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sina.com.cn |
| |||||||
![]() |
|
![]() |
|
|
导言:在很多人的眼里,王江民的“kv”系列杀毒软件一直都是国内杀毒软件的象征,作为国内第一批专门从事防杀病毒的企业,江民公司走出了一条引人注目的发展道路。从94年的KV100,到96年的KV200,再到现在广泛应用的KV300及隆重上市的KV3000,江民公司几乎是伴随着中国的计算机病毒发展史走到了今天;从第一个捕捉变形病毒,到率先查杀宏病毒,再到攻克硬盘杀手CIH,以至今日的网络病毒,王江民也一直不懈的战斗在“杀毒战场”的第一线上,他的一些传奇故事,至今仍为中关村所津津乐道。 KV300的昔日辉煌 中关村是传奇,王江民更是传奇中的传奇,腿部残疾,初中毕业,却是全国首批105名新长征突击手之一。有包括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在内的发明20多项,38岁学计算机,两三年就成了全国最出色的反病毒专家。要谈起王江民最精彩的故事,莫过于他开发的“KV300”逐渐占领市场的经过,当时由于KV系列反病毒软件从1995年KV200开始一直雄居连邦软件排行榜第一名,持续时间长,所以惹来的麻烦也特别多。先是有人在广告中抨击杀病毒软件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接着,又有人在广告中称KV300用户存在着50%的不安全。这些非议后来都不攻自破,并且反而出现了“骂KV300的声音越响,KV300就销得越好”这样的结果。 KV300究竟通过正规渠道卖出了多少套我们无从知晓,但从它被盗版厂商疯狂追逐的程度以及由此引发的那场L++风波则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证明了KV300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那个时候,KV300在一般人眼里几乎就是杀病毒软件的代名词,而这种辉煌在国产软件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就是对kv系列以后的杀毒软件而言,江民公司也没能继续这样的荣誉。面对逐渐缩小的市场份额,江民公司的确需要推出一种重量级的产品来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情况下,KV3000的隆重出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KV3000能重振河山吗 2000年11月6日,北京江民新科技术有限公司在烟台举行了“KV3000新产品全国代理服务商大会”。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理服务商代表和各新闻单位记者出席了会议,足见江民公司对kv3000的重视,而且kv3000也获得了诸如《电脑报》2000—2001年度编辑选择奖这样分量不轻的奖项,按理说品质应不容置疑,然而KV3000虽然只卖60元,但在连邦软件排行榜上,KV3000却一直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这样的结局,的确让当初对KV3000寄以厚望的人大失所望。 当年80%以上的杀毒软件市场都是江民的,现在恐怕也就30%多了,真可谓江河日下。这样的局面并非是产品的质量下降造成的。江民公司的确该从自身上找原因了,比较江民公司的对手瑞星以及金山,哪一个公司的市场都比江民做得好。市场第一的产品不能说一定是技术第一的产品,但第一的取得却一定有它的道理。 KV的下一步怎么走 就KV3000而言,技术上应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宣传和市场策划上,似乎还与竞争对手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当然,这其中还有盗版的困扰、市场体系混乱、渠道不畅等诸多因素,但不能根据市场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的确使江民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对成功的企业来说,过硬的技术和恰当的市场策略,一个都不能少。 关于KV产品和江民公司曾经有过一个调查,调查的结果是知道KV产品比知道江民公司的人多,在既听说过KV产品、又听说过江民公司的人群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两者之间的关系。看来江民公司在解决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之间的关系上确实存在问题。KV产品是好产品,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代理商,还是最终用户,乃至盗版制造者取得了空前的一致。KV产品在市场上获得的这种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产品本身的过硬性能,但是对于提供这一产品的企业————江民公司来说,它的管理团队、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以及由此构成的知名度、美誉度又有多高呢?答案恐怕不能令人满意。 解决好产品形象与企业形象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江民公司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的课题。在发展初期,凭借一两项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也许能够支撑起企业前进的脚步,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地将这种产品上的优势融入到企业整体品牌形象之中,那么这种优势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不会长久的。相反,如果适时地将产品优势转化为企业品牌优势,当企业整体品牌优势建立起来之后,在品牌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品优势才会更为持续和长久。况且良好的品牌形象是企业进行品牌延伸的基础,无法想象一个只是有着一项好产品而没有一个影响巨大的品牌形象的企业能够成功地进行品牌延伸和扩张。 如果说产品形象是一滴水的话,那么企业品牌形象就是一片海,只有融入大海之中,水滴才不会干涸。江民公司发展到了今天,如何进行品牌形象的塑造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将密切关注它在这方面将会有何举措。 民族杀毒软件的明天 要谈KV产品的发展,就不能离开国内软件市场这一大环境,2000年国内互联网飞速发展,促成了PC机销售大量上升,软件需求增大,市场上出现了前未所有的软件品种和升级版本热潮。可以说,大多数厂家的软件销售量都比去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软件市场竞争激烈,导致部分开发商不顾成本、质量和后续服务,将软件零售价标定得极低,使零售商无利可图,更谈不上服务。所以,2001年中国软件市场对零售商极为不利,很多难以生存。 杀毒软件和财务软件是国产软件最牢固长久的阵地,国外厂家对此虎视眈眈。关于如何在今后继续保持这种优势,金山软件公司总经理雷军曾说过这样的话:“杀毒软件领域是中国软件行业中一块仅剩的自留地,世界杀毒软件公司巨头留给中国公司的时间只有3年。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市场它们为什么没有达到跟公司规模同等的份额,首先是因为公司和产品没有本土化、服务不能满足中国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它们没有做出长期打算,想马上就赚钱。” 新世纪,国家出台了对软件产品3%的优惠税率政策,这对软件业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杀毒软件是通用软件中唯一可以免遭盗版侵蚀的市场,不但是因为软件本身一般都有加密程序,更重要的是在网络时代病毒的传染超过了单机时代,对新病毒的预防和解破工作是软件公司给客户销售软件光盘之后必不可少的服务,于是盗版没有了市场。2000年中国杀毒软件市场的总份额在100万套左右,到2001年估计增长到200万套,市场总值可能超过2亿元人民币。而谁能最终笑到最后,我们还将拭目以待。本报记者覃特\文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