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由微软亚洲研究院发起的“21世纪的计算”研讨会将在中国广州隆重开幕。据悉,此次盛会上将邀请到当今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顶尖专家的莅临,而数十年来首位以华裔科学家身份荣获素有“计算机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图灵奖的大师级人物姚期智亦是其中之一。
姚期智(Andrew C.Yao)祖藉湖北孝感,1946年圣诞节前夜出生于上海,幼年随父母移 居台湾省。1967年,姚期智以优异的成绩于台湾大学毕业,之后赴美深造。
最初姚期智选择的专业是物理,但在学习与钻研的过程中,当时方兴未艾的计算机技术很快吸引住了他的注意力——他感觉到,这一新兴学科肯定会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尽管当时仅26岁的姚期智感觉自己“已经很老”,“一定要很用功才能补回失去的几年”,但他还是毅然决定放弃物理学研究,把研读的方向转移到计算机科学领域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1972年取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以后,姚期智来到伊利诺大学研究生院继续学习——而伊利诺大学是向以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而闻名全美的。仅过了三年,姚期智便在伊利诺大学拿到了他的第二个博士学位——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1975—1976)、斯坦福大学(1976—1981,1983—1986)、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1—1983)等美国一流高等学府从事教学和研究,1986年至今则一直任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此外,姚期智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及科学院院士以及IBM EC系统研究中心和Xerox Palo Alto研究中心的顾问。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从未设立过有关计算机科学的奖项,而创立于1966年的图灵奖则可等同于计算机学界的诺贝尔奖,只有国际计算机学领域最具权威资格和卓著成就的科学家才能够获得由美国计算机学会(ACM)颁发的这一奖项——2000年,因为姚期智对计算理论做出了诸多“根本性的、意义重大的”贡献,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决定把该年度的图灵奖授予他——这是图灵奖自创立以来首次授予一位华裔学者,姚期智为全世界华人争得了荣誉。
“要大胆、创新,想法才不会很‘原始’”,姚期智在哈佛大学的导师、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格拉肖·S·L(Sheldon Lee Glashow)这样教导他。这种从导师身上传承下来的做学问的基本精神驱使着姚期智不断向新的学术领域发起冲击——在数据组织、基于复杂性的伪随机数生成理论、密码学、通信复杂性乃至量子通信和计算等多个尖端科研领域,姚期智都做出了巨大的、独到的贡献——多年来姚期智所发表的近百篇学术论文,几乎覆盖了计算复杂性的所有方面,而且早在获图灵奖之前,姚期智就已经在不同的科研领域屡获殊荣,例如1987年获得乔治·波利亚(George Polya)奖,1996年获得以算法设计大师克努特(Donald Ervin Knuth,1994年图灵奖获得者)命名的首届克努特奖。
姚期智是那种把艰苦工作视作无上乐趣的科学家,对于做学问和搞研究,他有两个观点颇为耐人寻味:首先是做学问要有“Sense of beauty”(美感),他认为无论物理学还是计算机学的研究,都可以从研究中体会到美丽;其次,姚期智表示,在钻研的过程中,每当他想到一个富于创造力的、与众不同的观点时,“Happiest moment”(最快乐的瞬间)旋即来临,作为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
工作之余,姚期智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博览经史子集。他的夫人储枫(Frances F.Yao)也是来自中国台湾省(原籍江苏如皋)的华裔科学家,夫妻俩经常联名发表科研论文。
谈起自己获图灵奖的经历和感受,姚期智并没有表现出某种意气风发、顾盼自雄——相反地,虽然他也承认图灵奖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荣誉,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两件事之一”(另一件事是娶到了太太储枫)。但他更重视这一奖项对于所有海外中国人的激励意义,于他自己而言,图灵奖的影响“并不很大”——姚期智就是这样,总是以自己的儒雅谦逊让仰慕者时刻感受着一种真正的“大师气质”。
得知自己有机会来北京参加微软亚洲研究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举办的“二十一世纪的计算”学术研讨会,与最富有天分的中国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特别高兴和激动,向往着能借此机会多了解一些国内学术界的发展。除了在“二十一世纪的计算”学术研讨会上做主题报告外,他还要访问清华大学等学府,为学术交流作点事。
每月5元享用15M收费邮箱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