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滚动新闻 > 中国企业国际化大讨论专题 > 正文

柴永森:见证海尔国际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 18:04 中国企业家

  柴永森是一块活化石,不仅亲历海尔20余年成长史,也见证了海尔10余年的国际化历程

  文/本刊记者 刘 涛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海尔是一面旗帜。与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同步,1998年,已在海尔工作14年的柴永森受命组建海外事业推进本部,将原来集团五个项目的进出口公司整合成
一个部门,并兼任海外事业推进本部部长至今。42岁的柴永森可谓海外少帅群体中的老将。

  业界扬名,是在2002年前后。那个时候,接班人问题困扰着中国企业,长虹少帅辞职、联想选人陷于两难、王选之后方正的最佳人选尚未出现。那个时候海尔远没有现在这样低调,高声地喊出了国际化成绩单,同时也是柴永森的成绩单:2002年,海尔实现海外营业额10亿美元,同比增长37%;在海外建立了13个工厂,其中美国、欧洲已初步实现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目标。

  曾经有段时间,业界似乎认定这位常务副总裁是海尔接班人最有可能的人选。原因很简单:年轻、有资历、能干,掌管着当时海尔最具成长力、被给予最大厚望的海外业务和IT业务。而从柴永森在海尔的成长经历看,他也一直是张瑞敏委以重任的首要人选。自1984年进入海尔以来,他曾先后担任进出口公司副经理、海尔集团分厂厂长、代表海尔兼并红星电器公司任总经理、集团总裁助理直至常务副总裁至今。

  作为海尔海外事业推进本部的负责人,柴永森既是海尔国际化进程的见证者,也是海尔国际化路线的第一执行者。2002年时,他如此描述海尔国际化的整体战略:先难后易,先有市场、然后建厂,建厂时必须达到盈亏平衡点。比如,先进入美国、东欧这样的发达地区,只有先在这些国家创出品牌,在发展中国家才会有高屋建瓴之势。进入新市场时,海尔通常采取纵向递进战略,即一个一个产品地去实验,避免一拥而上产生大风险。每个生产基地的建立都必须满足一个硬性指标,即海尔产品在当地的销售力已大于建厂能力,以此规避各种风险,保证每个生产基地正常盈利。

  目前,海尔已经在菲律宾、伊朗、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卡姆登开设了13个海外工厂,执行着当地设计、当地制造、当地销售的“国际化即本土化”的经营路线。据公开数据, 2004年海尔集团营业收入为121亿美元,同比上升20%,其中海外业务占营业额总比重三分之一。海尔集团表示,计划在未来三年至五年内,海外业务占到整体业务的三分之二。

  然而与此同时,近年来海尔在国际化的路上愈发低调。不论是对其国际化战略思路的阐释,还是应对国内外不时升起的有关海尔全球品牌战略存在隐忧的质疑之声,站在第一线上的已是张瑞敏本人。

  显然,接班已经不是当下关于海尔的主流话题。当国际化战略越来越成为海尔长远路上的重中之重,当张瑞敏本人已是海尔海外不可动摇的标志,柴永森这位执行人肩上也必然承担着越来越深重的使命与责任。他见证,并执行着。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