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滚动新闻 > 亚太移动通信发展论坛专题 > 正文

图文:赛迪顾问电信研究事业部聂明宇发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 16:05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图文:赛迪顾问电信研究事业部聂明宇发言
赛迪顾问电信研究事业部聂明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新浪科技讯 7月28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通信产业报联合主办的“亚太移 动通信发展论坛(首届年会)”被北京举行。

  以下是赛迪顾问电信研究事业部聂明宇发言全文:

  吕博士有事,由我代替他报告。今天的汇报内容主要有四方面,第一方面中国移 动通
信产业发展现状,第二结合现状特点探讨这个产业中面临的问题,第三结合以上两方面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还要总结出一些相关的建议。第一方面我们要谈一下中国移 动通信产业发展现状。在这里我们总结了几方面的特点:首先回顾中国移 动通信产业在全球移 动通信产业的地位。

  我们可以看出亚太地区移 动通信产业是比较大的,特别是移 动通信整体38%的比例,远比其他的洲大得多。另外两个三亿标准基础应用方面更是特别明显了。所以在今天的社会上,3G主要是韩国和日本,用户数比较少,真正的盈利也是比较低的。除了3G以外中国市场在亚太乃至全球市场都是非常领先的地位。

  我们看一下中国移 动行业发展的现状,固话业务已被移 动通信产业取代,移 动通信产业都是这样的态势。移 动通信业务占整个电信业务收入比例达到42.7,这个比例是相当大的。两大移 动运营商形成了双霸的产业格局,小灵通业务是归类于固话业务,所以真正的移 动运营商在中国有两家,这两家也不是完全平衡,是以中国移 动为主体,从用户数和收益率来讲基本都是2:1的关系。

  近年来移 动市场增值业务发展是非常快的,市场总体是短期的,目前来讲占移 动增值业务40%-50%的份额,2004年末短信达到了2177.6亿条,份额还是非常大的。另外虽然基数比较小,但增长非常米的另外一个业务是彩铃业务,联通叫炫铃。2005年中国彩铃信息费收入近4500万,其他业务包括彩信等等发展得也比较快,跟短信差得比较多。

  中国移 动通信产业面临的问题,无论是中国移 动还是中国联通,2004年ARPU值的变化,基本只剩一半,下降幅度还是比较大的。近年来下降的幅度越来越小,这也反过来证明了城市阶段的特征。之所以有这么明显的下降有几方面的因素,第一高端用户市场相对饱和,增值服务应用对高端市场渗透不足,导致高端市场没有明显提升。运营商把业务发展重点放在了中低端,包括县级、农村市场。低端市场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对价格的敏感性,导致ARPU值只会降不会升。另外在产业内部运营商之间的激烈竞争以及小灵通业务参与了移 动通信市场的竞争。

  另外中国的移 动通信业务增长,依赖于手机功能拉动。有欧洲模式、日韩模式和美国模式,美国固网过于发达,导致移 动通信产业发展相对受到了一些约束。由于固网的发展,使得其他国家消防起来比较困难,不是典型的模式。

    我们看一下日韩模式,运营商关注的不是新增量,由于这个原因,导致日韩运营商的ARPU值是上升的。欧洲关注的是商业用户,这一块本身就比较少,而且提供的是廉价的,功能比较少的预付费的,导致一些高端用户不把手机作为时尚产品,所以一些高端应用无法使用,即使有潜在需求也无法实现,其价格也居高不下。

    中国手机市场是介入日韩和欧洲之间的,我们的模式更倾向于欧洲。所有欧洲运营商在3G方面都是不成功的,所以我们谈3G问题的时候也要谈到这点,既然不是非常成功,那么我们引进了3G这个市场以后,会一下子产生很大的效益吗?这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移 动运营增值业务,没有形成整体突破的效应。在前年我们也谈到一些问题,目前增值服务收入占整个运营商收入比值10%。

    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比较矛盾的问题,运营商要发展的重点是放在传统的基础语音业务还是放在增值业务上?基础语音占90%是大头,不可能放弃。但要增长的话,ARPU值在下降,增长速度也在放缓,如果放在增值服务上,一共10%的市场份额和收入,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这上面。另外在增值业务的种类方面,说种类是非常多的,同时出现了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除了短信收入以外,其他的收入非常少。中国移 动,增值业务收入现在每个月收入只有500万,只占其收入的0.03,只能作为一种战略性的业务出现,而不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主流的增值业务和互联网的结合方面不是很紧密,导致移 动运营商未来业务发展也出现风险。和互联网结合不紧密和3G现实的需求不够紧密。对企业用户、集团用户的开发相对不足。这跟传统的2G手机的区别有关,手机用户有明显的个人消费特点,而固定电话除个人消费,很多企业选择用固话。集团用户很多掌握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手中,这也是移 动产业面临的问题。

  结合以上的问题,我们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整体市场份额角度讲,我们认为它还是要继续增长的,这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从普及率来讲,中国移 动通信市场普及率仅有25.7%,欧洲可能超过了百分之百,这是移 动运营产业的特点,另外结合前几年的增长速度,每年的总量都比前几年高,但增幅是连续下降的,所以我们认为到20009年增长总体还是不会变的,但增幅有所下降。

  相关产业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传统产品提供商、设备提供商、运营商,随着运营商转型会有更多的内容出现,会有很多增值服务商参与,产业模式的主体进一步细化。

  移 动运营商主导将成为市场主流,全球有三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全封闭模式,一种是全开放模式,还有一种是半开放模式。全封闭模式是第一代通信,在业务提供方式中运营商集网络和业务于一体。系统相对封闭,业务和网络紧密结合,业务的实现难度就比较大,所以必须又做网络也做业务。同时就是专业业务,业务之间是有顺序的。全固话模式,2003年之前的中国移 动的模式,SP的位置相对独立,运营商只是起收费和通道的作用,在工作过程中风险转移给了SP,同时SP运作中的一些问题也会给运营商带来一些麻烦,所以后来也进行了调整。全开放模式在业务开发方面业务和网络方面,把语音通讯作为一种业务看待,这种业务还是主体,至少目前是这样。主体关系方面是平衡结构,产权是独立的,关系是相对平等的。另外一种模式是半开放模式,设备厂商、SP都是在后台提供服务,真正面对客户的只有运营商,运营商在整个产业链起主导作用,强调运营商在产业中的作用。中国移 动通信产业网络宽带化,这是探讨比较集中的问题。除3G以外,这是目前最成熟的技术,对3G是相当大的约束,探讨谁更先进,谁是过渡技术。除了技术本身3G的推出有几方面的促进、制约因素。促进因素是三次场内测试结果标准已陆续推出。效果不是非常理想,改进还是比较大的。另外3G标准在国内市场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联盟。集合了更有实力的企业,在未来运营商的选择过程中都会占据更大更好的业务。另外北京奥运会确实给时间方面带来一定的压力。虽然以奥运会卡3G时间不太科学,但实际上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信息产业部已代表中国政府做出这种许诺,总不可能把现在CDMA1X网络提供与3G一样的服务,这恐怕也不充分,从全球的趋势来讲3G是包括WCDMA、CDMA2000,1X等等服务。另外看一下制约因素,没有找到一条明确的基于移 动通信平台的互联网业务模式。3G网络一下就要几千亿,如果还是提供传统语音服务价值性就非常低。数据增值我们在2G和2.5G都不是非常成功,我们主要的模式类似于欧洲模式而不是日韩模式。日韩模式在2G时候增值服务已经独立了。中国2G,2.5G在增值服务比较差的时候,凭什么3G这个需求就冒出来了?这在逻辑上也不大符合,这是最大的问题。重组的问题和3G是相互影响的,现在重组的概念说法也比较多。这个话题的不确定性制约了3G牌照的发放,现在发放几张牌照还没有确定,说法比较多的还是三张。另外TDSCDMA的成熟度也影响了牌照的下发。我们讲了很多制约因素,3G如果不采用中国标准,我想对于中国政府来讲肯定也是非常谨慎的。综合以上考虑,今年整体下发牌照还是可能的。另外还有国际化趋势。两大移 动运营商都有好的尝试。

  三方面建议

  建立以普及应用为导向的移 动增值业务模式

  DoCoMo的模式有很多因素,是运营商主导的模式,是开放的模式。但是更重要的是比较先进的高交换技术,可以使用户实时在线、上网,通过计算,比固定网络费用还要低。如果这样,把这种模式搬到中国一样受欢迎。由此可以总结出来,DoCoMo成功最重要的要素是普及应用。为中国移 动通信产业在增值方面的成功一定要考虑以用户为导向的增值服务模式。现在很大的问题是计费都是按次按时间走,互联网之所以普及快,很大原因是包月,这也是很多专家探讨未来移 动增值业务发展的建议。

  形成众多主体参与的移 动通信产业链联盟。在产业链中相关主体很多,每个种类有众多的主体,成功的产业联盟往往是成员众多,实力强大的。而其他的往往数量多,主体的实力比较弱,这样很难形成整体的冲击力。

  移 动通信产业应该基于网络资源的业余向基于信息服务的应用过渡。传统运营商都是起通道作用。未来要向信息服务升级。信息之所以有这个问题是由于信息起通道作用只是有两方面的收入一是语音收入,一是接入收入。从市场动态来看收益率非常低至少增长是非常低的。针对移 动运营商,这个企业基于效益如何提高收益率,信息服务在前期的市场运作中已证明了是非常好的信息收益的渠道,所以我们比较推崇以信息服务为主的模式。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