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科技时代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阳光专栏 > .com的四季




.com的四季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2月06日 11:44:40  阳光

  整个2000年,伴随着众多.com公司的诞生,国内IT业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造梦”运动。在跃进思想的指引下,许多人恨不能一脚跨进财富之门,.com俨然就是这样的一条捷径,最高峰时,国内每天都会冒出三、五家网络公司,触网成金成为了一种风尚,一时间,各路人马纷纷跳进.com公司,网络工程师成为最抢手的人才,而如何抵御互联网公司四处高薪挖人的冲击,也成了每一家传统IT公司都发愁的问题。

  到今天,华尔街风向的改变引发了.com公司的萧条,这样的盛况已经不再,但是回想.com在2000年走过的这一幕幕,真有些让人哭笑不得,但毫无疑问,它们都是曾经确确实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非常戏剧化的一幕幕,剧情中有悲有喜,而且故事还在继续。

  第一幕:“藏龙卧虎”

  国内.com的造梦运动也是一个“西风东渐”的过程。在.com的发源地美国,网络业的勃兴则是得益于风险资本的推动。近10年来,在美国高科技产业的持续高速成长中,尤其是在Nasdaq市场上,人们看到了风险资本对于高科技经济的催化力量,创业者、投资人、产权制度、金融工具和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创造了像当年的网景、今天的雅虎、Amazon等一大批网络明星公司。互联网业的繁荣给社会带来的不仅仅只是技术的进步,人才、高科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市场、更先进的企业机制和产权制度都是它给社会带来的新财富,一名优秀的CEO年收入可以达到几亿美元,一项优秀技术的发明者可以一夜暴富,甚至是一个好的商业创意,只要有能力实施,也能成为Bezos这样新的财富英雄。新经济的神话造就了新的美国梦,在移民时代,人们到美国淘金时的信条是,一个哪怕再穷的年轻人,只要努力工作,创造成就,就会得到社会的丰厚回报;今天,这样的信条变成了只要你有一个好的技术或者创意,去做一家网络公司,就能从资本市场上获得巨大的收益。

  互联网的迅速走热,在国内触发了一场新的“圈地运动”。尽管国内早期的一些互联网公司在1997年就开始创立,但是互联网成为一个大众话语还是1998年的事情,到了1999年底2000年初时,.com公司的创办热潮已经是如火如荼,大批传统行业也开始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在当时的中关村,有人曾用这样一个比喻形容当时的场景,走在中关村大街上,树上哪怕掉下一片叶子,落在一个人头上,这个人手里就拿着一份商业计划书,正在四处寻找风险投资。另外一个硅谷的经典故事也开始在中关村流传:怎样在硅谷创业

  第一步:前往门洛帕克,找到一棵树。

  第二步:晃动这棵树,会有一位风险投资家掉下来。

  第三步:在风险投资家恢复理智之前,念诵下面的咒语:“Portal!B To B,B To C!分布式企业应用!Java语言!”

  第四步:风险投资家会给你400万美元。

  第五步:18个月内让公司上市。

  第六步:收到你从股市换来的现金支票后,返回门洛帕克,爬上一棵树。创办一家.com公司、融资、上市,成了这一行业创业者的经典三部曲。对风险资本和上市寄予了太多的期待,使得许多.com公司从一开始就将注意力放在了资本市场,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的经营,注意力、眼球经济、Pageview、注册用户数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主导话语。1999年7月,中华网等在海外上市的利好消息更是火上浇油,到Nasdaq上市几乎成为每一个.com公司创业者的梦想。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前后,一批游学归来的留学生受这一潮流的吸引,纷纷选择回国创办.com公司,一批带“e”字头的互联网公司相继宣告成立,客观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创业者后来被称为“海归派”,他们大都怀揣国外著名高等学府的MBA文凭,或者在华尔街操练过,能够熟练地跟国外风险投资商进行沟通;他们喜好明黄的色调,倡导的是嬉皮还是雅皮之类的生活时尚,奔走在投资者、演歌台和酒吧之间,兜售的是白领中产阶级的享受哲学,至于网站页面,似乎很少留意。更糟糕的是,他们自以为了解国情其实并不了解,他们不关心现在,只关心将来。这一时期的网站大都集中了新闻、社区、搜索等方面的内容,一些网站也开始进行网上购物和电子商务的尝试,但网站的CEO们更多关心的是公司的形象、公开的财务数据、满大街的灯箱广告和下一笔融资何时到位。总而言之,这一阶段市场上非常热闹,每天都有新的网站面世和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各家的市场推广活动连续不断,你方唱罢我登场,个个摩拳擦掌、意欲大干一场,整个市场龙腾虎跃,一片繁荣景象。

  第二幕:“.com们的幸福生活”

  经历了疲惫劳顿的创业之后,.com们终于可以过上向往已久的幸福生活。在许多局外人看来,.com公司光是凭借一纸创意、几台服务器,就可以拿着别人给的钱,赤手空拳地实现创业梦想,实在是让人羡慕,但事实上,网站的CEO们的烦恼也非局外人所能体会,在公司上市之前,他们很少能睡得踏实。

  要使公司实现上市,.com们也是无所不用其极。CEO禅让、引进职业经理人、编制各种报表、平衡新的利益冲突、游说各种各样的投资者,如此折腾得公司上下快掉一层皮之后,方能做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候上市时机的到来。好在经过各方面的宣传辅导和市场教育,大家都开始认同网络就意味着明天的“美丽新世界”,网络股当然是前景诱人,自然会受到证券市场的追捧。继中华网在NASDAQ上市后,2000年3月,未上市即被普遍看好的雅信在NASDAQ上市的当天,每股就冲破了100美元,令先入市者也感到瞠目结舌;这一幕在前不久香港经营门户网站的公司tom.com在香港创业板招股上市时更发挥到了极致,透过五十万人排起的逶迤达11公里的长队,媒体禁不住感慨:怎一个狂字了得!

  然而,就在这些幸运儿大口咀嚼着胜利果实的同时,国内几家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却在品尝着难以言说的苦涩。1999年,国内网络热潮刚刚开始涌动的一年,先有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发表“电信及其增值业务不得有外资进入”的讲话后,志在必得的新浪网上市率先受挫,后有1999年7月1日生效的《证券法》对于具有外资背景的互联网公司必须事先审批的规定,把年底刚刚“潜逃出去”的搜狐和网易逮个正着。国内最著名的三家互联网公司不得不一边忙着做“资产剥离”,一边重新修订新的上市时间表,因此也失去了最佳的上市时机。

  等到进入2000年4月,NASDAQ股市已经是风云突变,网络股开始了大幅下挫。尽管如此,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拿到了“通行证”的新浪网也只好硬着头皮上市,当然它也不可能再现中华网当年上市时的辉煌,每股发行价为20美元,当天以小幅上涨而收盘。两个月后,等到网易再赴NASDAQ上市时,已经有了一点“偏向虎山行”的悲壮行色,尽管每股定价只是15.5美元,但是网易上市当天还是跌破了发行价,消息传到国内,许多媒体都以“网易流血上市”这样的标题表示惋惜,上市当天跌破发行价,在许多人看来,更是成了关于中国网络概念股的不祥之兆。半个月后的7月12日,在千呼万唤之后,搜狐终于在NASDAQ挂牌,这一次搜狐更是有着“不成功、即成仁”的决心,一边在总结了网易上市的教训之后,几经斟酌之后,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发行价格定为每股13美元,所幸搜狐在海外的知名度还比较高,当天总算还是保住了发行价。

  至此,国内上市呼声最高的三大门户网站终于能齐刷刷地站在了“风雨飘摇”一般的NASDAQ舞台上,国内互联网公司的IPO热也不得不由此暂且告一段落,剩下来的只能是国内所有的.com公司和华尔街的分析师们一起来开始深刻检讨自己的商业模式。为了替自己的失察开脱责任,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开始和风险投资家们合谋,匆忙抛出他们炮制的的一连串江湖药方,但结果似乎是没有一种模式能救.com们脱离困境:B to C过时,B to B失效,ASP成了不济用的救命稻草,P to P更是废话,最后情急之下,VC们索性玩起了金蝉脱壳,干脆抽身引退,许多.com公司成了被提前断乳没人管要的孩子。

  经过这样的打击,.com的幸福生活很快就宣告结束,短暂得恍如一梦。对于更多不知名的互联网公司来说,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只能随着NASDAQ股市的风云变幻而灰飞烟灭,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没有了资本市场提供给养,这个冬天怎么才能挨过去?

  第三幕:生死抉择

  早在今年4月份美国Nasdaq股市开始连续下跌时,许多人把希望寄予在今年夏天的市场复苏,热情的预言家们说,新的高潮很快就会出现。但是NASDAQ不但没有放晴,反而一路阴跌,甚至引发了新的“因特网恐慌症”。有人进而掉转头将网络股泡沫的破灭归咎于华尔街那些信口开河的股票分析师,当然,在一旁煽风点火的媒体和盲目跟进的投资人也脱不了干系。预言家们的乐观劲儿似乎有些过了头,以致于有人怀疑风险资本投资的萎缩会不会演变成一场“因特网萧条”,Nasdaq股市提前到来的大幅调整,使得在支撑这一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上,寒冬似乎提前降临。风险投资商一捂紧口袋,许多.com公司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何去何从。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上市这张大饼,一些互联网公司的团队也作鸟兽状散,以致于一时间网上流言充斥,说的都是某一网站又是如何到了生死存亡之秋。这时,除了一大批小公司自生自灭之外,许多.com公司开始正视自身的未来发展,选择只有两种,要么自己做大,要么将自己卖掉,对于那些提前上市或者是资本充足的公司来说,国内互联网商业的低潮也恰好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并购机会。

  一大批.com公司的失败,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资本在这一产业经济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如果说新技术是互联网产业的引擎,那么资本市场提供的无疑就是燃料,然而这一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是:一个产业在其现金流量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短时期内只能依靠资本补充现金流量,但市场是无情的,资本不能永远贴现金流量,如何善于理财,真正赢得足够的时间,并赢得市场的机会直至最后的成功,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现阶段这一点变得如此重要,以致于没有一家公司能回避这样的一个现实问题。

  到今年第三季度,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修正了自己的烧钱计划,为了使公司的财务报表变得好看一些,各家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最大幅度削减广告费用、裁员、关闭分公司、主动降薪等。对于一些有实力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如果说一边降低运营成本、一边又进行大规模的选择并购是为了开源节流,那么对于ChinaRen这样的公司来说,选择被收购则是显得有些许无奈,以致于ChinaRen的原CEO陈一舟抱怨说:“美国的互联网热了五六年,中国只赶上半年,太不公平。”随着Nasdaq市场的持续低迷,国内一大批互联网公司的上市计划变得遥遥无期,想沿用“资本市场补贴现金流”的做法已经成为了“不可能”,加上华尔街资本对互联网公司盈利的时间缩短,间接也逼迫了国内相当多的公司提前“改变线路”,进行一些重组和整合。陈一舟说:“本来我们也是想做第一,但是现在看来已经没有机会,所以还不如加入第一,与人一起建设第一。”

  与ChinaRen一样,163电子邮局、赢时通等选择被收购都是在资本市场遭遇重创后不得已的“变线”产物。并购甚至也使许多收购方修改了自己的盈利时间表,但在市场成熟之前,单凭对一两个公司的收购可能会使一家企业的帐薄“好看一些”,能否真正带来上规模的盈利,尚需要等待时间的验证。

  ChinaRen被收购,在业内也掀起了了轩然大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同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这一并购背后的寓意。ChinaRen在互联网投资最活跃的时候由几名归国留学生创办的网站,实现的是“归国留学生+商业计划+风险投资=一家致力改变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公司”的宏大梦想,但是发展一年下来,到今天时,时势已经变了。某种程度上,ChinaRen的结局,宣告了一个网上自由淘金时代的结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逐利润的本性被描述为杜绝社会资源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的标志性特征。这种条件下,企业的设立必须以尽快盈利、从而以盈利抵补流动资金为前提。然而,在网络经济时代,经过了市场经济的多年积累,资本不再是制约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最小瓶颈时,一时间网络圈内,以谈盈利为可笑,代之以“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等新的名词和运作原则,企业的创立更多地以先考虑圈地创立新概念、再引入风险资金、最后上市为原则。

  但人类旷古不变的经济规律给致力于成为新经济英雄的人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注意力是必要的,但最终还是要回到盈利。相当一部分.com公司的创立者们发现,现金流出的速度远远大于流入的速度,一家50人规模的.com公司每月费用至少在30万以上,以创立一年计算,总投入已经不低于360万!何以获得赖以日常经营所必需的流动资金?传统企业多以自身的利润积累和银行借贷两种途径,.com公司既无赢利的报表,又没有可资抵押的资产,要想避免破产、获得企业继续经营的权利,寻求兼并是目前的最佳选择,结果自然是非利润导向的经营模式导致现金流短缺,成为网络公司寻求兼并的根本原因。

  第四幕:“一声叹息”

  2000年.com们的生死浮沉,从轰轰烈烈到现在逐渐沉潜下来,这一幕幕极富戏剧化的表现,除了使人们为之感慨之外,也留下了许多严肃的思考。曾有人形容这些.COM公司的可贵探索形容是好比在“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的航行”,互联网作为一个快速变化中的新兴产业,的确没有先例可循,没有先知和航标,许多也许会触礁沉没,但至少它们告诉了后来者,哪里是暗礁,哪里是航道,从这样的意义上说,许多.COM公司的浮沉可以视作一种必要的市场成本,这有点像国内早年的ISP们,为了培育市场不惜成本,最后虽然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但为后来的ICP们的繁荣却是提供了宝贵的温床。

  随着资本市场热潮的消退,许多人开始跟着媒体对互联网商业的前景大泼冷水,纷纷开始质疑:因特网繁荣结束了吗?事实上当然并非如此,对于风险投资商来说,他们更容易短视,他们关注的只是短时间内资本会不会增值,而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com退潮之后,我们会发现自己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因特网世界的摇滚里来,无论他是老人还是孩子,他们利用网络做游戏,看信息、社区交流、发电子邮件……越来越多普通家庭的加入开始加速了因特网的发展,并使得网络商业进一步延伸到了电子商务领域。

  .com的匆匆过场,也促使这一行业中人更加深刻反省自身的经验和不足。今天看来,除了.COM头上笼罩着太多的造梦色彩,它们受到普遍诟病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管理上的幼稚可笑。从CEO、CFO、CTO到COO,能够把大家串在一起的打下江山、论功行赏的赏饭哲学,至于管理,他们欣赏的是激情+创意+不守陈规的混乱,管理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他们最关心的如何融到下一笔资或者能够上市,哪怕卖个好价钱也行。他们不关心成本和收入,不用关心现金流、市场容量和成长性,也不用关心盈利和如何盈利——这是最近几个月才刚刚热闹起来的话题。

  当然,这样的倾向也引起了行业中人的关注,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的管理者开始被招募到.COM公司里来,他们的加入,不仅为互联网产业带来了新的血液和规范化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也势必加速了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相互渗透,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例子证明,互联网作为一个产业,它的基础正在被“夯实”,互联网和其他产业的融合不仅是在管理方面,更多表现在业务的嫁接上,掠掉.COM上面太多的泡沫之后,人们发现,互联网并不是传统产业的终结者,恰恰相反,它只不过是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新的舞台。

  除了市场教育并引发更深刻的互联网变革之外,.com的繁荣也直接促进了国内资本市场的发育。眼下,创业板的创立在即,从政府、传媒到大学,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激发了新的创业热潮,当然,在这样的热潮下面也有盲动,著名经济学家温元凯教授认为,“国内一下子冒出来那么多的网站,许多大学生盲目地认为自己就可以创业办公司,加上媒体的大量炒作,使得这期间产生了一些泡沫现象,这种的泡沫现象连政府也未能幸免,到处兴建开发区、软件园和数码港,不考虑是否已经具备相应的人才和氛围,势必造成资源配置上的浪费,也必然导致泡沫的破裂和许多人的失败。”但是,随着国内对于信息技术的重视,高科技产业、园区、孵化器、风险投资、Nasdaq、创业板、海外上市、创业人才等都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有专家进而认为,.com热潮也有力推动了国内这样一种环境的营造,甚至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巨大增长打下了基础。这些也是美国过去10年来经济持续发展给予世界的启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对美国国民经济的战略调整施加非常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以IT和生物科技为核心的技术发展已经成为了高科技产业的两翼。

  如此看来,.com带动的互联网商业变革不仅引发了一场划时代的技术革命,推动着新经济向前发展,而且也正带动着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并引导人们重新理性地认识互联网产业和资本市场。在.com热潮中,许多企业通过网络这一概念,开展许多种商业模式的实践,很快就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获得了大笔大笔的投资,企业触网成金,网络股也是一飞冲天,但是资本市场最后还是要以市盈率为基础,资本会流向有盈利的地方,股价的上涨基于每股盈利率的增值,在这一点上,网络股似乎一开始就偏离了资本市场的基本形态,点击率、Pageview这样的概念取代了盈利这样的传统评价标准,但像点击率这些指标毕竟只是意味着未来的收益可能,一旦过度夸大,必然导向它的反面。

  事实上,自今年年初Nasdaq的指数显然过高,美国一家汽车制造企业的市盈率不超过10,网络股成百上千的市盈率当然不合理,再加上华尔街的投机之风,使得科技股被严重高估,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道琼斯指数就从5000点涨到11000点,Nasdaq指数也从1600多点涨到5000点,道琼斯有200年的历史,Nasdaq也有近30年的历史,这等于它们这一两年中就走完了过去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路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华尔街出现的调整就不是一个小的调整,而是比较大的调整。在此之前,格林斯潘曾经通过6次加息来打压股市,虽然随着每次利率的微调,股市都是应声而跌,但是这样的调整还不够,直到后来引发更大幅度的股市震荡,直到今天,这样的调整是否到位还不好说,但这样的调整非常必要而且及时。

  对于国内IT企业来说,不应该被这样的调整所吓倒。对于那些实力不支的网络公司来说,选择重组可能更加明智,及早调整和改变方向,没有必要硬撑下去。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网络股和资本市场一样,正在迎来第二个春天。但是第二个春天里的赢家不会再是早年的网络公司,而是需要人们去更加仔细地去研究商业模式、管理团队和赢利途径,否则只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对于时下的优秀中国网络公司,应该为它们打气,不必浮躁,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完善经营模式,认真做这样的研究和改进的公司无疑将是又一轮网络业的明日之星。



 相关链接
期待成熟的资本市场(2001/02/06 11:41)
互联网投资结束了吗?(2001/02/06 11:37)
今年VC热什么(2001/01/05 14:44)
创业板:IT企业的“最后一班地铁”(2001/01/05 14:40)
相关专栏:阳光专栏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