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科技时代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阳光专栏 > 喧哗与躁动之后




喧哗与躁动之后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3月02日 14:48:37  阳光

  2000年的.com热虽然过了头,但是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至少对于互联网商业这一市场的培育来说,.com短暂的辉煌的确唤醒了许多传统公司对于互联网的意识,这很像任何一种社会革新初期的景象,宁可有过之而惟恐不及,如此方可达到振聋发聩的功效。今天,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互联网对于企业革新的意义,而在这一进程中,资本也正充当着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重要的角色。

  从喧嚣到务实

  2000年1月,互联网最热的时候,为了弄清楚当时的商业形势,李汉生曾专门率领一批方正的骨干去美国考察当时的互联网市场。等回国时,几乎每个人都在谈AOL收购时代华纳的消息,令业内人士震惊最大的就是,在传统商业时代,这样的事情是无法想像的。恰巧当时在香港,李泽楷的盈动数码收购了香港电讯,许多人进而怀疑,互联网的出现,是否也意味着整个传统经济的运作模式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当然,这种变化最初是从股市开始的。李汉生对这一科技股热潮进行反思之后,认为2000年资本市场的变化更应该形容为是科技股热潮,而非单纯的科技热潮,当然,科技股的热潮也从侧面推动了人们对于互联网这一技术的认识,但是更重要的是,科技股之后,人们更应该进行这样的反思,什么样的技术才是真正的Internet技术?它最后会给我们的商业带来什么样的变革?

  回过头来看,李汉生也认为,很多事情不会在朝夕之间就会改变,互联网商业也是如此,互联网技术的诞生称得上是横空出世,一开始也是势如狂飙,但是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改变、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都需要时间,这必然是渐进的过程。但是在这场狂飙突进式的运动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人都认为这一进程是跳跃式的,不跳进这场运动中就意味着没有明天,现在看来这样的追捧显然是有些过头。李汉生觉得,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更多地将互联网技术和传统业务结合起来,看清楚新技术、新人才、新机会带来的新机遇,追求一种自然的高增长,剩下的就是企业必须有一些很务实的做法出来。

  新经济与旧经济的割裂

  另一方面从旧经济到新经济,无论是在概念抑或在经营理念上都会带来某些新的突破。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许多人都只是将新经济概念简单化,认为只是对于旧经济的抛弃,李汉生认为,事实上,新经济所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更多是指引了一大批传统企业重新思考传统的商业运营模式如何来适应新的互联网环境。从1999年加盟方正的第一天起,李汉生也是一直在跟员工在讲技术、市场、与规模化经营等传统的商业做法,到今天,李汉生也认为,这其中还需要加入两块新的内容,一是资本市场的运作;二是人才和知识的运作。

  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公司的价值不能简单地运用传统的眼光来衡量,比如市场容量、经营规模等,而核心技术、特有的知识产权、人才和团队的年轻化都是企业在新经营环境下正在被逐步凸现的新元素。李汉生爱打高尔夫球,他发现,以前人们都认为打高尔夫球是老年人的运动,可现在打高尔夫球的年龄一下子提前到了20多岁,从而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看法,同样,企业里对年龄的界定也正在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以前人们通常认为,一位经理或者总裁的年龄应当在四五十岁,但是伴随互联网的新人辈出,带来了新的理念,他们如何与企业业务运营中的一些重要的传统经验如何结合,对企业传统管理也产生了新的挑战。

  在新经济比速度的商业环境下,资本的力量也同样会被放大。李汉生认为,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使得企业管理者必须重新思考企业的定位,制定新的明确策略,甚至付诸实施,才能使企业能够在适应新情势的前提下的加速发展。

  .com的转型

  李汉生并不看好眼下许多.com公司的转型。某种意义上,过去.com的商业模式更多表现为一种新媒体的特征,虽然其中会涉及到运用一些新技术去支撑这样的新媒体,但一些网站还是更多在强调创意这样的东西。由于许多.com公司都是面向消费者市场,今天它们纷纷都要转变成面向企业服务的技术公司,面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为这两类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服务目标都大相径庭;企业服务类型的公司更多关注自己在顾问咨询、技术开发、项目和绩效管理、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能力。正是这样的顾虑,李汉生一开始也没有考虑去做一家这样的媒体类网站。虽然李汉生并不怀疑媒体类型网站的商业前景,但他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它们更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

  从这样的意义上,李汉生坚持认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传统IT企业如果能成功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业务转型,会比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com公司要现实得多,也相对容易得多。

  圈地与圈钱之间

  2000年初,互联网最火热的时候,看到每家企业都忙着在互联网市场上圈地、圈钱,李汉生也在担心,如果方正不参与,可能意味着只能坐视机会三丧失,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还有没有这样的好机会。市场上有非常充裕的资金,也有非常好的商业机会,方正电子刚从业务恢复中缓过劲来,要进入互联网这样的新兴市场,利用资本市场新的资金来源自然成为首选之举,这样做既不会将新的财务负担转嫁到当时方正这样一个刚刚恢复业务的企业身上,而且可以更快速地进行在某一新兴市场的扩张。如果冷静看待来国内互联网市场的状况,近年来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多企业为了抢占某一市场或者追求快速增长,一开始并不关心公司的盈利,而是片面认为,企业在某一市场的扩张越大,前景就越好,烧钱过度的一些公司很快就走向衰亡;另外一种情形是一些传统企业还是依赖自身的不断盈利实现滚动增长,即所谓的“Pays You Go”,这样的一种竞争方式显然已经落后。今天,随着互联网商业出现的调整,李汉生觉得每个人都不会像过去那样着急了,人们的心态变得平和之后,企业可以按照既定速度去发展。像方正数码的经营观念也在改变,在资本市场圈了很多钱之后,李汉生说方正数码的一个重要发展理念就是,时刻观察旁边上跑得多快,企业并不追求太快、太靠前,在市场环境没有真正成熟之前,那样风险很大,常常是在为培育某一新兴市场作铺路石,在保持与别人同样速度的前提下,方正数码甚至只要比别人稍微快一点,就足够了。

  竞争环境既变,李汉生说现在方正数码可以比较从容地按照企业自身正常的发展速度来扩充市场,该投的项目就投,不该投的项目就压,公司的现金流和盈利状况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另一方面,方正数码也不会走过去的劳路,企业在实现一定的增长之后,再去寻找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依赖新的投入去发展。

  锁定香港资本市场

  企业要面临随时变化的竞争环境,李汉生说,你必须随时理智地对待企业的定位。方正数码在选择资本路线时,也经历了这样一种慎重的考虑。首先是明确公司在商业上的模式和定位,然后再去物色最合适的资本市场。在这一过程中,方正数码也认真地比较了美国、香港和国内的资本市场。从2000年2月到2000年9月,用了将近7个月的时间,方正数码成功实现上市,李汉生说其中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对于这一市场的熟悉程度,否则,现在很难设想,如果非要坚持在美国上市,方正数码只会坐失最好的上市机会。

  另一方面,李汉生也坚持这样的信条:如果一家中国企业与美国投资者不相关的话,只能意味着更大的经营风险。Nasdaq上集中了5000多家上市公司,每年也会增长许多新的上市公司,如果投资者只是在一家中国公司上市的第一天听说过这家公司的名字,以后可能在美国再也听不到这家公司的名字,很难设想他为什么一定会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另一方面,美国科技股之间的竞争过于残酷,股票投资的选择性也太多,而且企业的品牌对投资者产生的影响力较小,但是对于香港这样的区域性较强的资本市场,如果一家公司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对于其保持股价和稳定甚至是将来的二次融资,优势显而易见。

  经过这样的仔细分析,方正数码之后将自己的目标资本市场锁定在香港主板。

  说服Yahoo!投资

  2000年2月中旬,李汉生在香港召集方正电子的几位同事,在研讨新年的计划的同时,一致认同利用资本市场扩充方正新的互联网业务。虽然方正数码当时有香港主板、香港二板和Nasdaq几种选择,但在时间和速度第一的考虑下,加上当时整个外部环境已经处在沸点,李汉生说不知道“这种沸腾之后什么时候会冷下来或者哪天会停下来”,但方正不想错过这样最好的上市机会,在与公司的财务顾问沟通完之后,李汉生和他的同僚们一致认为,在可控制时间的前提下,方正在香港主板买壳上市的进程必须加速。

  当时,李汉生也认为方正的步伐已经在业界显得有些缓慢,错过这样的机会,对于决策者来说,无疑会是一个重大的失误。从2月中旬与财务顾问沟通,撮合合作股东,安排上市时间……在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计划中,方正数码也为自己寻找最理想的合作伙伴。李汉生认为,这样的合作伙伴只有两种,一是有国际化的运作经验,二是有区域性的影响力,这张网撒下去,雅虎和SuneVision自然被捞了上来,作为两个大股东,李汉生认为,它们都会从不同方面对方正数码的发展提供帮助。

  与Yahoo!的谈判经历了非常戏剧化的过程。李汉生非常清楚雅虎作为方正数码大股东这一筹码的份量,而且这也将是雅虎在香港资本市场上第一次投资一家上市公司。与其他的投资者不同的是,雅虎最关心的不是方正数码的上市问题,而是这一公司的商业前景,进而能否帮助和促进雅虎将来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等。为此,2000年4月份,李汉生又一次率队飞往美国,这一次是向雅虎展示自己的业务计划,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于雅虎这样的潜在投资者的一场Road Show(路演)。

  在向雅虎的推介过程中,李汉生的说服能力得以充分显现。在他看来,Yahoo.com.cn是面向中国消费市场的一个重要平台,但是在面向企业服务上,方正数码也可以带给雅虎进入国内这一市场的机会,而且在这一领域方正数码有着别人不可替代的价值。事实上,在此之前,雅虎已经是方正在开展Internet业务中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双方早在1999年就已经组成了一个合资公司。最后,雅虎以占有11.4%的股份投资方正数码,其中很大一部分以技术投资方式注入。

  门当户对的“婚姻”

  接下来方正数码急需完成的是要寻找一个最合适的“壳”。“壳”的背景如何?资产状况如何?业务运营是否健康?管理层的思路怎样?这些都是李汉生们最关心的内容。在这些方面,李汉生更是认为,方正最后圈定的荣文科技无疑是最佳之选,荣文不仅有着显赫的荣氏家族背景,而且也面临迫切的科技转型,在与方正合作之前,也是一家拥有优质资产、而且盈利的半导体企业。更令李汉生激赏的是,荣文更不是像一家香港的急不可待要转向高科技的地产或者面包制造商,荣文的董事局主席荣智鑫也是50年代MIT的高才生,对于高科技和年轻的新技术都有非常积极的看法。荣文的“红色资本”背景,加上方正(香港)背后的北大和香港红筹股身份,使得双方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能走到一起来,并且一拍即合,完全称得上是一桩非常门当户对的“婚姻”。

  从2000年3月份开始着手制定和细化重组计划、5月份获得香港联交所批准,完成相关的财务和法律规定的手续,到2000年6月向外发布这一消息,前后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9月5日在国内发布方正数码成立,11月20日,荣文科技更名方正数码。有趣的是,这已经是方正第二次在资本市场上利用买壳手段成功上市,但是相比于1998年方正科技在国内主板同样也是借壳(“延中实业”)上市的一幕来说,方正数码几乎没有花一分现金去购买股票,采用纯粹的业务注入的模式,并且充分利用对新业务的有利估值,使得方正数码的价值得以体现,在这基础上再顺利发行新股,方正数码在香港资本市场借壳上市这一战役打得相当漂亮。

  两天决定投资

  雅虎作为策略伙伴既定,最好的“壳”资源也已经找到,方正数码下一步还需要找到一家重要的区域合作伙伴。像许多准备上市的公司一样,方正数码在上市过程中各路人员也一直手忙脚乱,这一过程中也充满了变数。在与荣文谈完重组合同和引进策略投资的基本条件之后,李汉生发现,按照上市时间表,方正数码只剩下两天的时间来选定策略投资者。在这之前,方正数码一开始圈定的是包括SuniVision在内的两家公司。

  2000年4月底的一天,方正数码开始与这两家公司接洽,其中一家立刻飞赴总部进行相关投资的决策。与此同时,李汉生也找到新意网的总裁郭炳联洽谈投资事宜,新意网的答复是,郭总当天刚美国飞抵香港,只能在第二天一起安排吃早餐。李汉生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星期六,再过两天,就是确定投资者的最后期限。

  星期天,李汉生与张旋龙和公司财务顾问一起赶赴海悦饭店,用完早餐,新意网的郭总也率投资经理赶到。在一间会议室里,李汉生开始将方正数码的业务计划,讲了一个多小时,郭炳联问了几个问题,包括这一公司的CEO是谁等等,新意网投资1000万美元的事就定了下来。等到星期一时,另外那家投资家也决定投资,但是新意网太爽快了,李汉生最后只能婉拒,“时间如此紧迫,当时我们只能用一个周末敲定投资者,而且也有不成功的可能,所幸方正数码全新的业务方向还是吸引了他们。”

  “企业应用门户”的前景

  在进行资本运作的同时,李汉生也一直在强调,方正数码实实在在的业务发展所提供的技术支撑,这样一种并行状态非常重要,因为业界发生的更多一种情形就是,一些互联网公司圈完钱之后,也不知道该干什么,一段时间下来,公司的市值会甚至比公司的资产值还要低。李汉生认为,国内许多企业在认识互联网时间也存在这样的误区,把做一个所谓的Bto B或者Bto C之类的网站看成是电子商务的方向,方正数码在对广东中山的107家企业电子商务进行逐一的认真调研后发现,Internet应该进入企业的核心管理业务,换言之,传统企业的核心业务管理的Internet化已经是势在必行,除了渠道信息的资源整合之外,许多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需求就是应用的整合,但是由于国内这方面缺乏适合本土企业的应用软件产品和方案,所以很多企业在选择应用ERP这样的管理软件时间,发现耗费巨大,但收效甚微,最根本的一点是这样的一些洋软件带来的问题是令国内企业感到“水土不服”,许多模块一下子上,企业整个业务模式也要放进去,但是国内许多企业往往缺乏这样一种稳定的业务模式,最后对企业来说,像ERP这样的软件只能硬着头皮也得上。

  方正数码正在力推一种“无阶段式”的电子商务应用方案,一种所谓的企业应用门户(EAP,Enterprise Application Portal),方正数码在其中充分扮演一个“赋能者”(Enabler)的角色,根据客户需求和国内企业的实情来集成应用方案,将企业从单纯对网站的注意中解脱出来,使它们重新认识互联网对于企业业务和管理的价值。究其实质,互联网不仅提供了一种规模成本更低的、相对稳定网络平台,其次,互联网的整合能力不仅停留在信息层面,利用企业门户这样的模式还可以达到新的资源整合和应用整合。当然,李汉生很清楚,从EIP、EP、ERP到EAP,方正数码提出的“企业应用门户”虽然颇有新意,但这意味这其竞争对手既包括利用互联网进入电子商务的传统公司,也会遭遇到一些正在转型中的.com公司,甚至包括Ariba、Commerce One这样的国外企业,因此,发展机遇巨大,挑战也巨大。本报记者 阳光



 相关链接
电信业:资本的盛宴(2001/03/02 14:46)
奔向“新大陆”(2001/03/02 14:43)
“化蝶”之旅--金蝶上市的心路历程(2001/03/02 14:40)
.com的四季(2001/02/06 11:44)
相关专栏:阳光专栏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