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科技时代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阳光专栏 > 重组或关闭:资本背后的手




重组或关闭:资本背后的手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12月20日 17:01:00  阳光

  进入2000年下半年以来,互联网业几乎每天都会有坏消息传来。曾经是狂热资本推动的“互联网革命”刚刚开始,随着风险资本的游移和撤退,更大一波的“互联网退潮”行情的影响却远未结束。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com危机,国内互联网公司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最近,几乎就在同一时间,8848“分家”、eLong与Mail.com分手、263重新洗牌,三家公司都在不约而同地重组或关闭部分业务,在这些动作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资本这只手的推动。对于刚刚开始喜欢上玩资本游戏的国内IT企业来说,更加清楚地透视资本与业务的关系,则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资本支撑的市场

  1998年,经历了瀛海威风波的大起大落,原瀛海威总裁张树新曾深有体会地说,瀛海威的挫折,代表了一批国内最早的互联网公司的遭遇,也使她猛然醒悟到资本对于互联网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将自己从事互联网重新定位为“要为中国的Internet圈钱”。一般来说,一种商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商业,一定离不开这一商业业本身环境的支撑,但是对于Internet来说,不仅在中国,即使是在美国这一互联网商业的发源地,它所面临的商业环境也是极不成熟:带宽、电信基础设施、大量的政策壁垒、甚至包括各国的文化、法律与互联网商业全球化的冲突等等,都使得这一产业在早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带有巨大的风险性。

  事实上,今天全球范围内的Internet市场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人们评估雅虎、AOL、Amazon时,一定不会忘记说到它们被放大的资本市值,另外会补充的一句话就是说它们其中的许多公司目前还没有赚到钱。Internet不是一种现有的市场,而是一种需求支撑的市场,这样一个新兴产业的形成必然离不开资本驱动,另外一个重要的力量就是技术的驱动。在这样一种“新经济”的孕育过程中,支撑人们信念的就是它的远景,让远景早日到来,这离不开技术驱动和市场驱动,还有就是资本驱动。对Internet来说,现在更重要的显然是资本驱动,看不到这一点,就是对Internet的曲解。有人批评,基于Internet的公司为什么不按照市场需求来运作业务?事实上,中国一开始就没有这样的市场,这一市场只能源于需求的转化,有人说,如果中国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市场,那么今天这些早期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不该存在的。

  8848:新的资本故事

  整个2000年,自从王峻涛关于8848上市的预言一次又一次落空之后,失去耐心不仅是观众,似乎还包括8848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们。到今年7月份,国内几家门户网站在成功而又艰难地登陆Nasdaq后,在股市上的表现却非常令人失望,而Nasdaq市场从4月份以来的动荡不但没有结束,像一些人当初预言的那样会在夏天复苏,反而一路狂跌,从年初的5000点到11月底的2500多点,纳指大幅跳水,几近折去了一半。也就是在7月份,等到8848好不容易完成它的资产剥离,拿到证监会的“通行证”时,Nasdaq倒反而显得离8848越来越遥远,关于8848的各种流言也就从这一时刻产生了。

  从那时起,8848就一直处在各种流言的中心,当然议论最多的是“老榕”会不会“淡出”8848。在国内,关于某一家企业的流言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除了看客心态的流行之外,许多人都喜欢想像或者非要捕风捉影地挖掘某一单位的人事纷争,应该说这样的流言纠缠上8848也不足为奇,在8848这样一个被称为“中国电子商务第一面旗帜”的高速成长的企业里,人事摩擦和利益冲突应该是非常正常,但在国内企业先天缺少游戏规则的情况下,从毛一丁的出走到外界关于连邦派的议论,8848还是不幸被流言所击中。

  某种意义上,8848的高级管理层可以不理睬这些流言,但不应该纵容这些流言的继续滋生和蔓延,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直到今天,舆论还是过多地纠缠在公司的两位重要人物王峻涛和谭智的个人纷争上,反而掩盖了导致8848这次“分家”的真实原因——资本背后力量的推动。事实上,即使在今天,如果这样一个假设可以成立,人们就会看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8848能今年如期上市,我们相信,这次8848要做的就不是一个悄悄进行的“分家”,而是一个盛大无比的庆功会,而且在会上王峻涛和谭智会共同宣布:8848将会开辟一个新的市场:B to B的企业电子商务。因此,说到底,8848今天所发生的还是一个被诸多假象掩盖了的新的资本故事。

  旗帜易色的那一幕

  故事还得追溯到2000年5月,8848在中国大饭店开了一个并不大的新闻发布会,声称8848要建立基于中国国情的互联网平台,即除了为消费者提供在线商品销售服务外,还要“为企业提供自助型的电子商务平台、为一些行业提供垂直型的电子商务平台、为传统企业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8848新闻稿中语)一直坚持不懈的扛着中国BtoC大旗的8848突然间调转枪口,拓展了自己的经营方向。这种一反常态的做法不由得使人产生下列联想:这次新闻发布会是否在为今后8848的转型做舆论先导?8848认为BtoC的模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值得注意的是8848在作出这一富有深意的变革的背景。Nasdaq自今年4月份开始下跌以来,国外众多的.com公司也纷纷和投资银行分析师们一起检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西风东渐,国内关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讨论也越来越热闹。随着华尔街风向的改变,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每个人嘴边都挂着B to B,众口一词地贬斥做B to C的Amazon,Amazon的股价也随着股评家的批评一直在往下掉,一直在为到Nasdaq上市而忙碌的8848高层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一点。如果说王峻涛当年引进谭智是基于对公司发展前景的考虑,那么他现在又面临一个重大抉择,为了上市,他也必须和公司整个管理团队目标一致,哪怕牺牲8848以前的那块金字招牌(所谓的B to C),换成据说是华尔街喜欢的“B to B”。总而言之,只要能上市就好,哪怕你称王峻涛这样的做法是“暂时的妥协”也好。

  2000年7月初,在8848的首页上,人们熟悉的8848热闹大卖场的页面悄悄变成了一个生硬的灰色界面,上面写着“B to B”、“B to C”几个字样。旗帜变了颜色,老榕也能暂时容忍某些委屈,但是Nasdaq似乎并不领情,依旧是一副阴沉面孔。眼看Nasdaq的上市希望越来越渺茫,相信和投资者一样,老榕的耐心也有限度。于是才有了后来众所周知的11月8日8848的重大新闻发布会上不见董事会主席王峻涛的一幕以及越来越像的种种流言。

  平心而论,业界过于夸大了王峻涛和谭智的个人矛盾。在相互欣赏和共享企业远景这一点上,两者显然都非常认同,相信上市的压力、投资人的压力和企业经营的压力,无论是对于王峻涛来说还是对于谭智来说,谁也不会比对方更轻松。但是在选择途径方面,二人的分歧显而易见,而且随着上市压力的加大双方走得越来越远,最后变成了自说自话。一个要奔向Nasdaq,另一个更看好国内资本市场,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8848高层对于资本市场的不同取向,导致了今天的“分业”局面。

  8848会向何处去

  8848一分为二,流言暂时中止,但资本的故事还要继续。按照新的协议,王峻涛依旧将领导8848的传统业务向国内资本市场进军,而谭智将领导8848新开发的业务继续远征Nasdaq,看起来,这无论对于投资人还是王、谭两人来说,都不失为一个现实的解决办法,但是这样的拆分并非全无问题,两家公司共享一个品牌,加上庞杂的股东队伍,这样复杂的“连体”关系处理起来该不会轻松,更重要的是,就凭8848现在有限的资源,再一分为二,相信不会只是简单的“合则相伤、分则两益”,尤其对于经营B to B这一块业务的公司来说,失去了8848最精髓的东西,与别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去Nasdaq上市的路途也许会更加艰难。

  相比之下,王峻涛可能会更加胜算一些,至少他可以不用再理睬会华尔街朝令夕改的风向了。事实上,就在8848上市受挫的一年里,王峻涛本人在韬光养晦的同时,一直也在潜心研究资本市场,尤其当他看到自己最欣赏的张朝阳在登陆Nasdaq后也有“恨不当年”的悔意,在许多场合他更是毫不掩饰对于国内资本市场的偏爱。当然,王峻涛也很清楚,8848也许错失了在国内资本市场上最好的上市机会,公司又要面临新的资本整合,二板的第一批上市企业他是赶不上了。既然暂时不用着急上市了,王峻涛可以心境平和地苦练内功,先把业绩做上去,他甚至表示,在做好传统的网上零售的同时,也会考虑整合网上证券和旅游业。一块石头落了地,王峻涛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国内资本市场在渐趋活跃和成熟,只要做好业绩,8848这样的抢手题材上市应该是如取囊中之物的事情。

  经历了这样阵痛,人们有理由相信,8848在经营风格上会由此变得更加成熟。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B to B也好,B to C也好,这些都不过是资本家们用以解脱的说辞而已,他们用曾经的狂热制造了神话,现在又残忍地将其戳破,在很大程度上,互联网商业面临的窘境都是一样的,中国不到2%的上网人口和90%还没有上网的企业都告诉人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互联网还只是一个需要培育的潜在巨大市场,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在这一市场环境成熟之前,用一种更加务实的经营作风来代替概念炒作,才会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eLong:“海归派”的遭遇

  今天我们再来分析中国互联网商业的模型,会发现无一例外地所有的公司都被困在资本上,对许多互联网公司来说,如果今天找不到下一笔钱,也许第二天它就会关门大吉。对于一些被称为“海归派”的一些互联网公司来说,眼下能否熬过资本市场的这一提前降临的寒冬,成为一个威胁其生存的严峻问题。为此,ChinaRen明智地选择被收购,成为“海归派”们网上淘金时代结束的最后一个背影;eTang则是没有了声音,不知所终;易趣在获得最新的一笔投资之后,依旧在网上竞价交易市场上越走越远;eLong,曾经以主打城市网络生活的旗帜而让人耳目一新,后来选择背靠Mail.com,共同成立Asia.com,但最近随着Mail.com因为股市的压力宣布退出在线广告业,双方合作成立的Asia.com也不免受到牵累,e龙在不得不为Asia.com寻找新买家的同时,也宣布对其业务进行重组,进军B to B企业服务领域。

  按照e龙总裁张黎刚的解释,Asia.com经过业务重组后成立的新的五大事业部门包括:网络媒体服务、商务应用系统集成服务、无线应用服务、综合信息服务和企业商务服务,企业成为e龙最重要的客户,原先的eLong主打服务内容城市生活网站变成了五大业务中的其中一个分支。很清楚,业务重组后的e龙的风格已经变得越来越务实:远离信息内容,聚焦技术应用,关注企业盈利途径。张黎刚并不讳言,公司之所以这样做,除了迫于盈利的压力之外,也是“努力符合Nasdaq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要求,”当然,更重要的要转向技术层面的应用,重组后的这五大业务部门已经覆盖了一家企业e化时的所有需求,因此张黎刚也表示,即使是为Asia再找一家买家,也必须要有很强的技术优势,钱是一个方面,但技术上一定要过硬。

  从城市生活全面转向企业服务,e龙与谭智率领的8848的转型不谋而合。但是,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看好这一市场,王峻涛就是依旧对B to C市场情有独钟的一位,持相同看法的也包括e趣的邵易波,“企业的发展策略不能追随资本市场的风向变来变去,在中国B to C依然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当然,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无论是B to B,还是B to C,都是待培育的市场,因此先做B to C还是开拓B to B市场就成了一个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许多人也提出了疑问,2001年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市场就真能火起来吗?会不会是一个更大的“市场泡沫”?

  263重组:与资本无关?

  就在8848、eLong等公司都在进行业务重组而备受业界注意的同时,国内另外一家一直以务实风格著称的网络公司263进行的业务重组却是和风细雨、波澜不惊。当记者问及其重组原因时,公司有关人员似乎急不可待地给予坚决否定:“这一切与资本运作毫无关系。”联系263的经营风格来看,263董事长李小龙的稳健在业界早就有所闻,但是,在今天每一家互联网公司都惟恐别人不知道自己背后有巨额资本支持的情况下,263的出言谨慎相信不会仅仅是出于投鼠忌器,还是只能归因于其一贯的公司风格使然?

  按照263的重组方案,263将在原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一个新的网络集团,并且对原有的ISP、ICP和IDC三大块业务进行新的整合,将IDC和ICP业务从原先的ISP中剥离出来。值得注意的是,263早期依赖接入服务起家,在ISP领域做得有声有色,后来又先后涉足ICP和IDC领域。263的竞争策略非常清楚,凭借它在接入服务、信息服务和数据服务的互补关系,可以起到三大块业务的互动效应,但263过大的胃口也会影响到资源的有效分割和运用。263拥有全国最大的民营ISP,也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但在ICP方面,263显然远在国内前三名之外,加上现在资本市场对于此类网站的不看好,调整是势在必行,最新的一块业务IDC是热点投资领域,263也准备大干一场,但IDC市场也处在投入阶段,需要引入足够的资本来推动,这样来看,263的重组就是适逢其时的举措了。

  除了了业务上的考虑之外,263这样的重组显然也是基于对于资本市场需求的考虑。随着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像IDC这样的前景被普遍看好市场需要巨大的投入,相信263不会拒绝未来资本的介入,263有关负责人也表示,263最近一年来请专业的审计公司进行业务咨询,虽然这样做“并不是完全为了上市”。当然,263的从事资本运作的前提是首先做好自身的业务,可以预见,透过263最近一连串的动作:进入网上证券市场,大幅降低上网费用,将在线服务推向全国………263虎视眈眈之下,一心要锻造自己的“网络航母”,它在资本市场上很快也会有大的动作出现。

  资本的双刃剑

  随着国内IT企业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资本市场上大展身手,可以说,在今天资本全面扩张的年代,任何一家IT企业都不会再忽视资本的力量。而如何利用资本的杠杆作用,实现企业快速长大和管理规范化,每一家企业在现实中遇到的都是各自不同的具体问题。虽然资本的推动作用无庸置疑,但是资本本身也有盲目追求其自身意志的一面,甚至会与企业的发展构成冲突,因此,从本质上来看,资本的引入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就能相得益彰,用不好则会两败俱伤。

  同样是在1999年的“新浪变阵”中,曾经因为资本的力量引发的人事冲突。当时,被新浪高层力邀加盟的沙正治为了迎合华尔街的口味,对新浪管理层进行大幅换血,并且由于一再延误失去了最好的上市机会,最后冲突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最后董事会的一位独立董事提议由王志东接替沙正治的位置。王志东说:“沙正治当时甚至要挟董事会,这才有了他后来提出来被媒体大肆炒作的‘新浪政变’,但是新浪的主体业务是在大中华区,我们以自己的业绩证明了这一点。”某种意义上,王志东重归CEO,也是以他的实力凸现出说服力,成功地向董事会显示,他是这一位置最合适的人选。

  除了资本意志和企业发展的可能冲突之外,许多企业对上市的过分追捧也值得注意,以为股市就是一个金银岛,企业一旦上市,财富就垂手可得。今天Nasdaq的狂跌也为它们敲响了警钟,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如果在业务经营上缺乏过硬的素质,上市之后也是功败垂成。e趣CEO邵亦波称这样的做法是“未成年就着急结婚”,因此对许多IT企业尤其是网络公司来说,“上市不是最终目的”不是一句口号,创业者与投资者能否分享同一种眼光,如何正确处理资本的短期行为与企业的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注重企业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同步协调,都是企业经营者在上市之前需要作出慎重的考虑,选择最佳的途径,IDG董事长麦戈文就曾经这样说过,IDG之所以不选择上市,也是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比如避免投资者的过多压力给企业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等。

  贴标签的时代结束了

  应该看到,随着国内IT企业经营者心态的成熟,人们对于资本市场的看法也越来越趋于成熟。对于今天的IT企业来说,贴标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自己的企业到底是B to B还是B to C并不是最重要的,单纯依靠讲这样的故事去资本市场圈钱只能是自欺欺人,重要的是你的公司有没有技术、人才、市场和盈利,王志东说“现在所有的投资都正在回归基本面,打一个比喻,你就是捡金子,也得去弯腰。不要迷信标签,今天同样是在宽带、无线通讯这样热门领域做事的公司,也会有公司赚钱,有公司赔钱。”同样,今天人们热衷谈论雅虎、AOL时都在说门户、ISP等,但未来的雅虎可能既不是搜索引擎,也不是门户站点,也许在将来某一天就成了迪士尼、CNN或者大的超级市场,搭建一个新的数字化平台,在此平台上,人们可以去读新闻、消费娱乐、买东西……,一种模式也许现在很时髦,但是第二天一觉醒来,你就会发现它就不时髦了。

  互联网商业的退潮,使得一大批逐潮者在短暂的回归中进行着痛苦的思考,e龙CEO张黎刚曾在《互联网错了吗?》的文章中写道:“青春是一种好燃料,但是,青春却不是一种持久的燃料。2000年夏天,我们不得不承认,互联网更需要一些新的燃料……”现在看来,资本才是推动这一产业发展的燃料,否则,没有了它作为燃料,青春也只会白白燃烧。当然,资本也有如何燃烧的问题,在互联网这样一个有待培育的市场上,如何充分、巧妙地利用资本,实现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相互借势,也是每一个从业者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在这一点上,重组也好,关闭某一项业务也好,这样做不仅仅是要去迎合资本市场的需求或者去影响资本市场,更重要的是,诚如邵易亦波所说:“不要为资本市场所操纵。”本报记者 阳光


 相关链接
网络的明日之星(2000/12/20 16:58)
孙正义:激情推动互联网(2000/12/20 16:57)
Nasdaq对中国企业关上大门了吗(2000/12/20 16:49)
中关村里的资本故事(2000/11/23 15:18)
相关专栏:阳光专栏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