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萧任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速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是近期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阐述的一个战略思想。
围绕这个战略,人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日前,国家经贸委一位负责企业信息化工作 的同志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深有感触地谈到,信息化的首要工作是开发核心信息技术,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产业。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各方面都对这一点重视不够。
最近,出席“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发出了“中国信息业何时不再给别人打工”的呼吁。中国微电子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吴德馨代表指出:“目前我国信息行业大部分是装配业,其中微电子芯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吴德馨代表感叹地说:“由于缺乏核心技术,高额利润被国外企业抢走了,我国的整机行业是在给别人打工啊。”
确实,电脑的处理器、内存、硬盘,手机和掌上电脑的芯片,VCD和DVD的解码器,彩电、音响的核心元件……目光所及,没有一件不是进口外国的产品。此外,光纤通信的路由设备、网络建设中的服务器,电脑中的操作系统和主要应用软件,也是外国公司一统天下。国家经贸委曾在500多家大企业中做过一项调查,所有的现代化设备中,只有联想的微机和用友的财务软件能进入前三名,其他各种设备,甚至包括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用品,前三位的全被外国品牌占据。
就是联想的微机,也不过是组装外国公司的零件,没有一个关键部件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只能一代一代被别人牵着走,影碟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中国做VCD的厂家杀价杀得头破血流,最赚钱的是美国生产的解码器公司。现在升级做DVD了,我们继续替解码器公司打工的同时,还被日美几家公司追讨专利费。
曾几何时,我们被一些表面的数字陶醉,满足于市场占有率居亚太前几名之类的虚名,津津乐道于“贸工技”的发展战略。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向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国家或地区转移,这已成为趋势。电脑、彩电、影碟机、手机等等,这些产品的生产大国并不是技术强国。那些国际性大公司正巴不得别人都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产品的生产上,从而让他们一直垄断技术领先带来的超额利润。
曾有人说,中国的信息产业最不怕入世竞争,因为与跨国公司的竞争早已经在家门口展开。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家门口取得优势只是体现在装配、营销、服务等本土化强同时技术含量也低的方面。不论是在全国还是全球范围内,我们的“心脏”始终被外国公司牢牢把握。
核心竞争力不单是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更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在大力提倡信息化的今天,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紧迫。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最近说,目前我国的科技工作仍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科研工作大多仍属于跟踪方式。如果不改变这一状态,不但难以改变对世界科学技术贡献过少的局面,也不能适应面临新世纪严峻挑战,满足民族复兴的形势和需求。改变不利局面,政府可以做的是宏观政策上的引导与调控,包括对自主研发技术给予税收、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更重要的是给予产业政策上的关怀。比如能否规定,只有那些研发投入超过一定比重的,才能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才能享受由此带来的种种优惠?《人民日报》(2001年03月24日第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