让消费者更多地通过网络互动,发表他们对产品的消费评价,与消费者分享?如何让我们的消费者钱花得更值?这方面的技术和投入是我目前考虑最多的东西。

  ●携程网COO 范敏

  关于第二波热潮

  现在是网络一个新的高涨期,但是一个理性的高涨期;现在可能出现了一些泡沫,只有被人看好的东西才会有泡沫。如果一个行业完全没有泡沫,就不可能出现超常规发展,关键是不要被泡沫迷惑。

  关于垂直业务优势

  电子商务群体崛起,令中国互联网经济从单纯的注意力经济真正已经形成产业化行业化发展态势。互联网已经革命了传统行业发展模式。例如携程公司在这5年就成长为中国旅游行业一个非常重要的企业。一个新兴的公司在如此短的时间将如此多的资源整合起来,并且重新制定了行业游戏规则,只有互联网企业才能办到。

  目前携程已经成为传统加网络这种运营模式的先驱领头羊,未来我们希望携程能够改变旅行,旅行改变生活。我们一直就是用互联网的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做传统的东西。

  ●网易游戏市场总监 黄华

  关于门户及游戏

  未来网易将会以网络游戏为发展基础,以互联网内容服务为导向。虽然网游业务为我们提供了最大的现金流,但我们一直都是一家互联网内容提供服务商。从门户浏览率看,网易可能不够其他门户高,但如果从用户的转化率来看,网易是最高的,网易游戏用户实际上很多都是从网易的邮箱和页面转化过来。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终端网民的影响力,网易实际上是在三大门户网站中最大的。

  ●阿里巴巴总裁 马云

  关于第二波热潮

  现在互联网确实从去年开始就热了,但是不是泡沫很难说,电子商务成为搜索之后的又一轮热点。不过我这个人有点奇怪,大家都好的时候我反而会担心,大家都不好的时候我却不怕。去年是大家看上去都有事情做,有赚不完的钱,热闹得很,今年就有些不一样了,似乎很多人又失去了方向,所以这就是今年重开“西湖论剑”的原因。

  十年前把我们做互联网的当骗子看。注册的时候不让我注册,字典上没有这几个字。到了几年前,大家只觉得朦朦胧胧这是一个大产业。到了今天,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知道我们该怎么做,不像五年以前那样,讲的是虚幻飘渺的故事。

  关于技术创新

  搜索引擎最令我兴奋,我们一定要全面进入搜索引擎领域,搜索是电子商务一个最重要的工具,eBay70%、80%的钱都投在搜索引擎上,这也是中国未来的趋势。搜索是工具,不是目的,今天搜索炒得那么热,最后还是要为网民创造价值。

  关于未来

  10年以后的企业,谁也说不清楚。我觉得,网络这个东西不要想得太清楚了,但是你得知道一个大方向。比如说电子商务,4年前你马云已经想清楚要进C2C?那是胡扯。我根本没有想清楚,这是中国特色,我既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又不能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中国的市场,一切的商业都是开拓性的。门户我们没有想清楚,说实话B2B我们还没有想清楚,所以今天eBay说跟我们竞争,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怎么跟我们竞争。我们认为2009年会出现阿里巴巴真正的模式,知道这个战略的人没有几个人,想清楚肯定真做不了。

  10年后,人们一定会发现企业核心问题是,在当地市场谁是你的主要客户群,是由客户说话,不是由你说话。

  ●前程无忧副总裁 吕楠

  关于垂直业务优势

  前程无忧的商业模式一直从客户出发,我们要做猎头互联网,而非互联网猎头公司。没有一个网上猎头公司成功的,只有猎头公司利用互联网才能成功。我们从不认为一个公司前面加个互联网或者后面加个.com,就能快速成功。企业能否成功,取决于它选择什么行业和模式去做,有没有合适的管理人员,有没有坚持这个商业策略,有没有很好地贯彻,不断地认真地听取客户反馈,最终运作方式和其他行业公司都是一样的。

  关于技术创新

  前程无忧是一个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公司,所以任何新技术都尝试应用到我们现有的服务模式中。我们的技术部门几乎等于一个中型软件公司,全国一百多人,分成很多项目,每年我们研发测试近百个技术,应用到网站系统的实际只有几十个。搜索匹配等技术都是研发部门不断开发,我们获得国际专利的技术就有好几个。

  关于未来

  互联网本身比较独特,它只是一个工具,本身不是市场。互联网就像电视,只是一个平台,不同行业用这个平台产生不同的氛围,比如门户网站,雅虎那么厉害,但新浪也活得很好。未来中国互联网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很多国外的竞争对手会进入中国来,和本土的互联网公司去竞争,但是中国不会通过互联网就能影响全世界。

  ●TOM总裁 王雷雷

  关于技术创新

  目前我最关注P2P,P2P在中国也刚刚起步,今年P2P技术与平台都将出现整合。P2P技术最令人兴奋的是能不可思议地容纳数万人的即时通讯,这将大大改进未来沟通方式和生活方式。

  关于无线优势

  TOM可以说是一个另类,既是门户又不完全是门户,既发展无线互联网又不仅限于这个范畴,这代表一种新模式。虽然也是门户,但TOM重点提供娱乐、音乐、体育相关内容和产品,通过推行全国路演、与网络歌手签约、包装网络音乐等活动,达到网上与网下相结合,整合内容、营销内容的效果。

  与对手相比,TOM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差异化和创新。差异化就是你不能总走别人走过的路,即使这条路是成功的。创新就必须要求你善于跳出自己的优势地带,进入新的领域。TOM在专注于无线服务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多元化,比如别人蜂拥去做短信的时候我们已经大量投入2.5G无线服务的研发上面。

  关于未来

  未来的互联网公司,将是门户网站和无线互联网服务在内容整合和互动营销上融汇贯通的模式。在即将到来的3G时代,用户不再只是信息和服务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将成为主动创作、发布内容的传播者,数字娱乐市场的潜力无可限量。中国互联网发展以前是拷贝美国模式,但经过多年发展,目前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模式,我们不仅要告诉一些国外的投资者,而且要教育他们必须改变固有观念。

  ●腾讯总裁 马化腾

  关于第二波热潮

  目前的网络经济环境要比10年前好1000倍,如果你现在推出一个网站或者从事相关业务,所需要的成本只是5 年前的1/20,但可以获得10倍于5 年前的用户数量和广告收入。这些数字恰恰反映了整个互联网业在经历3年前的整体低迷之后,正在实现理性和务实的回归,互联网正在步入符合市场规律良性发展的正轨。

  关于技术创新

  令人兴奋的互联网技术很多,从VoIP语音电话、3G wap门户,到web2.0技术,每一项技术其实都代表了一种业务模式和发展方向。对于新技术的跟踪和利用一直是腾讯的优势,但不代表腾讯会在所有新技术方向上进行业务拓展。腾讯开展业务的前提是用户需求和用户价值,只有真的是腾讯社区用户所需要的,同时又是能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腾讯才会考虑。

  关于即时通讯及未来

  中国互联网产业已经形成了一种基于网络基础平台和数字化信息载体的沟通与组织模式,构建了一个超越空间之上的、巨大的网络群体,一种与传统社会不同的人类生活新模式已经跃然而出,我们称之为“online society”——在线生活。中国应该是创新应用的领跑者,因为中国拥有数量最多的网民和规模最大的网络社区。可以预见,用户需求和技术创新将激发越来越多的崭新应用,而腾讯的一切业务布局都是围绕腾讯已经形成的网络社区开展的,希望给用户提供的是一站式和全价值链的互联网服务解决方案。

  ●博客中国董事长 方兴东

  关于第二波热潮

  第二轮互联网热潮开始了,投向互联网、投向中国的风险投资开始活跃了。博客中国网获得4家风险投资基金总共1000万美元投资中,有两家美国VC是它们在中国投的第一单。这一轮的泡沫风险并不大,这一轮中所有互联网企业都有赢利模式,都在实实在在地挣钱。上一轮几乎人人都在玩概念,中国网民数只有几百万;如今,中国有1亿网民,各种真实的业务模式正在满足不断涌现的市场需求。

  关于博客及未来

  博客中国网代表了互联网未来发展方向,是否引领业界,可遇不可求。在互联网2.0时代,网络将以个人为中心,个性化定制、自组织的信息内容服务的生产消费将成为主流。我们的定位是博客服务加信息门户,探索的赢利模式有三块组成:网络广告、无线服务和用户增值业务。我认为,互联网既全球化也很本土化,只有扎根本土、深入了解本土市场、环境和文化的互联网企业才能成为主角。所以,虽然有微软背景的MSN很强大,它的博客服务还是打不过我们。

  ●新浪资深副总裁、总编辑 陈彤

  关于第二波热潮

  互联网的第二个泡沫期两年前就开始了,纳斯达克中国网络股的回升就是标志,但这一次是扎扎实实的“泡沫”,有实在的业绩支持。实际上,从两年半之前三大门户扭亏为盈那一刻起,中国互联网就已经进入了健康发展的阶段。

  关于互联网创新

  互联网所谓创新应该理解成技术的革新和进步,而不是新的理念或创意。比如博客1997年底就有了,搜索引擎更是从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所以,理念上的创新,就和现在流行的衣服十几年前就流行过那样,只是现在赋予它新的含意。过去10年来,很多失败的网站都不乏创新精神,但他们更缺乏执行力。搜索引擎、门户网站、B2C都有很多人做过,网络游戏参与的更多,但是成功的只有几家呢?不是创新不够,而是眼高手低、不踏实,总想走捷径。

  关于门户优势

  抛开网络游戏和无线增值业务,新闻信息、搜索、邮箱、IM(即时通讯工具)、社区,都是门户网站不可回避的优势。目前新浪新闻信息、邮箱和社区做得比较理想,正在集中精力,加强邮箱和IM这两方面的建设。从趋势看,宽频和移动互联网,都是新浪不可忽视、需要密切关注的领域。

  关于未来

  今后能够引发格局重大变化的,肯定包括宽频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另外,互联网在中国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企业,但有两大领域还鲜见成功的互联网公司:网上教育和网上医疗。可能这两个领域在传统行业都是获利极为丰厚,既得利益者压制了创新精神。一个人可以不看新闻不玩游戏不发短信,在中国没有人敢不重视教育、不重视健康,所以教育和医疗在巨大的互联网平台上有巨大的潜力。

  ●盛大总裁 唐骏

  关于第二波热潮

  目前互联网正处在一个新浪潮,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涌现,一个又一个成功企业传奇的诞生,令人激动,但目前的互联网产业还比较理性,特别是一些已经成功上市的公司展现了他们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

  过去5年是中国互联网从开始到发展到趋于成熟的5年,大家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特别是广告,B2C(网络游戏为代表)以及国外的一些成功商业模式在中国生根结果。

  关于技术创新

  互联网的初级阶段是技术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成功,今天,互联网没有太多技术性的突破,互联网的成功是商业模式的成功。目前的技术完全可以支撑所有的商业模式。如果有任何的投资,除了我们传统的B2C(网络游戏等),我会看好一些其他的B2C的应用,C2C目前还有很多的更本质的问题需要解决,目前还需要时间来培养。

  关于中国互联网

  无疑,中国将会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互联网的用户数、企业数、产值等,但是还是需要一个过程。未来5年是一个积累期,之后5年是高速发展期,届时中国会真正成为全球互联网最大的市场了。

  未来中国互联网将会是三足鼎立的局面,一方面是传统的门户网站,一方面是成功成熟的B2C公司(盛大、携程),还有新型的模式(百度,阿里巴巴等)。盛大将会是互联网产业的非常中国的一部分,也会代表整个产业的未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8,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