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科技时代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阳光专栏 > 电信业:资本的盛宴




电信业:资本的盛宴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3月02日 14:46:05  阳光

  2000年的.com已成昨日黄花,在经历了资本市场的炎凉之后,人们再一次将目光聚焦到电信、宽带等这样的电信基础设施和服务提供者身上。而对于国内电信业来说,刚刚告别的2000年也意味着一个垄断时代的终结。《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出台、“第六个半电信运营商”诞生、引进外国策略投资者、合资公司相继成立……虽然发生在国内电信行业的拆分和重组也有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争论,但这毕竟是传统格局下迈出的艰难的第一步,随着WTO的逼近和国内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2001年的国内电信业市场面对的将是一场资本的盛宴。

  资本市场促动电信业转型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电信业的改革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民间的呼声尤为强烈,官方也作出了相当的反应。从1993年国内电信业开放部分电信增值业务、1994年国家组建中国联通、1997年中国电信(香港)在境外上市、1998年国内电信全行业政企分离、1999年到2000年长达两年的分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成立和中国移动(香港)在境外上市、中国联通的重组和境外上市到最后中国网通的成立,虽然这一系列重组和拆分有专家只是称之为在已有体系内的“有限和不平衡的竞争”,但中国电信业毕竟走出了第一步,国内电信行业开始形成市场竞争的体制,而且这一步的迈出,意味着只能往前,垄断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按照国内电信业的市场设计,在固网电信市场上,集中了中国电信集团和中国联通两家公司和新近获得资格的中国铁通三家公司;在移动通信市场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和中国联通两家将开展正面竞争;在卫星通信市场上,中国卫星、中国东方通信、鑫诺卫星通信三家公司将进行竞争性经营;在数据通信和互联网传输市场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联通、网通、吉通和铁通六家公司都可以依托自己已有的基础网络资源进行竞争,外加国内经营无线寻呼的20多家公司,中国电信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元竞争的格局。

  虽然这几年来国内电信业改革也被人诟病为“在电信这张原有大饼上的利益重新分割”,但业界也有人指出,国内电信业的改革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毕其功于一役,国家主管部门在这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况且10年的改革时间可能远远不够。不管怎样,现有的电信格局已经超出了政府主管部门当初“基础电信网络由政府或国家主体电信企业独家垄断,开放电信服务市场竞争”的预先构想,如此看来,国内电信业一旦踏上重组变革的战车,恐怕想停也停不下来,虽然期待电信业改革的人们耐心有限,但可以看出,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决心已定,剩下的就是如何进行这样一种耐心与决心之间的平衡了。

  伴随着国内电信企的改革,国内一些电信巨头在资本市场也是收益颇丰。根据信息产业部最新公布的数字,从1998年以来,国内电信企业融资高达158亿美元,占同期国有企业境外上市筹资的近六成。2000年6月,中国联通公司在纽约、香港整体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56.5亿美元;11月,中国移动(香港)公司在香港、纽约发行新股和可转换债券,筹集资金75.6亿美元,连同1997、1999年两次融资,国内电信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总额已累计达到200亿美元。国内电信企业经过多次在海外上市融资,不仅使得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以资本市场促进国内传统电信企业转型的基本思路得以实现,从而从整体上优助于提升国内电信业的国际竞争力。像目前中国移动(香港)公司市值已经达到1000亿美元左右,成为亚洲除日本以外最大市值的上市公司之一,再加上2001年中国电信、吉通等电信企业的即将上市,可以预见,2001年的资本市场上,国内电信业面对的绝对是一场资本的盛宴。

  资本的渗透

  国内电信业卓有成效的改革也引起了国外投资者的积极关注,在国内电信业已有的竞争格局下,虽然眼下直接投资尚有困难,但是国外一些战略投资者都已经是纷纷摩拳擦掌,伺机进入这一热门市场。虽然去年底颁布的《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于外资准入并没有作出任何实质性的规定,但许多国外投资者都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随着中国加入WTO进程的逼近和国内电信业的逐步开放,无论是在固话、移动通信还是增值电信、寻呼领域,外商的股权在未来几年内都将可以占到49%,甚至是50%。

  对于国外战略投资者来说,要进入中国电信市场,寻求战略投资地位,以资本形式渗透,已经成为它们进入这一市场第一步的重要步骤。在2000年中国移动(香港)为向母公司收购7省市的移动资产进行的融资过程中,就曾吸引了AT&T、日本NTT Docomo、德国电信和沃达丰等一批国际电信巨头的投资,最后这一激烈竞争以沃达丰的胜出而告终,按照其与中国移动达成的协议,沃达丰将以25亿美元获得中国移动2%的股权。作为垂涎中国市场已久的战略投资者,沃达丰此举当然是沛公之意不在酒,它更希望将来不久能与中国移动这样的本土公司结成合作伙伴,共同开拓中国电信市场。

  另一方面,国内电信业投资政策的逐步松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战略投资者角逐其中。2000年底,由AT&T和上海电信等三家公司共同投资的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电信运营公司宣告成立,按照投资协议,AT&T将拥有这一合资公司25%的股份,新公司将提供IP宽带服务和增值服务。虽然AT&T历经10年的艰苦谈判才获得这一结果,而且业内人士对这一合资公司的实质意义存在疑问,但国内电信业这一破天荒的举动其形式意义可能将远远大于其实质性内容,至少它表明,以前铁板一块的电信业投资政策现在已经被撩开了一扇天窗。

  从边缘到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电信业的资本渗透必将经历一场从边缘到中心的渐进过程。按照中国和美国及欧洲达成的协议,国际电信商进入中国电信市场将先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中心城市进行,然后在未来几年内再逐步扩散至国内的14个开放城市乃至全国,其中移动通信在2205年前,固线服务在2006年前,外国投资均不能进入北京上海广州和其他14个大都市以外的中国市场。业内也有专家指出,由于地方电信部门产权处置上的相对宽松,它们在引进外资和私营资本时会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另外一个更明显的例子就是,像围绕中国电信政企分开而进行的高达几十万人的大裁员,使得大量人员流向电信行业周边服务的“三产”部门,由此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而围绕在电信运营商周边的一些提供增电信值服务的企业,将有机会利用与当地电信部门的密切的关系,从而可能获得新的政策和资源的寻租机会,通过合资和引进战略投资者来扩大企业规模,从侧面也会促动电信业更加深入的变革。

  除此之外,新的《电信条例》并没有排斥国内民间资本投资电信业务,按照这一规定,民营经济在其中的股份最高可达到49%,相信这一行业也会吸引越来越多民间资本加入。

  网通:旧格局的引爆点?

  对于相对沉闷的中国电信业来说,1999年中国网通公司的出现曾经为业界挂起了一股清新之风,除了网通作为一家新公司拥有最先进的技术、最市场化的管理团队之外,最重要的是,作为一家最年轻的国有电信公司,网通身上被寄予了太多的期望,许多人甚至将网通的成立视为国内电信业改革深层变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虽然网通成立之初的股权结构完全是由几家国有单位组成:中科院、上海市政府、国家广电总局、铁道部和国家计委,但在2000年网通进行的一次高达3亿多美元的私募中,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高盛集团、香港新鸿基集团、恒基集团和Dell公司等都成为其新的股东,据估计,这部分私人配售所占的股份在15%左右。虽然网通CEO田溯宁对于网通的此次融资和今后的上市时间表三缄其口,但业内人士估计,网通可能很快就会在海外上市,这样的私人配售,只是上市的前奏而已。至此,网通在股权结构上的设计堪称得上是开风气之先,因为像原先在海外上市的中国联通等公司,为了符合国家的电信企业的相关法规,在上市之前的“中中外”问题上一折腾就是1年,在当时,40多家外资股份的回购绝非是一件轻易完成的事情。

  按照网通的市场设计,其未来主营业务将是面向ISP或者运营商提供带宽的批发业务,并为大型企业提供IDC和IP语音服务。由于网通现在还没有自己的接入网,它目前还不大可能直接做电信运营商,而只能是做以批发带宽为主的“运营商的运营商”。国内原有的基础网络提供商之间由于缺少竞争,造成租金居高不下,服务却难尽如人意,现在网通希望以基于宽带上的基础电信设施提供商出现,面临的难度可想而知,难怪国内有专家指出,按照网通目前的运营现状,业务不可能面对直接用户,又缺乏自己的现成的网络资源,网通要从眼下的既定的电信格局中杀出一条血路出来,依旧风险巨大,作为新兴电信运营商,网通要真正成为旧格局的引爆点,依然面临许许多多的挑战。

  无庸置疑,网通作为国内最年轻的电信公司,在股东多元化、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市场招聘公司管理层等方面均有创新,这是它在体制创新方面的优势,但是另一方面,现在的网通与中国电信这样的巨头相比,还显得过于弱小。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周其仁举了这样一个例子,1994年联通成立时就获得了国内经营固线通信网和移动通信网的第二块宝贵牌照,可是四年过去后,到1998年底,中国联通虽然已经成为国内移动通信市场上成为现实的竞争力量,但也只占有全国移动通信市场份额的5%。可以想见,网通要实现突破,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是,目前国内的政策环境也只是为电信业提供了走向全面市场竞争体制的可能性。

  投资银行的机会

  曾经参与中国联通海外上市全过程的亚信CTO包凡认为,在国内电信也全面走向市场竞争的进程中,像摩根士坦利添惠、高盛、中金公司、美林等一批国内外的投资银行公司也将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相对于其他行业,由于电信行业有其非常特殊的一面,其发展速度相当之快,规模也相当大,投、融资和企业买卖、兼并等涉及的项目都是数额庞大,像中国联通在海外上市筹措的资金达到50多亿美元,算得上是在海外上市盘子最大的中国企业之一,而且它的首次公开发行也是摩根士坦利有史以来最大的项目之一,因此,电信的行业性当然非常强,对于技术方面的要求很高。一般来说,由于电信行业的特殊性,电信行业间的重组和兼并着眼于合并后如何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或者把盘子做得更大,因此,电信企业往往不会太在乎交易费用的高低,而是跟关注交易行为产生的后续效果,整个交易过程也相对较快,在估值中像投资者讨价还价的过程也会相对简单一些。对于一家电信企业来说,一个优秀的投资银行也会是它真正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推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原先都是国有成份占据绝对优势的亚洲电信业也慢慢开始私有化的进程,对于投资银行来说,电信的私有化为它们提供一个具有相当诱惑力的机会。虽然国内电信业目前还有许许多多的政策性限制,但国内电信业的开放还是为一批活跃的投资银行提供了相当大的商业机会,像中国电信海外上市招募承销商,堪称得上是境内外投资银行间的一场资本盛宴的争夺。以近年来在国内电信行业颇为活的中金公司为例,1997年10月帮助中国移动(香港)在香港和纽约成功上市,融资42.2亿美元;1999年11月又帮助其增发新股,融资20亿美元。2000年,中国联通在香港、纽约成功上市,融资56.5亿美元,创下了除日本之外的亚洲之最,在国内电信业的开放进程,一批投资银行也活跃在其中,这样的共生和互动现象已经构成了国内电信改革过程中一个非常奇特的景观。

  从旧电信到新电信

  应该看到,IT新技术在电信行业应用的进一步深入,也直接刺激了国内电信业的逐步走向开放,随着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吉通相继在海外的上市,国内电信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这是时势的需要,也是电信业正面引入市场竞争的直接成果。按照新的《电信条例》的指引,外资将被允许进入增值性电信服务企业,而业内人士也预测,基础电信业在未来几年内外资也可达到49%的比例,因此,可以预见的一个事实是,国内在今后2、3年之后将会出现新型的电信运营商,对于一些旧的电信运营商来说,转型的压力不会太轻松:要么现在就开始把自己重塑成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要么就只能“等着别人进来打你”。这一激烈竞争局面的出现,对于整个电信业都会是一件好事,资费会进一步降低,整个服务质量和网络运营效率都会得到提高,对于提供电信增值服务的公司来说,更是意味着莫大的发展机遇。

  事实上,不管外资迟早会不会进入,随着新型电信运营商的出现,这一行业都会面临新的激烈竞争,国内一些大的电信运营商也会在市场定位上进行更加明确的细分。对于早期中国电信的拆分,有人曾经形象形容为是“一个父亲(中国电信)与四个半儿子(中国移动、联通、网通和吉通,铁通只能算半个)之间的争夺”,即使有主管部门叫停,这些“父子之间”也会打得不可开交。事实上,在移动通信方面,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在宽带领域,中国电信和网通已经开始了私下的“较量”,对于国内的一批增值服务商来说,这样的竞争局面也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有人将这类公司比如成是“卖弹药的”,电信基础服务提供商打得越激烈,弹药自然也会卖得越火。

  另外一个可以预见到的重要变化就是,随着国内电信业“三网(语音、图象和数据)聚合”合一技术趋势的发展,在数据传输和互联网业务方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联通、网通、吉通、铁通等都会站在全新的起跑线上,这样一种新的商业机会并没有为独家垄断电信基础网络市场的模式选择提供先天优势。因此在新的体制框架下,国内几大电信公司必将在基础网络层次上引发数家正面激烈竞争的格局。

  “航母”下海

  根据最新消息,中国电信今年将在海外上市,有人估计,这艘巨大无比的中国电信“航母”下水,募集的资金将会高达100亿美元左右,这将创下除日本以外的亚洲之最(日本NTTDocomo1998年在日本上市时募集资金高达180亿美元。)2000年5月,中国电信与中国移动分家之后,已经成为国内经营固定电信网络覆盖面最广的国家主体电信企业,注册资本达到2220亿元人民币,拥有31个全资省级企业、6个控股和参股企业和5个直属单位。当然,中国电信海外上市更重要的意义或许不止在此,张树新认为,中国电信的海外上市不会停留在简单的“圈钱”层面,按照中国电信的融资规划,今后它将大举进入IDC、宽频领域,从而重塑自身“新电信”的形象,因此,上市对于它来说更是进行机制变革和业务重组的最佳机会。事实上,目前国内相当一批电信企业的市场开放程度、公司化重组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实力和能力、人力资本结构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等与国外的差距都非常大。许多在境外上市的中国电信公司往往都是采用所谓“剥离优质资产上市”的“红筹模式”,可以“展示”给投资人看的“上市公司”与真正拥有控制权的母公司之间依旧存在相当大的体制差别。中国电信2001年在境外上市,能不能因此完成整体性的公司化重组,对于中国电信业的发展来说,可能将会施加更加深刻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球网络投资热点的转移,国内以提供宽带服务和网络基础企业将会迎来新一轮投、融资的高峰时期,这其中,国内电信行业中提供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的企业无疑将是最大的受惠者。而国内电信业要形成新的突破,资本也将是一股不容忽视的重要推动力量。过去的经验告诉人们,国内电信行业未来几年内的格局变化可能还不仅仅只是局限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联通、吉通和铁通这样一些电信巨头之间的利益争夺,事实上,人们将会看到,未来过程国内基础电信设施业的这些主体会越来越集中于提供类似宽频批发、IDC企业服务和高速数据传输服务等等这样的一些核心业务方面,将大量的电信增值业务外包给一些新兴的电信服务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外来和民间资本的进入,在电信业会形成新的合力,就像现在人们已经看到的那样,伴随着电信周边一大批提供增值服务企业的出现(如亚信、UT斯达康等,甚至于网通也当算一个),再加上省市一级经营数据、有线的地方网络,这一群体将形成未来几年中国内电信领域最活跃的亮点,进而也必将成为推动国内电信业进一步变革的一股新生力量。本报记者 阳光



 相关链接
奔向“新大陆”(2001/03/02 14:43)
“化蝶”之旅--金蝶上市的心路历程(2001/03/02 14:40)
.com的四季(2001/02/06 11:44)
期待成熟的资本市场(2001/02/06 11:41)
相关专栏:阳光专栏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