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小山
一、潘多拉的匣子
要不是因为性格疏懒,我可能会早几年看到这个片子。至少曾经有一次,在北京,我的朋友王佩家里,他坚持让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没有看,可能是当时酒喝多了要睡觉吧 ,我记不得了。
如果能早些看到这部片子,我想很多事情可能会不一样。
好在,我终于看到了,它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现在再为它写点什么,的确显得有些过时了,毕竟,它是至少五年前拍摄的,该看的人都看过了,没看的人也未必会愿意看。但我还心存希望,盼望着有人能因看了我这篇文章而动心。如果心中藏着希望,就会有机会,如果希望都被踩进了泥土,机会的萌芽也自然同时被扼杀。
《肖申克的救赎》,原著斯蒂分.金(恐怖小说之王),导演弗兰克.达拉本特(此片系其处女作),主演蒂姆.罗宾斯。讲述的是与罪恶、救赎、希望有关的故事。
它的情节并不复杂,银行家安迪被冤枉入狱,判了两个无期徒刑,他花了19年时间,在监狱里挖了一个通道,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他爬过通道,又爬过500英尺的污水管,逃了出去。
安迪的最后成功,源自他心中的希望。
片中,安迪和好友雷德专门就希望进行过讨论,雷德的看法是:在这种重罪监狱中讨论希望,人的心灵将受到更为严重的折磨。
那的确是一个恐怖的监狱,不用说阴险的典狱长,或者是狠毒的狱警;也不用说监狱中的犯人中那许多“老大”、鸡奸者,单是看得见的一点:所有人的刑期都是无限地长。这就足够让人恐怖的了。
这种情况下,的确有很多理由让人放弃希望。
而安迪就是希望的化身,就是希腊神话故事中潘多拉匣子里那没有释放出的最后一个精灵。
当然,仅仅有希望是不够的。除了希望还要有行动。
安迪可以用六年的时间每周一信甚至每周两信发给州议会,目的只是改进监狱中的图书馆。没有人相信他会成功,但是他成功了。
有了希望,又有行动,有毅力,才会获得成功。
但是,这个推论反过来并不成立。也就是说,希望和行动毅力等,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有了这些,才会成功,有了这些,也未必会成功。
看起来都是废话,有了也未必行,为什么一定要有呢。
原因很简单:没有一定不行。
保存你的希望吧,它或许能带你到达彼岸。
二、罪恶感
我不愿意使用“原罪”这个词,因为我是个无神论者。但是我们活着,应该经常有一种罪恶感,这应该是没错的。
王崴写过一篇文章,将《肖申克的救赎》和《圣经.出埃及记》进行对比,得出了结论:两部作品的故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前者就是后者的翻版。
我对《圣经》不了解,无法印证他的结论。而《肖申克的救赎》中,《圣经》出现的次数可以与《红楼梦》中那块玉相媲美,不了解《圣经》而大谈电影中的“原罪”,简直可以算骗人了。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在谈自己入狱原因时,说过这样的话:虽然我妻子和她的情人不是我杀的,但是由于我对妻子的冷淡,导致了她红杏出墙而最后饮弹身亡,所以我也是有责任的。
其实,每一个和我们有关的人发生了“事故”或者“故事”,都是和我们自己有关的。也就是说,对每一件事,我们都有责任,区别不过是大或小、轻或重而已。
你生下来,就是对别人的威胁。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基督教所说的原罪,也不知道萨特说的“自己是他人的地狱”是不是这个意思,我承认,我读书时实在不够用心。
另一部电影《罗拉快跑》中,向我们细致地演示了这个意思:第一次罗拉跑过一个车库门前时,她父亲的朋友开车出来,撞到了别人的车上,挨了一顿暴打;第二次罗拉跑到车库前时,比上次慢了一秒钟,因为这一秒钟的变化,改变了后面所有的事情,她父亲的朋友得到的不再是一顿暴打,而是车祸身亡。而这时的罗拉呢?
她不知道那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看起来和她一点关系都没有。
张艺谋选秀的时候会想到有人因为要见他不得而流落街头吗?毛宁会知道他出事后他的歌迷单身赴京而变得一文不名吗——幸亏有好心人帮忙,否则那个少女会有什么下场脚指头都猜得出来。
心中经常有着罪恶感的人,行事会小心谨慎,这和某些想入党而做出来的谨小慎微不同。有罪恶感的人,应该能够以己及人,做的每件事都是在拯救自己的心灵。
一旦你能够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那样,有勇气说出来“我已经赎清了我的罪过”的时候,无论你身在重罪监狱还是阳光沙滩——你自由了。
三、人间地狱
肖申克监狱(Shawshank)的设施应该算是不错的,当然,也不排除美国佬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可能。在我看来,如果铁栏杆稍微少一点,肖申克简直可以当作中国一些学校的学生宿舍使用了。
但是,肖申克当然是一座人间地狱。从某种角度看,整个世界都是地狱,肖申克不过是这个世界的一个缩影罢了。世界之所以看着有点像地狱,是因为总有人在破坏游戏规则。
身处肖申克监狱的安迪当然知道自己要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生存,别人——比如典狱长、警察们可以破坏游戏规则,但是他不能,因为规则是别人制订的,他只能无条件地遵守。
所谓的“不破坏”,当然不是只完全不破坏,这里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安迪的可爱之处,在于他知道如何把握这个度。所以,他敢于乘机为几十年没听过音乐的狱友们播放《费加罗的婚礼》,代价当然是沉重的,他被前所未有起关了两个月的小号。
我相信安迪在做事之前已经知道后果,他肯定衡量过这里面的利害关系,他做了,说明他认为利大于害。
他让狱友们听到了音乐,这种精神上的利大于被关两个月小号所造成的身体上的害——至少我和安迪都这么认为。
越狱自然也是对既定游戏规则的破坏,当然也要经过利害分析,不过这个分析过程可要简单多了,这涉及到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大概没有人愿意在肖申克这种地方呆上几十年,如果可能,甚至没人愿意呆上一天。但是和其他人不同,只有安迪做到了,他用了19年的时间实现了他的越狱计划,并且执行得天衣无缝,因为他拥有两项财富:冷静,和毅力。
前边我说了,肖申克是整个世界的缩影。安迪在认为自己已经赎清了自己的罪恶后,逃离了这座人间地狱,他获得双重的自由:身体上的和心灵上的。
那么我们呢?我们逃向何方呢?如果真的生活在地狱里的话。
我们无处可逃。
实际上,安迪也无处可逃,他的逃跑,是编导们安排的。肖申克就是世界,就是地狱,这样的逃跑只能出现在电影中,不可能出现在真实世界里。
就像我们,真的无处可逃。
四、大团圆
我印象很深的一不电影,可能很多人都忘了它,它的名字叫《喜盈门》。
《喜盈门》讲的是一大家子人,四世同堂,免不了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婆媳之间,兄弟之间,父子之间,妯娌之间……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到了一起,于是吵架,甚至动手;分家,甚至伤和气,没完没了。
今天看来,片子本身几乎没有可取之处。这么说的原因之一就是片子到了结尾的时候,突然所有的矛盾都消失了,一切的矛盾都莫名其妙地化于无形,结局自然是妻贤子孝的大团圆。
中国的文学作品,大部分都是这个毛病,很少有悲剧出现。
《肖申克的救赎》也同样有这个问题,它的结尾就是这种《西游记》式的大团圆,没能逃脱善恶报应的老路。
典狱长为恶最甚,所以得到了自杀的结局;警察队长海利为恶较少,甚至有帮助过安迪的“善举”,所以他留了一条命。另外的一个方面,安迪安全地拿到了典狱长贪污的37万美元,并且是“漂白”过的,而他的朋友瑞德也借着假释的机会逃到墨西哥海边的人间天堂与他相聚。
真是个理想的结局,他们可以天天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了。
好美的后半生——但是,当然不应该这样。
如果我是导演,我一定会改变这个结尾。
我将让典狱长继续猖狂下去,我会让安迪闷死在排污管里——虽然,这样会失去整个影片最振奋人心的镜头,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的。
很多人都拥有安迪的忍耐力和缜密的思维,但是没有人会同时拥有那么多的运气。当然,也可能有人就是这么NB,良机永远会敲他的大门,可对大部分劳苦大众来说,良机最多出现一次,抓不住的话就再也走不成狗屎运了。
所以,我认为,安迪的成功是没有说服力的,而他的不成功倒是必然。
看了我重新剪辑过的电影,观众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他们会哭,为了安迪,更为了自己。
安迪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我们不可能摆脱肖申克,因为我们无法摆脱命运。别以为你日子过得不错了就有理由洋洋得意,差得远呢?
差在哪?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自己,虽然本人为人坦荡,很少隐瞒自己的看法,但是现在我不想说。
总之,虽然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我讨厌大团圆结尾。
我厌恶,因为它不真实。
点击此处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