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满足了人们潜在的两个需求—即时通讯和自我控制。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它将领导了下一个“回归”
【互联网周刊】人们总是在寻找下一个“杀手应用”(Killer App),互联网的下一个极有可能是贴着P2P(对等联网)标签的几个应用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如果回顾一下,我们会发现过去那些所谓的杀手应用往往都是意外的英雄,它总是横空出世、满足人们期盼已久的某种需求,而且往往都是从某个角落里出现然后迅速被广泛接受:个人电脑、浏览器、电子邮件。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只是潜意识感觉到有种需求需要满足,但是却似乎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当意外的英雄出现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我要的就是它!”
我们也可以发现“意外”中的必然:个人电脑带给人们的是自己控制一切,浏览器是迅捷地获取信息,电子邮件使得我们可以方便地交流与沟通。如果有一个东西能够从其他的角度来满足和补充我们的这些潜在的需求,它一定是个很有趣的。P2P似乎正具有这种力量!
P2P的潜力在于它有能力改变企业中人的交流方式。尽管长期以来对互联网关注的焦点是它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是在商业主导的社会中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如何影响商业和在其中工作的人。
这也是科莱废?说囊桓鲋档弥厥拥墓鄣ã—在2001年里,P2P将像个人电脑一样从后门潜入企业内部。它将以类似的方式被企业中的人所接受,并改变他们的工作方式、沟通方式,甚至整个商业组织的运行方式。
个人电脑从争取“控制权”开始
个人电脑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刚出现的时候,它只是计算机业余爱好者们的玩具。个人电脑最初在企业里出现也不是因为企业管理层决定使用它,而是员工们自己把它带进企业。那个时代的个人电脑速度慢且极不稳定,而大型主机昂贵但非常强大。这种性能上的差距使得企业在早期根本不可能重视个人电脑。事实上我认为直到Windows出现、甚至直到Windows95和奔腾芯片出现,个人电脑的性能和易用才开始能够满足要求。
但是员工们不会理会这种关于性能的比较,他们要的是“控制权”。这是他们“自己”的计算机,他们自己控制一切。
20年前人们避开运行大型主机的那些技术人员将个人电脑带入企业从而自己控制了计算;而现在正在发生的一切是人们通过下载和运行P2P软件而获得网络的控制权。
互联网的最基本的思想是分散化或非中心化,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却似乎在向中心化方向前进。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网络却一直是中心化的,互联网在企业内部的应用并没有改变这一点。网络现在的运行方式和早期的计算一样都是中心化的,正如个人电脑改变了计算的中心化一样,P2P也正在悄悄以同样的方式改变中心化的网络,这包括互联网和企业网络。驱动这种改变的力量和个人电脑是一致的,“员工们希望获得并采取行动去获得影响他们生活的任何事物的控制权。”
上了即时讯息的“瘾”
P2P应用大抵上包括4个方面:协作、分布式计算、即时讯息、文件共享。后两种被关注较多。在即时讯息领域,AOL和微软、Yahoo一直有比较激烈的争斗,而最近被宣判其服务侵犯版权的Napster几乎使得人们在P2P和文件共享之间划上等号。
协作软件是试图从技术上来改变人们的协作方式,但是协作本身却是管理和企业文化的问题,目前的协作技术都还没有到能够拉动管理和组织变革的程度。分布式计算则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
即时讯息已经潜入企业内部。我宁愿用“即时讯息”而不是“聊天”来指称这种已经被广泛接受的应用,在企业中它指的是和其他互联网用户关于业务问题的实时交谈。
几乎所有的即时讯息软件诸如ICQ、OICQ、AIM都不是由公司替员工安装的,实际上许多公司对即时讯息持反对态度。但是员工实时交流的需求使得他们自己去下载、安装软件,然后不停地使用,并且永远也不可能回到没有即时讯息的生活。
即时讯息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它的安装、使用极度简单,只要懂得计算机基本操作的人不需要任何技术人员的帮助都可以自己搞定一切。这或许是所有面向大众的软件的成功要素之一。即时讯息可能是第一个没有获得企业允许而由员工自己带进企业的网络应用软件,但它肯定不是最后一个。
电话—我们也可将之看作聊天的工具,但是在企业中它的作用是不同的。现在有些企业采取禁止即时讯息通讯的措施和掐断电话线类似。可能的应对措施也和电话类似,公司电话不应该被用于私人用途,即时讯息也一样。即时讯息和电话一样都是不可逆转的技术,习惯了电话的人能忍受没有电话的生活吗?
非版权侵犯的文件共享
Napster的成功正是它使得文件共享和即时讯息一样简单。在Napster出现之前,如果要向互联网上其他用户发布文件,我们需要静态IP地址、域名、域名服务器,需要在自己的电脑上设置Web服务器或者向ISP租用服务器并把文件上传。但是现在我们只要花5分钟下载Napster就可以非常简单地完成同样的功能。它和即时讯息的一个共同点是完全不懂技术的员工都能自己完成这一切。
Napster是专门为MP3歌曲文件设计,但是将之扩展到其他各种文件是非常简单的。对于Napster遇到的法律问题,在我看来法庭最新的宣判是利大于弊,在数字版权保护法律还不明朗的时候它使得人们避开这个问题而能更接近P2P的实质—更方便的文件交换,而不是侵犯版权。有许多音乐人很尴尬地喜欢着Napster,通过Napster可以获得最新的音乐资料,但是在现在的法律框架和商业环境下,它又侵犯了音乐人的利益。
从技术角度,现有的即时讯息软件、文件共享软件的另一个共同特征是都建立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只有能连上互联网,通过ICQ、OICQ的地址空间人们可以和其他任何人进行交流,而不必考虑诸如IP地址、域名服务器这些相对复杂的事情。有人担忧过多的地址空间使得互联网混乱不堪,然而形成新的地址规范之前这可能是最好的办法。
P2P要被广泛接受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个就是地址空间的问题,需要建立简单而唯一的地址空间。它不能像IP地址、DNS那样复杂,最好能像电话号码那样简单,要让所有人不用学就会使用。第二个则是如何表示复杂的数据/信息。MP3歌曲文件和即时讯息都避免了这个问题,前者数据相对简单,后者则由用户自己选择“表示”信息的方式。在企业中应用,如何表示复杂的数据将是关键问题,这个问题的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是XML标准。
回归
P2P满足了人们潜意识里的两个需求—即时通讯和自我控制。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它将领导下一个“回归”。(方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