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科技时代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阳光专栏 > 期待成熟的资本市场




期待成熟的资本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2月06日 11:41:58  阳光

  经历了2000年IT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人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是风险投资商还是我们的从业者,都可以期待2001年会有一个更加成熟的资本市场出现,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一行业的人们重新认识资本市场时心态上的成熟。 市场回归之后

  2000年前后,就在资本市场上高潮叠出的时候,王志东却感到了很大的压力,许多人开始批评他“过于保守,胆子太小”。王志东认为,这也是他一以前在软件业做事带来的痕迹,新浪网的发展始于一家软件公司,就他个人而言,这种影响甚至可以追溯在北大和新天地的经历,在软件业积累了7、8年的经验,好处不言自明,但有时也会有别人看起来受约束的一面,比如说“过于传统”,因为不管怎样,相对于所谓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来说,软件业都被看成是“传统行业”,基于这样的背景,许多人对他这几年来的看法也很不一样。1995年,王志东开始引入风险投资时,有人评价这样的做法“太洋味”,但王志东认为当时自己在心态上更加趋向务实,不太容易接受一些炒作和投机的方式,现在,批评则变成了“王志东很多做事的方式不太适合新经济的做法”,一些人认为公司的许多产品没有必要自己去开发,而是应该玩点“炒作和资本游戏”承受这样的压力,王志东也在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点过于保守了?或者真应该去外面炒作一把,或者玩点资本游戏之类的东西?现在整个资本市场一变化,大家回过头来才发现,王志东这样的做法可能“更吃香”一些,因为他的做法是比较注重基本面,讲究务实的经营作风和公司的技术门坎。对于新浪网来说,资本市场的调整成了一件好事,因为它的一些做法可能更加适合新的资本市场环境,包括高盛、美林和第一波士顿等在内的几家投资银行都一致肯定了新浪在“服务实用性和产品化”方面的成绩。王志东说这样的一种心态虽然不是幸灾乐祸,但在经历资本市场的回归之后,新浪的一些优势的确得以凸现出来。

  马不停蹄的“收购”

  同样是一家国内互联网公司,eLong在资本运作上的活跃程度是同行中所不多见的,而这一系列运作背后的操盘手就是唐越。1999年5月,唐越和张黎刚透过几位在华尔街工作的朋友,融到了公司的第一笔种子资金100多万美元。当时唐越自己也没有想清楚要做什么,只是想回国做一个类似雅虎的互联网公司,这些朋友都是唐越共事多年的同事,唐越说以前做投资时也为他们赚过几千万乃至上亿的钱,所以也没有费什么口舌。6月23日回到国内,11月23日eLong网站开通,顺利得一塌糊涂。

  2000年1月,eLong收购了南京的一家著名的社区网站西祠胡同;2月份斥资收购Lohoo百德勤旅游服务公司;3月14日eLong作价6800万美元,与Mail.com合并,并分拆出一家Asia.com公司;6月8日,eLong又花2500万美元收购了台湾一家提供无线通讯解决方案的公司慧联资讯;8月份收购了一家从事地图定位系统开发(Location—Based Service)的公司PopM@p;11月,eLong宣布与Mail.com分手,并进行业务重组。在这一系列马不停蹄的收购背后,eLong在资本市场的每一次运作都是基于对时势的判断和公司业务的战略调整。

  回过头来看,唐越认为,虽然不能说eLong过去在资本市场上作出的所有决定都是正确的,但这些决定在当时都是非常适合时宜的。eLong最需要人气、注册用户数和浏览量的时候收购了西祠,收购完成之后很快达到了预定目标;收购Lohoo也是非常好的一个决定,它的旅游服务和eLong的城市生活可以紧密结合,而且大大丰富了eLong的营收模式,收购后业务量就扩大了7、8倍;eLong与Mail.com联姻时正值互联网发展的蜜月期,虽然当时每家公司都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单独上市,成为制造百万富翁的公司,唐越却认为互联网公司要成功,必须尽快实现规模化发展,去联合一些更大的策略伙伴,同时也可以规避风险,这才有了双方的合并;收购慧联资讯和PopM@p则显然是服务于eLong的业务转型,使公司能快速切入无线通讯和提供解决方案的新领域。

  低谷中的资本市场

  唐越坦言自己也没有想到Mail.com的烧钱速度如此惊人,它从股市上融资2亿美元,花费上也是大手大脚,这样一种做法在当时狂热的资本市场上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在一个市场的高峰期,公司的规模往往是越大越好,像Softbank、PCCW、CMGI这样的大公司都在不停地扩充规模,因为这样做可以从股市上更大的回报,可以融到更便宜的资本,用这些资本再去扩大规模,这是一个非常刺激的资本游戏,直到有一天达到某一临界点,成为一种恶性循环,走向另外一个方向。Mail.com当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当时它的主要业务包括向美国企业提供的资讯服务、依赖广收入告的邮件服务和以Asia.com和India.com等为主的国际业务等,在当时的资本市场上,这是非常时髦的做法。但是不幸的是Mail.com碰上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时机,就在2000年3月份eLong出售给Mail.com时,股市还处在顶峰,但随即市场就开始大幅下挫,Mail.com的国际业务扩张变成了不合时宜。

  今天,捂紧口袋的资本市场开始要求每一家公司都必须集中手中的有限资源,做自己最擅长做的业务。Mail.com面临股票市场的巨大压力,不得不守住自己向企业提供综合资讯服务这一块核心业务,关闭或者重组其他业务。这其中包括它面向消费者的邮件服务,虽然它在全球拥有超过2000个电子邮件的帐户,是全球最大的邮件服务商之一,但由于这一业务基于广告模式,花费巨大,收益甚微;另外Asia.com和India.com业务也与Mail.com在美国的核心业务联系甚少,因此它从这些业务中退出就成了明智之举。

  另一方面,唐越也认为,e龙现在所做的业务其实比Mail.com在美国的业务还要广泛得多,市场潜力也更大,因此,会有可能建立一个比Mail.com更大的公司,从长远利益上考虑,Mail.com作为e龙的控股股东和唯一合伙人并非是最佳的合作伙伴,这时,双方的分离就是各自业务根据现有的资本市场寻找生存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非常商业化的决定。

  微妙的资本运作

  e龙会向何处去?唐越说摆在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是选择另外一家大公司成为策略性合作伙伴,目前e龙也在和一些包括无线通讯在内的大互联网公司正在进行接触,另外一种选择就是金融性合作伙伴。虽然现在的资本市场已经达到了低点,市场的正确做法是买进资产,而不是卖出资产,但是所有人都还是在卖出资产,没有一个人敢买进资产,就像迪斯尼公司也卖出它在日本的Go.com一样,市场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做同样的事情:专注核心业务,保持手中资源,以度过这一段困难时期。

  唐越说他个人现在也处在一种非常微妙的位置上,他本人是Mail.com一个非常大的股东,参与公司的决策过程,同时又是e龙Asia.com的重要决策者,因此必须同时兼顾Mail.com和Asia.com的利益,因为两者之间也可能会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如果要把e龙从Mail.com买出来,他在跟Mail.com讨价还价时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出钱少,Mail.com的利益就会受到影响,但这样能控制e龙很大的一块,把e龙的未来做好的话,将来在e龙上可能赚到很多钱;另一方面,如果要卖出e龙,出于对Mail.com利益的考虑,他应该将公司卖给出价最高的一家买主,但别人出很高的价格也许并不能反映e龙真正的价值,最好的做法是自己以相对低的价格把公司买下来,把公司做大,价值会更高,无论怎样做,唐越说,在资本市场上都是一种很微妙的做法。

  价值的扭曲

  唐越认为,过去几年来,全球高科技资本市场的过热使得每个人都过分热衷于Option这样的东西,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被扭曲。像一名IT公司的普通员工,20多岁月薪就可以达到数千元乃至1万元,与以前的传统行业相比,应该是很不错的待遇,但是资本市场的狂热使得许多人头脑发热,梦想在一两年之内就能成为百万富翁,至于创造的价值能否与之相匹配,都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唐越认为,薪水当然重要,但是经验的累积、性格的成熟和知识的完善都非常重要,对于处在创业期的公司来说,股票这样的东西也只能算是员工与公司荣辱与共的一种象征而已。财富的膨胀也带来了个人私欲的膨胀,自我的期望值也被无限制地放大。唐越认为,值得警觉的是,这样的情绪不仅弥漫在许多公司的创业者和高层管理者,连一些普通员工也未能幸免。同样,这样的贪婪也深刻影响了投资银行家和风险投资家。现在来看,过去两年中上市的许多公司完全是不应该上市的,它们往往太年轻,并没有证明自己能存活下来,认为资本会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养,进而像Mail.com一样一年之内就能花费上亿美元,由于缺少明确的业务和收入来源,股票很快就掉下来,将很多应该由风险投资家承担的风险转移到公众持股人手中。

  对于风险投资家和投资银行家来说,唯一的目的是追求利润,哪怕一家公司成立时间只有一天,只有一名员工,只要股票市场有这样的需求,他们就会这样去做。而今天所有的公众持股人如果担心风险过高,或者怀疑此类股票的价值,他们就会大量抛售。唐越曾认识美国一位知名的风险投资家,为了游说一名传统企业的管理者加盟一家互联网公司做CEO,对他说:“你来我们这里不会有任何风险,如果我们这家公司什么都不是,我们就2亿美元把公司卖掉;假如这公司还可以,我们就10亿美元卖掉它;如果公司真的不错,我们可以卖到100亿美元,不管什么情况,你也不会有任何风险,你总会赚钱的。”风险投资的狂热可见一斑。

  资本市场的杠杆效应

  大量资本对某一有前景的经济现象的过度投机,也使得像美国Nasdaq这样的资本市场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会到达一个非常微妙的临界点,投资商对于这一商业前景的预期也会锁定在一种完美状态,比如他们预计到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绝对不会提高利息率,预计油价不会高涨,预计美国总统大选不会出现任何复杂的情况,预计美国高科技公司的业绩会越来越好,预计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的合并会顺利进行……每一件事情都必须完美地进行,才能显现纳指5000点的价位是公平的,否则,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恐慌性的惊扰。

  在5000点这样的高位,市场的杠杆效应也会体现出来,大量人群都在莫名其妙地炒股,就像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溃时表现的那样——当时,给J.P.摩根擦皮鞋的一个小孩也告诉他应该买什么股票时,这位著名的金融家决定将所有的股票卖掉。前段时间,这样的故事也在中国上演,不管你是在一家星巴克咖啡店还是在地铁站,所有的人都在谈网络股,打开每张报纸,上面都在谈网络股,不用非常理性的头脑来分析,你也会知道这一市场已经过热。一些人借钱买股票,什么样的人和公司都开始进入风险投资行业,股票市场也出现了像Softbank、CMGI、Internet Capital、PCCW这样的所谓“上市的风险投资公司”——传统的风险投资公司都采用合伙制,投资人是少数拥有大量财富、具有非常高的风险承受能力的专业人士,而非普通大众,现在这些上市公司的唯一业务就是从事风险投资,但是资金却来自公众持股人,市场的投机色彩相当浓厚。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许多人开始借钱炒股。在美国,借钱炒股的利息率是在7%—9%左右,市场高峰时,一天中股票就能涨20美元,当然每个人都不会坐视这样的机会流失;而股票一旦开始下跌,银行也会逼着股民还钱,股票卖得越多,跌得越厉害,银行也会催促得越急,这样势必形成了恶性循环。1990年时,纳指大幅跳水时掉了40%,现在则掉了50%,市场在5000点时,每个人都知道股票市场被过分高估(Over Valued),但是没有人知道终结点会在何处,市场在3000点时,人们也知道市值被高估,但是等到市场涨到5000点,这些人开始责备自己的眼光,一些更有想像力的人甚至把目标定在了10000点,泡沫就是这样形成的。

  管理投资者的期望

  e趣CEO邵亦波认为,资本市场也有相当的盲目性。如果资本市场能够表现出百分之百高效率,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只要运作得好,资本就会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养;但是很多时候,资本市场并非高效率,存在着许多不透明的地方,因此,资本所关注的内容常常会影响到企业的操作,但是对于一位企业家来说,他应该尽量去影响资本市场,而不能受到资本市场过多的干扰。

  做企业不受资本市场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想状态,邵亦波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管理好投资者的期望。不管是在融资过程中还是在融资之后,一定要明确公司的业务方向,对公司有一个正确的估价,不要给股东太高的希望,否则会很危险。公司的估价并非越高就越好,如果现在估价过高,下一轮融资会更高,否则,原先的投资者就会蒙受损失,企业只能踏上一个轮子走,给后续融资带来巨大的麻烦。上市也是如此,企业经营者不能轻易承诺上市的时间,因为很多市场因素都是无法控制,邵亦波把这比喻成就像人结婚一样,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投资者的信任也非常重要,邵亦波认为,这比他们的信心还要重要。要使得投资者相信,企业经营者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为了公司的利益最大化,这样的信任会使融资相对容易得多。最后,企业经营者对自己也有正确的估量,知道何时进退。董事会的最重要的职责是“炒掉旧的CEO,找新的CEO”,企业经营者的明智也会增加董事会的信任度,如何管理董事会的期待和信任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邵亦波坦言自己也正在学习,因为这毕竟也是创业之外的另外一门学问。

  乐观的市场

  对于今年的IT资本市场,许多人都表示了谨慎的乐观。王志东认为,即使是像宽带和无线这样的热门投资领域,同样会出现赚钱和不赚钱的公司,一家公司不会因为是从事宽带业务,就轻易获得投资,而随着一些比较好的宽带公司的出现,互联网的应用也会向宽带和无线方向发展。

  唐越认为,到今年下半年,无线领域将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像国内手机用户的声音业务,广东市场每人每月平均的花费达到300元,北京市场每人每月平均花费在200元左右,数据业务如果能增加20%,每人每月的平均花费在60-70元左右,今年数据业务用户如果达到400万人,这一市场就达到数亿元,而根据有关分析人士预测,国内未来几年内的使用数据业务的手机用户将达到1.5亿—2亿,如果每人每月花费10美元,市场规模就达到20亿美元左右,而它所带来的移动电子商务的市场会更大。

  可以预计,今年IT基础设施和生物工程的投资会继续加大。唐越认为,像新浪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掀起的“第一波”只是起到了“办学校”的作用,培育了大量的互联网用户,随着企业用户的启动,会出现大批提供类似铺线、高速宽带等服务的所谓的赋能者(Enaber)。同时,随着国内电信、金融业的开放和大量外资的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将会变得更加成熟,并且延伸到一些更广、更深的领域。本报记者 阳光



 相关链接
互联网投资结束了吗?(2001/02/06 11:37)
今年VC热什么(2001/01/05 14:44)
创业板:IT企业的“最后一班地铁”(2001/01/05 14:40)
重组或关闭:资本背后的手(2000/12/20 17:01)
相关专栏:阳光专栏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