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阳光专栏 > 正文

IDC:近来无恙?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3月19日 11:52:34 计算机世界网 阳光

  文/阳光

  时过境迁,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出这样的质疑:在经历了.com般的喧嚣和狂热之后,IDC会不会成为下一个.com式的泡沫?

  段晓雷的传奇故事

  1999年1月,现任互联通董事长兼总裁的高红冰在美国访问时,遇到一位华人圈里的传奇人物段晓雷。段是台湾人,原先在宏基任职,后来他又离开计算机行业,去做了一家从事互联网通信的公司,创业三年下来,公司市值变成了19亿美元,但最后他还是把公司卖掉了,因为他一直想去硅谷找机会创业,结果也是屡试屡败,甚至包括他在中国的工厂最后也倒闭了。

  几经折腾之后,段晓雷决计要做一个互联网数据网络交换中心。他在加州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大楼,对这位大楼的业主说:“你这个楼底下有黄金,我们帮你来挖这个黄金。”房东一听,当时也懵了,不知道怎么回事。段晓雷解释说,这个楼底下大量的光纤,他可以帮助业主把这些光纤接上来做成一个托管和数据交换中心,到时候会有许多互联网公司来要求提供这种服务。房东听完以后,觉得有道理,但要投资自己也没钱,问他合作条件是什么,段说他们管投资,房东只须提供场所。最后房东将信将疑地跟他们合作,拿出一个楼层来,段晓雷一开始投了40万美金,然后开始做托管业务,没想到越做越大,很快就把整个大楼的10--14层楼都装满了。从做中心机房开始,段晓雷把各家ISP,大的骨干网全部连到数据中心,然后再用这些光纤跟亚洲的许多公司全部连接起来,这其中包括香港电信、韩国电信、新加坡电信、台湾的“中华电信”等,全部连接起来的结果是,这家公司几乎成为了一个亚洲的互联网数据交换中心,最后段晓雷又拿着如此多的信息流量再去跟美国的电信公司和互联网企业谈合作,由于这里面是信息不对称的连接,公司当然可以依赖这种赢利模式来收取费用,因此很多投资人特别看好这一公司,甚至在硅谷也有人称他是网络股的“股王”。据说,在硅谷,段晓雷做IDC一夜暴富的故事流传得比杨致远还要远。

  IDC:必要的市场成本?

  高红冰在说到这一段故事时,也是充满了羡慕之情。但是羡慕归羡慕,高红冰并不否认时下国内诸多IDC面临的困境。除了IDC原先服务的主要客户.com公司急待自救之外,投资商在抛弃.com后将赌注押在了IDC上面,事实证明,这样一种简单的投资转移所期待的商业前景,并非像原先人们想像的那样乐观。虽然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触网,但2000年IDC的过热投资不可避免地也留下了一些阴影,像机房过甚、客户需求严重不足,服务功能单一带来的恶性竞争,电信垄断导致利润空间缩小等等,正在成为困扰众多IDC厂商的主要问题。毋庸讳言,就像.com一样,IDC热也经历了一个“西风东渐”的过程,许多人都是在听说了段晓雷式的故事之后,才有了建IDC的想法。高红冰认为:“其实大家面临的环境和许多条件基本上都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人家可以做成,你做不成?首先一点就是你要到市场里摸爬滚打,敢去冒风险创业,这是第一重要的;其次才是说你是不是具有这个素质,坚持做下去,然后找到机会。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也要知道国情的差别。”另一方面,高红冰也坚持认为,今天中国最需要大量的创新的主体出现,“大家不去投身到产业里面去创造,创造新的商业模型,创造新的技术和服务模式,这一产业就无从谈起,连国家都无法进步。”仔细研究美国新经济,就会发现,美国10年来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其10年来新创业的公司的总量上基本上也是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和。尽管这些新创业的公司可能不是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GDP)的主要贡献者,但是它们一定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正是依靠这样的一种驱动,才使得那些大的公司或者企业在竞争和创业中成长得更快,就像Intel这样的大公司到今天一直存活得非常好,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它背后有一堆小的公司在创业,不断地被兼并过来,被大公司被吃进、消化,然后融入一个更大规模的全球性的产业公司中。这也是包括Cisco、微软等在内的许多大公司的成长方式。进而有人将“中国的IT公司为什么长不大”也归结为这一点,一家企业走得太远了,后边的企业跟不上,或者没有新鲜血液进来补充,企业注定做不大。如果单从创业者的角度来看,这批人充满创新精神和风险意识,但是他们往往创业完了却得不到回报,另一方面,投资人则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对象,通道的两头都被堵死,创业的风险就大了,等于创业者把自己放逐在一条不归路上。在这一点上,创业型公司与风险投资一样,需要高度密的这样一种群体存在。回头看看在被称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也只能找到五六家比较活跃的风险投资公司,远未形成一个健康的产业链。美国最大的风险投资就有600多家,但是有300家是在硅谷,这样一种高密度的共生关系,才有了那样一个广为流传的硅谷橡树上蹲满了风险投资家的笑话,虽然是笑话,但是也反映一种客观的存在。另一方面,从早期的互联网业抽身而退的张树新也认为,国内许多的IDC也在重蹈门户的覆辙,“IDC是高度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源密集型的业务领域,如果只是单纯走VC的投资模型,只会犯以前重复的错误”。这样的意义上来看,从ISP、ICP、ASP到IDC,除了概念上的不断推陈出新外,一些IDC的失败也只能沉淀为一种必要的市场成本,这也许是张树新看不明白为什么它们在重复老路的原因,不管怎样,沉舟侧畔,至少给后来者指明了哪里有暗礁存在。

  电信运营商:大小通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达到一定规模的IDC数量在70-80家左右,总投资在1-2亿美元左右(不包括中国电信、网通等电信公司的投资)。这么多的IDC在角逐这一有限市场,加上国内电信资源的高度集中,势必造成“粥少僧多”的局面,中国电信数据局杨宝升副局长也认为,IDC热的确有些“热过头了”,IDC的设计是一种以共享和提供全网服务为特征的业务,但国内企业用户现有的应用水平现在还很有限,虽然国家已经将“信息化拉动工业化”定为重要国策,国内500强企业的信息化已经开始建设起来,但大中小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没有真正启动。根据中国电信自己的统计数字,其拥有的全国性的集团用户为120多家,这些大的企业用户构成网上应用和服务的关键的交点。根据杨宝升副局长的解释,像中国电信的IDC主要提供的是基础设施的服务,如托管服务,主机出租服务等,应该算是在这一价值链的底层,在一些应用性的增值服务方面,中国电信与众多的IDC和ISP是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同时中国电信也向许多行业和国际级企业提供全程、全网的服务,像中国电子口岸项目,中国电信也是与海关总署捆绑。杨宝升认为,从IDC价值链的最底层开始,越往上走,伴随着应用级别的提高,利润空间和商业空间越来越大,而中国电信还是围绕基础设施为其他IDC服务提供网络管理、流向分享、统计分析等电信级的服务,这也符合国际上其他电信运营商的普遍做法。

  针对“电信运营商做IDC、其他IDC还用不用做”的质疑,杨宝升副局长认为,像中国电信这样的运营商做IDC,除了定位在IDC的基础设施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广泛的联合,因此与其他IDC的关系是既竞争又合作,但首先是合作。

  话是这样讲,但显然,国内电信资源的有限竞争已经直接影响到包括IDC这样的互联网新业务的成长空间。今天国内所有的IDC运营商会发现,公司30%成本都是来自带宽,这些昂贵的带宽成本最后只会被转嫁给上面的用户,所以IDC公司跟电信公司依赖性非常高,在电信公司、IDC公司和用户的价值链当中,带宽的价值变成一种没有合理性的盈利,也直接导致了至今没有一家电信公司被会挤出这个产业。

  在电信资源的挤压之下,IDC更容易变成了一个被夸大的市场,这一点就像当年的ICP们,事实上,在美国,ICP并没有那么大的产业空间,但是在中国,最终也被夸大,根本原因就是本质上这是一个电信市场,导致今天市场没有那么大的份额却被夸大了,大量的投资者利用政策上的灰色地带投资到这一市场,直接结果就是机房供过于求,市场还没有成形,各家就会陷入价格战,行业的规范被破坏,最后没有赢家,当然最终接受这个苦果的还是企业用户,一家企业可以得到很便宜的托管服务,但是再往下的服务就没有了。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末中国电信资费的调整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大的资费调整,于对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也是一个巨大的促进,但是,有人指出,当时这一调整也遗漏了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涉及到互联网流量的带宽价格并没有降下来。另一方面,高红冰认为,今天国内IDC投资依然还是一个灰色地带,但是离开了IDC这样的新型互联网业务的展开,很难设想所谓的电信改革结局会如何。企业要信息化,IDC必不可少,一些风险投资要进入这一市场,对于市场管理者而言,更要尽早明确政策,及早开放这一市场,因为在事实上,IDC已经成为促进电信改革的一股重要力量。

  IDC还有戏吗?

  吉通在做IDC之前,曾专门派一个工作组在国外考察了一圈,发现IDC之所以能在美国发展起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美国有了这样的一个企业群体,它们需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外包服务,这一外包的需求就是就是在投资非常小的情况下,满足对很高带宽以及应用服务的需求,这便构成了IDC在美国市场的基础。而且IDC在设计方面,对整个硬件、软件的要求非常高,甚至包括空调温度都不能高于标准温度一、两度,按照这样的投资来测算,在国内要建一个二三千平米的IDC,总投资会在一亿元人民币左右,这样大的投入,连投资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收回投资。

  吉通公司孙向东认为,就国内IDC的市场基础而言,企业级用户对于互联网的需求还没有达到很高的程度,很大程度上现阶段国内IDC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网站,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在这方面缩减了投资,许多IDC也开始将眼光放在国际客户群身上,在这一点上,中国即将要加入WTO,至少给了这些IDC公司以很大的遐想空间。另一方面,孙向东也认为,IDC要健康发展,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就是国家相关政策和电信资源的开放程度,在国家电信资源没有开放的情况下,建设一个IDC的成本显得过高,而IDC高度资本密集型的要求,也使得相当在一批IDC公司在投资方面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侧面也制约了其规模化的发展。

  由于前一阵子大量资金涌入这一行业,加上客户需求的严重不足,就像互联网广告市场一样,眼下IDC行业都有些“吃不饱”,有时难免陷入“价格战”的旧泥潭中,高红冰认为,在这样一个行业成长的初期,IDC也涉及到分工的问题,每一家IDC公司确实要明确自己的特色,不要把自己真的当成是互联网上的房地产商,而应该要退回到真正做互联网通信和相关的IT服务上去,尤其是跟IT公司捆绑起来做一些增值的服务,把自己的真正的优势用在提高技术含量和拓展更宽、更高的增值价值空间上去。

  从垂直工业到横向工业

  基于上面这样的考虑,号称国内第一家跨越两岸三地的专营数据网络管理服务公司的互联通将主要的客户对象锁定为外资企业,也就是那些要进中国市场的外资公司,互联网希望以良好的服务吸引它们能将后台的信息传递和服务外包出来。高红冰举的一个例子是像日立公司这样的外企,它在中国有50多个合资企业,每天都有大量的各式各样信息的传递需要完成,这时IDC的服务质量和规模优势就会凸现出来。对于目前IDC,特别是网络经济的一些过于悲观的预测,高红冰并不同意。1999年1月,高红冰主持了一个题为“信息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课题。受政府有关部门的委派,当时还在信息产业部工作的他与工作小组一起,在美国考察了一个月,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硅谷到白宫,高红冰记了两大本笔记本回来。从互联网到电子商务,从信息设备制造商到信息技术将来对整个社会宏观经济社会的影响,高红冰在回来向有关部门的报告中都作了整体性的评估。

  他认为,美国硅谷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发源地,其间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一个是PC,一个是互联网。80年代中期的PC工业革命把计算机融入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银行、金融、保卫、机场和制造业等领域,并促成了Intel和微软这样的个人电脑时代工业巨头的出现,而对中国而言,由于当时在讲经济革命,等于错失去了PC革命的机会,直接的结果就是在80年代国内PC工业没有起来,而PC的普及率不够,也成为中国迈入信息化的一个障碍。

  另外一个巨大的互联网变革则是发生在在90年代中期。进而催生了Cisco、美国在线这样的巨型公司。根据美国商业部的测算,这两次巨大增长背后,美国企业对于信息技术设备的投资也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在80年代中期,占据企业总投资的4.8%—6.2%,90年代则是6%—8%,进而引发了整个国家产业经济的结构性变化。从PC工业革命到互联网变革,其中的一个重要变化也是信息技术从一个封闭行业逐步走向开放,工业形态从一个垂直工业变成一个横向工业。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这样一个最典型的产业结构变化,引发了整个PC工业、互联网工业和电信工业的深刻转型,以电信工业为例,其底层是光纤网络这样的东西,然后上面有交换层、电路层、电话网和移动网等,再往上就是应用和分销层面,如800电话、骨干网的传输、接入网服务等,通信跟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新的服务业就是互联网爆炸带来的新商业机会。在中国,从1996年到1998年的ISP热到1999年到2000年前后的ICP热,都是一堆最聪明的人在干最不赚钱的生意,网站经济代替了互联经济。

  回归电信业

  到2000年6月,资本市场的变化又引出了IDC、ASP这样的新服务,加上宽带的美好前景,所有的故事的背后全部是因为有VC垫钱,从资本驱动、资源驱动到市场驱动,中国的互联网产业这时其实才刚刚开始,在网民数量不到3000万之前,人们根本无法支持互联网企业在这个行业里形成自身的正态循环,要么靠VC垫钱活着,要么依靠国家的政策资源而活得不错。

  眼下,IDC依旧只能仰仗憧憬美好前景而艰难度日。按照中国电信的五年规划,其用户数量将超过8000万,这还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数字,中国电信一家要做到8000万户,联通、网通还有多大作为,取决于它们的战略、决心和实力。而按照这一保守的算法,到2005年,国内网上服务业将达到一万亿元人民币占到2005年中国GDP的10%左右。互联网产业能占据10%的份额,将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这也正是包括互联通、263、网通、吉通、首创、清华万国、世纪互联甚至今典集团这样的地产商等一批IDC厂商分一杯羹的希冀所在。高红冰认为,IDC称为互联网服务产业可能会更加名符其实,IDC的未来也在于系统集成和未来扩展工业的整合和融合过程浮现的一个重要产业空间,因此,简单拷贝美国模式肯定是与国情不相符,大家都去建大量的机房,去刷浆,因为库存太多而去刹价,产业的竞争就变得非常不理性,就是自刹性的竞争。另一方面,像托管这样的服务是以.com公司为依托的,现在IDC必须回到企业去,重新回到电信业,对于中国来讲,这样的变革才真正意味着互联网的革命影响到主流经济的开始。联和运通投资公司董事长张树新更愿意称IDC是电信业务结构中的一个环节。有关资料显示,未来几年内,全球数据电信业务量将占到整个电信业务的20-30%,不可否认,眼下的IDC纯属资本驱动,但这一新型业务也正成为带动传统电信转型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在数据业务方面,IDC引发的资本重组进一步促进了传统电信的业务重组,并引导这一产业完成从传统电信到新电信的转变。对于中国的IDC厂商来说,它们必须显得很有耐心,在等待中促进电信资源的更加开放,从这一点上来讲,IDC回归电信,也是其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源头和根基。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中国软件业的“阵痛期”(2001/11/05 11:21)
规则内的残酷(2001/11/05 11:20)
软件企业“集体出逃”?(2001/10/25 11:56)
网新的资本之恋(2001/10/25 11:53)
相关专栏:阳光专栏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或 010-82628888-3488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