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sina.com.cn |
| |||||||
![]() |
|
![]() |
|
|
10月27日,世界最大的软件制造商美国微软公司遭黑客袭击,这一消息连日来在全球引起震动。虽然微软的软件产品屡屡被发现安全漏洞,但公司网络受到如此严重的攻击还是第一次。 微软一直坚持认为,其视窗操作系统等拳头软件的源代码没有被窃取,但一些专家认为这一说法并不完全可信。黑客侵入微软网络达12天,在这段时间内,黑客完全有可能对源代码进行压缩和拷贝。源代码是电脑程序的基本结构单元,微软的源代码包含了视窗操作系统等的设计蓝图。 黑客窥探到微软高层机密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网络安全漏洞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专家认为,这不是一起偶然事件,它的背后暴露出的信息安全隐患和黑客活动的新动向引人深思。 黑客偷袭微软得手,又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因特网的脆弱性。因特网的发展几乎是在无组织的自由状态下进行的。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部完善的法律和管理体系来对其发展加以规范和引导,这使得网络成为一些犯罪分子“大显身手”的理想空间。 因特网自身的结构及其方便信息交流的构建初衷,也决定了它具有脆弱的一面。当初构建电脑网络的目的,是将信息通过网络从一台电脑传到另一台电脑上,而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可能要通过多个网络设备,从这些网络设备上都能不同程度地截获信息的内容。网络本身的松散结构加大了对它进行有效管理的难度,给黑客以可乘之机。 据《纽约时报》报道,在此次袭击微软的过程中,黑客主要通过向一名正在办公地点外工作的微软雇员电脑中放置QAZ病毒,而潜入公司的电脑网络,并在那里设立新帐户,从而得以访问微软网络资源。QAZ病毒看似普通电子邮件上的附件,一旦用户打开该附件,它就会自行复制,取代用户电脑中的视窗笔记本软件,给黑客打开进入用户电脑的“后门”。 微软遭黑客袭击的消息也再次表明,信息安全已成为新经济时代不容回避的话题。此次微软被“黑”,不由不让人联想起今年年初黑客对雅虎、亚马孙、电子港湾等8家著名网站实施的“阻断服务”攻击。“硅谷电脑安全公司”专家加尔萨评论说,这些事件表明,黑客正在越变越“黑”。 随着电脑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因特网的普及,许多黑客活动已开始从寻求刺激、炫耀技能的恶作剧演变为利用网络技术从事经济或政治犯罪活动。1999年底,全球个人电脑总数达4.4亿台,因特网使用者达2.59亿。据预测,到2005年全球因特网用户将达到7.65亿。此外,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迅速发展,预计到2002年,全球通过门户网站达成的贸易额将达5万亿美元。在这种情况,黑客破坏活动日益猖獗,对经济秩序、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已经构成严重威胁。 此次黑客袭击微软,就被一些人认为带有“工业间谍”的色彩。因为如果能获取微软源代码,竞争者就可以编写出程序,挑战微软在个人电脑应用软件领域的统治地位。而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网络安全专家初步猜测认为,这一事件有可能是一桩“数据人质”案。所谓“数据人质”是指黑客在取得某个公司的机密数据后,以将这些数据公开为要胁,迫使公司接受自己的条件。但不论事件真相如何,它显示了黑客活动可能产生的巨大危害性,敲响了又一记加强信息安全的警钟。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