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窗》记者刘沛杉
"告?还是不告?"。
1月23日晚上10点,汪延还在犹豫。
曾经因为此类事件当过被告,没准现在的几亿网页还有"不明之处";两大门户公开翻脸,媒体舆论尚不可预知,这挥出去的剑会不会反过来更深地刺伤自己?赢了官司会不会输了理?
作为一个商人,汪延必须反复权衡;作为一个总裁,又到了必须决策的时候。"出手吧!"这一刻,汪延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和揭露"黑哨"的行贿者一样,汪延走出这一步,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责任感。不但要和过去决绝,要对将来负责,还要有下地狱的准备。虽然出发点只是自利的商业动机,但这丝毫无损于这个举动的意义。这是新浪的"成人礼",也是汪延成为新浪总裁的"成人洗礼"。虽然"成人"后的新浪和告别了犹豫的汪总裁都将面对更不可知的未来。但永远拒绝成人的人只能是可悲的。
汪延和他的班子已用光明磊落的"态度"给自己预留了足够的回旋空间,但照样避不过舆论对新浪的原告"资格"的质疑。"自己不是也是靠抄起家的吗!有什么资格不让人家抄?就不怕更多的人起诉你?"象大多数中国的新一代富豪一样,新浪的发家史不可避免地带有"原罪"。这也许正是汪延犹豫所在。是不是有过"罪"的人就没有资格当原告?在法律上这不是一个问题,但在舆论上这一直是一个问题。最新一期的《南风窗》上有篇《高尚的人才能纠错?》的文章这样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们的纠错门槛一向很高,只有对方'明显而低劣'地犯错,而自己拥有'明显且高尚'的证据和理由才配纠错。但事实上,过于单纯的纠错主体和动机都不可能导致纠错的彻底。一时的高尚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高尚。
而在一个理智的社会中,我们忧虑的不是任何一个拥有庞大力量的组织-无论是党派、政府、公司或协会-犯错,而是错误的泛滥。以此出发,我们迫切需要降低纠错的'门槛'。一个自私的人、一个小人、一个恶人乃至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和应该成为纠错的主体,并允许纠错方怀有某种阴暗的动机-只要他讲述的是事实。如此,才能形成一个彻底而持久的纠错机制。尊重'不纯洁'的纠错,就是尊重社会利益的多元化。
我们习惯把纠错的责任托付给政府,但纠错应当是所有利益相关人的责任。这种责任不因他们道德的高低、动机的好坏而增减。
动机的高尚不能掩盖错误的可怕,动机的阴暗也不会减低真相的威力。这和'污点证人'、'拿赏金的举报人'和'狗仔队'对社会生态平衡的价值一样明显。
多方博弈,互为制约,才能建立最有效率的纠错机制,错误才不会泛滥成为灾难。"
谁都有资格纠错,但最好也要有时刻接受人家纠你的错的准备。当然孩子例外。
背负着"造假天堂"恶名的温州几年前一把大火烧出了为数不少的名牌,我们也希望背负着"污点"的新浪和搜狐今天这场官司能够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打开睛朗的天空。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春节不上网?现在预订祝福!短信5折起大奖等着你
短信点歌,带去你真挚的祝福! 3500条闪电传情,让她想不看都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