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闪联”走出概念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7日 10:24 计算机世界网 | |
“闪联”的第二个冲击波发生在1个半月之后——9月4日联想为“闪联”举办的演示会上,五花八门的设备统统都与IGRS“关联”,甚至当用户走出家门的时候,都可以用手机关联电灯操作开关;跑步时用无线网络“关联”眼镜或手表;把脉搏和血压传到医疗中心。活生生的现实表明,这项技术已经从概念中脱壳走出,真真切切地现身于媒体和用户面前,并因此而引发了巨大的影响。 技术和市场因素是“闪联”产生冲击波效应的主要因素,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它是中国人率先提出的一个信息终端互联协议。“以往只是人家拿一个标准出来,我们跟上而已”,闪联的出现标志着国内企业如今不仅在标准的制定上有了一席之地,而且在某些方面还“稍稍超前了一步”。 据介绍,由联想等5家企业发起,随后又有7家企业加盟开发的IGRS协议相关技术,属于目前世界信息技术领域最先进的技术之一。此前,英特尔、惠普、IBM、索尼等17家企业创建的“数字家庭”(DHWG)标准化协议从某种意义上还只是IGRS的一个子集。另悉,微软和英特尔也在搞一个“互联互通”的标准,但那是网络底层的标准,而“闪联”是应用层的。“中国有中国的消费习惯,国外相关机构做不了的,我们现在做起来,至少对他们是个刺激。未来有些标准有可能先在中国出现,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大了”,联想对此表现得极有信心。 另外,国内以往技术标准的管理工作模式,通常是由政府部门制定计划,委托科研院所开发,企业只是敲敲边鼓而已。此次“闪联”的提出和开发则以企业为主体,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退到二线担负管理监督职能。这种模式有利于调动企业积极性,也有利于让标准开发更贴近用户需求。 谈及“闪联”与近年推行的“3C融合”的关系时,业内人士说,3C融合虽然让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走到了一起,但由于不能解决各类终端设备的融合,人们还是无法享受“随时随地采用任何设备获取信息”的便利。据此预测,IGRS的影响力有可能会超过WINTEL联盟,因为“你可以选用LINUX,而不用微软的视窗,可以用AMD而不用Intelinside的硬件,但你不能不使用终端设备”。 现在的问题是:从实验品阶段的演示到真正推出产品,中间还有多长的路?目前参与“闪联”的各家厂商都组建了产品研发组织,制定了研发计划,尝试着“互通互联”,如联想的“关联应用”、TCL的“HID”产品、康佳的“e家居计划”、海信的“3C战略”、长城的“IF战略”等等。据悉,联想的相关产品会在今年年底或是明年年初面世。当然,这次的巡展活动只是“点一个火”,要实现大规模的市场普及,技术上和用户开发上都还有不少路要走。第一步就是应用需求(KeyApplications);第二步是厂商的协同与合作;第三个重要因素则是成本。 总之,这件事未来会怎么样、什么时候能赚到大钱,业界现在还给不了一个确切答案。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做比不做要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