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文学”到“互联网文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6月06日 16:15 新浪科技 | ||
文/陆群 记得在5、6年前的BBS时代,网上发的帖子里就有过“将来会不会出现互联网文学呢?”的讨论。当时笔者身处京华最著名的网站,亲眼看着从众多“论坛版主”中“脱颖而出”的网络作家安伟(其正式身分是书商)、网上诗人秋若瑟(正式身分是业余编辑)。 网络秩序颠覆了传统秩序,网络以其开放性、平等性形成了自身较为独立的语言系统和游戏规则。网络文学看上去很美:许多怀着文学梦的青年通过网络实现或部分实现了成为“作家”的梦想。传统文学领域的话语霸权和作家的神圣感在网络中不复存在,谁都可以自由张贴自己的作品,谁都可能成为网络作家。恰如一篇评论中形容的——“网络文学是一个孩子,只要他在奔跑,就不要苛求他是否穿鞋子。” 然而今日之趋势却是“削足适履”——不管是自愿还是在“大人”的诱惑下,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品要为自己寻找合适的鞋子。 一来是不少被创意憋急了的书商把出自天籁的线上文字推到网下,炒作出“网络文学”这一概念。二来一些文学网站的创生,其实是被所谓“网络文学”这一概念所惑,非要依据文学的魅力而经营赢利。 于是我们就看到一个个的网络作家横空出世,一批批的“网络文学丛书”、“网络书系”如雨后春笋。其结果是因为购买者大多是大中学生与年轻的网虫,故而除了几本有相当知名度的作品好销外,大多反响平平。倒是网络写手们凭借出版找到了出名的捷径:宁财神依据网络原创从失意的广告圈转投IT界,逐渐淡出写作而专注策划与创意;曾获网络文学大赛一等奖的尚爱兰辞去教职,摇身为专栏作家而卖文为生;最为纯文学界看好的邢育森则是跳入商海出任CEO;痞子蔡更是终日与报刊娱记们周旋,自《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之后好象江郎才尽,《雨衣》实在让人不忍卒读。 网络文化本身是一种共享性的文化,因此网络文化本质上是反商业的文化,这一背景和文学的非功利性达成了一致。笔者自己也多少次寒夜孤灯,面对电脑冥思苦想,让激扬的思绪随清脆的键盘敲击而汩汩流淌。互联网上的写作风格,其语言是嬉笑怒骂天真烂漫,其文意是畅快淋漓直达胸襟。电邮Email即非书信也不是电报,而是一种含有很强自发性的小柬,灌水的帖子更是接近口语化的“民间语文”,如果非要上升到文学的地位,笔者以为借助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等特殊的载体与传播工具,未来会否出现一种只存在于互联网的文学,区别于传统载体的文学表达,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及内容,可能还会改变我们的交流习惯。比之于当代文学创作,很难说现今的网络文学多么的优秀,不过他最大的特征和优势就是网络特性十足——永远充满着聊天室惬意的气氛,幽默、感性、灵动,尤其是伴随滑鼠的移动,让你自然体会那种轻松与青春逼人的朝气。相反印在纸上后,反而让人感到单薄、幼稚,一股故作高深的小家子气。平心而言,今天的网上作品更多的是感性的随笔札记,充斥着风花雪月的小布尔乔亚格调。 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文学史有多种划分方法,如果从形式上着眼可以粗略分为两大阶段:纸张出现前的口头文学,以及之后的书面文学。两者之间,语言有明显的差别。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比口头更细腻、更有利,尤其适合描写抽象事物;但内容大同小异,离不开人类的基本价值观、爱情、友谊、勇气、忠诚……。如果将来真的出现互联网文学,想来最大的分别仍在形式上,其次才到语言。由于互联网能够传达文字、图像和声音,因此最大可能是产生崭新的多媒体文学。在笔者想象中,它应该超越目前已十分流行的文化类光碟,但未来的作者必须自己全盘创作,而非像现在那样假手电脑专家。尽管专家技艺非凡,但缺少个人风格,更何况文学永远是心灵的对话,是孤独的守望。 海德格尔早在20世纪中叶就曾说过:“我们正进入世界图景的时代,世界对于人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系列图景”。的确,上世纪末网络与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证实了海德格尔的话。现时代的人们没必要功利化地把网络上的思想意象硬摁在传统文学的躯体里,让它就象孩子一样地迅跑吧,才无愧这个新媒介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