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sina.com.cn |
| |||||||
![]() |
|
![]() |
|
|
作者:王辰瑶 据最近的一项权威调查显示:北京16.51%的大学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这一调查历时三年,涉及北京所有高校,共发放问卷6000份,回收有效问卷5220份。 一群本该是与郁闷无关的年轻人成天把这两个字挂在嘴边,恐怕不是什么好现象。大学校园成了心理障碍的高发地带。老师们奇怪了,寒窗十二载,还有什么样的道理不知道?家长们奇怪了,衣食不用愁,还有什么不满意?而大学生们说,在困惑和迷茫的时候,谁来拉我一把? 长辈们眼中的“少年不识愁滋味”,在许多大学生的心中却是过不去的坎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位辅导员说:“学生中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人际关系,尤其是同宿舍内的;其次是对考试名次的过分关注和对考试的焦虑。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不协调。” 能去一些比较可靠的心理咨询处解决心理问题当然很好,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心理咨询针对的仍是少数大学生。 原因之一是硬件设备少。学校的心理咨询处的心理医师往往由心理系的老师兼任,人手少,地方小,接待率自然就低。笔者曾经试图拨打某高校的心理热线,但是在两个小时的咨询时间里,这仅有的一部热线电话始终占线。而在这所学校门口,笔者询问了10名同学,结果有8人表示压根不知道自己学校还有一个心理咨询处。 原因之二来自大学生本身。在一所高校的图书阅览室里,记者注意到:点击率最高的是小说、体育、娱乐等方面的杂志,心理方面的期刊则备受冷落。热情地关注外部世界是大学生的共同特点,但是对内心世界缺乏关照或审视不足,往往导致做人、做事方面的欠缺。此外,不少学生对心理咨询心存疑虑,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病”、“不正常”,因而不愿也不敢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对此,一位专门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大声疾呼:“只有科学地对待自己,才有健康的人生。大学生要尽快走出不敢正视心理问题的误区。” 对于更大多数的大学生而言,心理引导来自于身边的人和事。一位大三学生让笔者看了她大一时的笔记,上面工工整整地抄着这样一句话:“课堂有如教堂,读书如同宗教。”这位同学说她永远都会记得那天教授上课时的样子:额头亮晶晶的———都是汗;眸子亮晶晶的———有某种足以让人信服的东西。 这位女大学生是幸运的,至少在治学上,她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但是更多的学生说,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吐衷肠———就是他们的大学生活。一位同学自嘲道:“看似潇洒,其实寂寞;看似标新立异,其实痛苦迷惑。谁来救我?”虽然,许多大学都开设了“大学生修养”课,但是从小学的“思想品德”、中学的“思想政治”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终于对“涛声依旧”的大修课狠狠地说了一声:不。合肥一所大学的学生这样描述他们的大修课:几百人的阶梯教室里,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奋笔疾书———但仔细一看,写家信、写情书、背单词……干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听课的!几个月前,京城一位颇有名气的素质“专家”,在一所大学的讲座中碰了大学生们的钉子。该“专家”要求学生起立为他鼓掌,顿时起身离座的声音响成一片,但是许多同学站起来之后没有坐下而是径直向门口走去。一位同学甚至有些尖刻地说:“他算哪根葱?” 心理学家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求知、冲动、敏感、偏激、批判。所以,引导大学生的心理绝不是念念教条上上课这么简单。说教,被大学生们形容为:“一只苍蝇,嗡嗡嗡———对不起,不是一只苍蝇是一堆苍蝇,嗡嗡嗡嗡……”引导,不如说服;说服,不如征服。 征服大学生们自然不是简单的事情,心理治疗自然要加大力度和普及度,但光靠心理咨询和心理医院可能有点悬,否则,专家学者们也不会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此忧心冲冲了。靠几个老师,几堂讲座,也不能解决太多的问题。全社会总动员?恐怕又有些说大了,但不管怎么说,首先得认识到大学生是需要别人拉他们一把的,其次得明白拉这一把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既要拉得真诚又要拉得有水平,最后,当然也是最关键的是大学生自己了。别老抱着“第一,我永远正确;第二,如果我不正确,参看第一条”不放,别人都伸了手了,你不搭理,可是自己的不对了。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