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sina.com.cn |
| |||||||
![]() |
|
![]() |
|
![]() |
纳指跌到2300多点,互联网行业的热情也跌到了冰点。虽然国内一批小的.com公司不声不响地选择了关门,但是更大的市场整合正在到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选择了后者。资本市场抛弃的永远是那些没有创新和远景的公司,对于那些以互联网为信仰并且已经发现现实盈利途径的互联网公司来说,今年的这个春天不会太遥远,因为资本只会向有前景的行业集中,而且唯一的目标就是疯狂追求利润。 资本支撑的市场 1998年,经历了瀛海威风波的大起大落,原瀛海威总裁张树新曾深有体会地说,瀛海威的挫折,代表了一批国内最早的互联网公司的遭遇,也使她猛然醒悟到资本对于互联网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将自己从事互联网重新定位为“要为中国的Internet圈钱”。一般来说,一种商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商业,一定离不开这一商业业本身环境的支撑,但是对于Internet来说,不仅在中国,即使是在美国这一互联网商业的发源地,它所面临的商业环境也是极不成熟:带宽、电信基础设施、大量的政策壁垒、甚至包括各国的文化、法律与互联网商业全球化的冲突等等,都使得这一产业在早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带有巨大的风险性。 事实上,今天全球范围内的Internet市场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人们评估雅虎、AOL、Amazon时,一定不会忘记说到它们被放大的资本市值,另外会补充的一句话就是说它们其中的许多公司目前还没有赚到钱。Internet不是一种现有的市场,而是一种需求支撑的市场,这样一个新兴产业的形成必然离不开资本驱动,另外一个重要的力量就是技术的驱动。在这样一种“新经济”的孕育过程中,支撑人们信念的就是它的远景,让远景早日到来,这离不开技术驱动和市场驱动,还有就是资本驱动。对Internet来说,现在更重要的显然是资本驱动,看不到这一点,就是对Internet的曲解。有人批评,基于Internet的公司为什么不按照市场需求来运作业务?事实上,中国一开始就没有这样的市场,这一市场只能源于需求的转化,有人说,如果中国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市场,那么今天这些早期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不该存在的。 基于这样的判断,张树新认为,时下无论新浪网、搜狐、网易或者中华网、Tom,一直到现在进行着的都是100%资本故事,换言之,人们很难设想,如果当年的中华网、Tom等一批网络公司未能在资本市场上跑马圈地,现在它们与时下一些经营维艰的小公司到底会有何区别,也许对于许多历史描述来说,成败只是一瞬间的机会,但是资本市场也就是如此残酷无情。 控制烧钱的速度 既然大家一起要在一个不成熟的商业环境中拼生存,又都只能暂时依赖资本市场的输血才能活着,那么如何控制烧钱的速度就成为各家相互比试的竞争力所在。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搜狐裁员、Tom裁员、eLong裁员……,这样做无非都是在为了使自己的财务报表更好看一些,当然意义或许还不止于此,互联网公司甚至可以拿这来说服下一轮投资商继续追加投资。在众多比着烧钱的国内互联网公司中,有两家公司的做法尤其值得关注,据当当网上书店总裁俞渝介绍,当当去年一年的广告额才100万元。另外一家新浪网的做法也是如此。在国内众多互联网公司中,新浪网融资最为频繁,也称得上是最成功的。1997年,真正花了两年的时间,新浪网(当时还叫作四通利方)才完成了首期650万美元的融资。等到1998年与华渊合并时,虽然当时外界都以为是华渊并购了当时的四通利方,当王志东认为,如果按照法律和财务方面进行的手续来看,完全是四通利方公司一次“地地道道的收购行为”。1999年3月,新浪网又成功融资2500万美元,年底又引进战略投资者的6000多万美元,2000年4月,新浪网在美国上市后,公开发行募集的资金也达到7000多万美元。 虽然也同样面临着股价的困扰,但是新浪网的财务状况还值得乐观一番。除了累计投资达到2亿美元之外,截止到去年9月份,新浪网手头上的现金还有1.25亿美元,还在去年6月底,新浪帐薄上的现金是1.29亿美元,这意味着新浪过去每月的“烧钱”数目在300多万美元左右,如果按照这样低的烧钱速度,这意味着新浪网手中的现金还可以支持三年多(不计公司的收益)。所谓“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如果新浪网能严格控制财务状况,保持现在这样低或者更低的烧钱率,对于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来说,要度过眼下这漫漫寒冬,坚持活下来,支撑到看得见盈利曙光的哪一天,还是抱有足够的信心。 高盛:打气正是时候 还是在去年10月,就在一大批互联网上市公司禁不住Nasdaq的寒流猛打摆子的时候,高盛,一家曾经与新浪网发生过千丝万缕联系的著名投资银行,却发表了一份关于新浪的独立研究报告,题目为“新浪网将对中华地区互联网市场发挥长期影响”,在这份颇富有深意的报告中,高盛把新浪是视为华语地区门户的领先者来看待的,并称其表现是“胜人一筹”(Market Outperformer)。许多人可能还记得,高盛曾经是新浪最早圈定的承销商,后来因为“新浪变阵”等一系列人事纷争被更换成摩根斯坦利。 对于这样一份来得非常及时而且很友善的报告,新浪网CEO王志东的评价是“比较客观”,“他们做得很认真,也很仔细”。王志东认为,这份报告的出台也说明了高盛作为一家投资银行的专业眼光,另一方面,王志东认为这与新浪网和投资界建立的密切而良好的关系也有关。事实上,在2000年年底新浪网最近的一轮融资中,高盛作为新浪的股东还追加了投资。在这份报告中,高盛认为,新浪网可能在两年后实现盈利,鉴于其毛利率已经达到44%,新浪已度过其最艰难的巨额亏损期。当然,对于这样一份“打气正是时候”的报告,王志东也不是一点看法都没有,由于高盛毕竟不是新浪的承销商,它从去年8月份开始进行的市场调查好处是身份独立,而且当时国内几大门户网站都已上市,极具可比性,当然,了解的程度还是有深浅的问题,但“整体上还是比较客观可信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报告中,高盛对于新浪网的盈利能力、现实困难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几个关键因素都进行了分析,尤其是与Yahoo!相比,新浪网的营运成本显然大大偏高。 “捡金子,也得弯下腰来” 从去年4月份开始,网络股就一直处在一种大起大落的极不稳定状态,王志东称之为股市的“蹦极”游戏,无论是上还是下,总之每一个动作都会是惊心动魄,远远未达到稳定状态。整个2000年,除了一些“早起的鸟儿”如中华网、新浪网、搜狐、网易等成功实现IPO之外,其他想去股市摘果子的网络公司几乎都是全军覆没。台湾最大的门户网站奇摩预定年初上市,最后只能“变线”把自己卖掉,还连累了买家,雅虎收购奇摩后就从原先的每股68美元元跌至30多美元,虽然这其中可能也有巧合;8848去年7月份好不容易拿到“上市通行证”,结果功败垂成,最后以分家告终,还剩下一个孤零零的“B to B”业务将不知所终;更惨烈的如eLong,为了曲线上市,先是卖给Mail.com,但最后娘家也是自身难保,最后竟遭遗弃。互联网公司所面临的市场上残酷的一面开始显露。 Nasdaq从神往之地变得不堪回首,王志东形容这样的变迁折射出了人们心态的变化,“因为你就算是捡金子,也得弯腰”,但是,很显然,在这之前这一行业的许多人都恐怕没有想到过:捡金子居然还要弯下腰来,因为曾几何时,互联网公司面前遍地是金,对于小块的金子,都会无人问津。对于时下网络人士的失落情绪,王志东认为可以理解,但没有必要被这种情绪所击倒。王志东说,现在经常有人问他:现在新浪网做得比以前好多了,怎么现在做得越好,股价却掉得越厉害?王志东承认自己有时也许会有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但重要的是自己的一种感觉告诉他:最关键的是在1999年底2000年初的时候,大家对资本市场和互联网的本质都缺乏深刻而清醒的认识。 回到原点之后 张树新认为,纳指从2000年初的5000点回到1999年初的2300多点,资本市场正好回到了原点,但这一商业并没有回到原点。从狂热到清醒,国内互联网从业者应该感谢美国股市2000年一系列极端反常的表现。同样在资本市场上,上一世纪末投机和泡沫色彩如此之浓,每个投身互联网的人士心里都充满着躁动,但是回过头来看,股市从浪尖到谷底的这段变化实在是太正常了,因为泡沫反正要破灭,与其晚些破灭,还不如早点破灭,这样带来的市场成本会更小。王志东说,1999年底他在北大演讲时就在给这一行业泼冷水,说要警惕泡沫,网上商务要务实,但在当时真正能听进去的人并不多,因此到现在更没有必要丧失信心。 另外可以比照的一个例子就是传统行业的发展速度,如果把它与互联网商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较,那么它们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达到今天互联网业的规模简直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情,资本市场对于互联网业的宽容可见一斑,也大大促进了这类公司的发展速度和盈利能力的提高。王志东举了一个例子,四通利方1993年成立后,第一个1000万的营业额花了整整4、5年的时间,但是1998年与华渊合并后,2000年第三季的一个季度的收入就达到了6000多万元。这一行业和一些公司速度的确称得上是惊人。 1997年新浪网融资时,没有拆分之前,股价是每股2.5美元,拆分后每股为1.7美元左右,这样价格即使是与现在新浪网的股价相比,依然有几倍的增值,当然如果以新浪最诱人的价格每股58美元来衡量,投资人的回报会更加可观。王志东算了这样一笔帐:新浪网手头的现金相当于10亿多人民币,公司基本上没有任何债务,再加上正在增长的销售额,“做不好业务就没有什么理由”。 不要成为“资本木偶” 王志东进而大胆假设,哪怕是今后一两年内股市完全封闭,关上大门,对新浪的发展并不会施加太大的直接影响。“我们现在该有的全都有了:资金、市场、人、技术力量等等,我们并不怕资本市场的关闭,而是害怕用户市场的关闭。假设有一天人们一觉醒来,发现电全没了,或者没有人再有兴趣上网,那才是真正的灾难。”王志东不认为股市的上上下下会对新浪这样的公司构成灾难性的影响,而只会对一些短期投资者施加影响。 俞渝也认为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还远未到悲观的时候,现在正好可以放下心来,更加踏实、务实地推进网上商务,在股市“蹦极”没有稳定下来之前,补补内功,多做点事。王志东也坦言承认自己现在对于资本市场无能为力,“资本市场的波动受许多方面的影响,而且它永远是跟随在后面的盲目追逐者,我们唯一可以左右局面的就是要做好长远业务。”在此之前,王志东在业界一直以“保守”而收到诟病,现在资本市场一调整,王志东说倒是“歪打正着”,新浪务实的经营作风、服务的实用性和产品化、注重基本面和技术门槛反而受到了投资者的嘉许,更重要的是,王志东认为,“你不能成为资本市场的木偶,被操纵来,操纵去。”在这一点上,王志东最欣赏的比尔*盖茨就值得可圈可点,“你可以恨他,但是你不能不使用微软的软件,投资者也许会不喜欢他,但是他们不能不买微软的股票,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一定要远离资本市场的影响,而不能为资本所左右。” .com业的投资误区 俞渝也认为,目前国内的一些联网公司在面对资本市场的取向上依然存在不少误区,许多企业依旧把上市视为自己的唯一奋斗目标,事实上,对于经营者来说,实现资本退出的途径除了上市之外,还有许多种,比如利润分红、选择把公司卖掉等等。另一方面,IT一些过度投资的领域也存在着不少的过度投机行为,像时下针对IDC领域的投资就是一个典型的现象。俞渝说自己居然在一周之内收到了四家IDC公司开通的邀请函,大量投资在追逐这一热门领域的同时,显然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眼下.com业并不非常景气,加上国内企业的上网意识现在还非常淡漠,因此,一下子冒出来这么多IDC公司,其业务指向的客户市场并非像想像的那么大,盲目的投资和重复建设只会使得IDC又重蹈.com的覆辙。 B to B市场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完全被炒作出来的虚拟市场,满口B to B的人们显然忘记了一个事实,在目前国内的传统企业中,把业务要全部或者部分搬到网上决非是一件一挥而就的事情,重组业务流程,适应网络化的运作体系,意味着它们必须摧毁式抛弃旧的系统和运作方式,对于这样一种变革,国内大多数企业都缺乏适应性,因此,俞渝认为,相比于B to B,在中国开展B to C的商务可能会更加容易,这样的理论虽然与8848的王峻涛不谋而合,但俞渝强调说,她说的B to C更适合中国是指,眼下在中国,改变个体消费者的消费形态要比改变商家的消费形态要现实得多,也容易得多,而且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加和网民形态的改变,部分消费人群的网上电子商务会慢慢从尝试型转变了现实型。 什么样的.com才能活下来 对于许多有实力的.com公司而言,2001年是整个网络业的转折点。远离炒作和喧嚣,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的经营作风正在走向务实,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披沙拣金的市场淘洗之后,一些.com公司可以通过市场重组进一步降低运营费用,在一个渐趋成熟和健康的市场上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模式,找到切合自身发展的盈利途径。随着今年宽带和无线通信业的兴起,许多互联网公司会开始尝试利用宽带和无线方式网住更多的网民,开展真正的电子商务运营。 另一方面,中国电信业的突破也可能成为国内一些互联网公司带来新的转机。随着国内电信业的开放和成熟,更低廉的上网收费会吸引更多的新网民加入,电信业垄断局面的打破也会大幅降低一些.com公司的运营成本,而像中国电信“移动梦网”计划的实施,意味着电信部门也会开始尝试类似日本“I-Mode”的运营模式,在网络服务商和电信运营商进行合理的利润分成,结束以前的网民拨号上网时代服务商无法实现收费的尴尬局面,一些互联网公司甚至可以依赖内容服务(Content)来赚钱,这意味着.com公司也可以依靠多种方式丰富自己的营收模式,向实现提前赢利又迈进了一大步。 当然,今年最大的赢家还是致力与传统行业融合的.com公司,对于这类互联网公司而言,传统行业不仅为它们提供了利润来源,也提供了最好的施展舞台,同样地,在资本市场上它们也会最受追捧的明星公司。本报记者 阳光
|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