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科技时代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志东品网 > 企业上网为什么?


企业上网为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11月30日 13:34:43 王志东

  互联网泡沫已经破灭了,曾经热得有点狂热的国内互联网市场在迅速的冷却。几乎所有的国内企业,不管是借着热潮已经抢险触网的,还是没有来得及抢上网络头班车的都在反思。有人反思自己的成败,有人羡慕别人的成功,有人为股市的无情抱怨,有人为前途的渺茫叹息。但我们在反思、抱怨、叹息之后,还是应该回答一些最根本性的,也是与自身相关的最重要的问题。

  对于中国企业来讲,互联网将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在互联网的这一热一冷之后,我们应该认真的思考和回答:以往的企业上网存在怎样的误区?企业为什么上网?

  企业不要轻易投身互联网,而是要利用互联网;不应该把互联网看做自己的救命稻草,而是工具。

  由于股市、互联网公司市场炒作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国内许多企业对于上网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如今互联网出现调整的时候,触网企业开始陷入迷茫。其实这种迷茫的出现可能在他们刚刚涉足网络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看,国内企业搞网站有两种典型方式。第一种企业的典型心理是做个网站,投钱做广告、打品牌,然后风险投资,海外上市,一举发达。这种企业可能也像新浪一样搞门户、加些和传统业务相关的商务内容,这种类型的企业可以说是简单面向资本市场的。

  企业搞网站的第二种类型就是通过并购或投资互联网企业,要给自己的公司加上点IT的概念,我称他们为镀金。企业镀金的原因有几个,有的是给企业增加个网络概念,算是一种创新;还有的是想给公司树立一种高科技形象,如果是上市企业就可能是股市炒作的题材。

  在这两类企业的许多网站与自己的业务严重脱节,有时候,要在它的网站找到联系电话或产品介绍可能都不可能。本来,企业上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的服务,增加一个沟通宣传的窗口,但这两类企业往往忽略了这些最基本的东西。

  两种企业的决策出现偏差,资本市场可能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最重要的还是他们没有认清互联网对于企业的价值,没有认识到到目前为止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它的工具性的意义远远大于它对企业整体运作,尤其是资本运作的意义。如果从工具的角度出发,绝大部分企业完全没有必要建立自己的独立网站,更没有必要为此组建独立的部门甚至新的公司。他们只要到像新浪这样的网络平台上,花很少的钱就可以享受到互联网在电子商务的客户服务、自动报价、物流配送、在线支付等多方面的益处。

  曾经碰到过一位客户,他看了新浪为他设计的网上专卖店后问:“我的网站在哪儿呢?”我说:“这就是你的专卖店。”他说:“不行,我得做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后来他花几百万建了网站,然后又到处去广告,折腾半年了半年多,至今没有什么效果。

  绝大部分企业应用互联网,不要试图投身互联网,而是利用互联网;不应该把互联网当作救命稻草,也不要把搞网络当作押宝,企业用网重在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通过网络技术开源、截流、增效,这是企业走出触网误区的最为重要的准则。

  企业把自己的未来押在网络上,就像巨人集团把未来押在房地产上一样是危险的。

  我读过一篇写巨人集团的文章,它指出,巨人集团跨掉的导火索就是巨人大厦。文章说,巨人大厦最初的设计是18层,投资规模两亿元左右,用来自用。而当时正是房地产热,巨人的领导认为,搞房地产也能赚钱,有这块地干嘛不盖高一点呢?有了高楼还可以出租当地主,会活得更舒服。结果巨人大厦的设计逐渐提高,从30多层到50多层,又提高到64层,最后变成了70层。资金投入由两个亿变成十八各亿,最后变成几十个亿,这个无底洞最终把巨人集团拖跨了。

  史玉柱在总结失败教训的时候说,自己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大厦由自用转向房地产。而房地产是另一个行业,有他自身的运做规律,巨人的领导是不熟悉的。

  企业触网,和巨人建房有可能都是挖个“大坑”把自己陷进去的过程。对于传统行业的企业来讲,它真正的价值在它自己的行业中,在它的专业化运作的经验和品牌的优势。企业用互联网就像巨人建大厦,如果用来保证基本的运营需要就是合理的,如果用来成为未来的主要赢利点就存在风险,当然我并不是绝对的讲传统企业不能够做成独立的互联网品牌,如果企业家愿意全身心涉足互联网,那就是一个在创业的问题而不是企业应用互联网的问题,就另当别论。

  所以,传统的行业和企业触网,要认真地权衡企业通过网络得到的回报和投入的比较,之后再选择合适的触网方法。企业通过分析把网络运用好了,就能节省成本、提高效率、扩大市场,如果企业把自己的未来主要利润点押在网络上,就有可能会重蹈像巨人集团倒下的覆辙。

  股市神话不能使做板车的摇身一变成为做运输的,企业对别人讲什么故事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能做什么。

  企业利用互联网不要把它弄得过于神秘。很多企业,自称在搞“BtoB”、“BtoC”,其实他做的事情本身十分朴实,也很有意义,但是因为加了一些概念,反而把自己弄糊涂了。

  对传统产业来讲,互联网的应用首先是传统软件应用的延伸。如果企业在一座大楼里办公,为提高工作效率,用局域网就可以了。如果这个系统管理范围到全国的分公司、加盟店、连锁店,通过互联网把客户也引进来,这种对网络的应用就是管理软件功能的延伸。

  但是有人把这种网络应用的的效果过过分夸大了,他非要把一个广域ERP系统,套上BtoB的概念。他还会告诉别人:“我建造了个BtoB网站,每个月都有几个亿的营业额。”起初我看了这样的报道很吃惊,中国互联网有这么厉害吗?随后仔细一看才知道这只是数字而已。我并不反对企业的这种做法,而且这种做法很可行,但关键的是很多企业把这种事情神话了,非要把它当作讲给股市的故事,抱有通过包装上市捞钱的想法。

  我接触过一些公司,起初他和我讲的很实在的,讲怎样建立系统,然后怎样运行。但是过了几个月,他的说法变了。他开始把每一项功能前面都加一个“E”,然后给系统起一个很高深的缩写的英文词,还有一个完整的商业计划书。

  这期间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此间公司请了个从投资银行出来的人做财务顾问。财务顾问把项目一包装,就把内部信息变成了中间流通的营业额。于是一个核心业务与网络无关的企业成了互联网公司。这就好象一个人做板车的,三个月前,他在说板车性能多么的好,可是过了几个月之后,他对别人说自己又做旅游了,这时并不是他的板车不好了,而是因为作旅游更赚钱。但是投资人和股民真的那么容易就接受你的互联网概念么?我看未必,否则全球大的传统企业,比如波音、壳牌早就占领了二板市场的大头,时代华纳也没有必要被美国在线并购了。

  经济学家和资本市场的理论都是“马后炮”,吹捧是他们,最先翻脸的也是他们,企业不要追赶“马后炮”。

  由于资本市场过于追求概念,这使得国内很多企业触网的过程中,变得不那么务实了。企业对于互联网真正能发挥价值的部分没有下功夫研究,而是资本市场牵着鼻子走。资本市场对于互联网来讲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我有个体会:资本市场,尤其是那些经济学家、银行家、分析师,他们的理论永远都是在总结。总结完之后,用一个概念,来概括他发现的某种现象。

  一次和北大的一位经济学教授讨论,我说:“其实经济学家的理论,都是‘马后炮’,开始吹捧的是他们,一旦企业变了、市场变了,第一个翻脸的也是他们。”我以为他会反驳我,没想到他说:“你说的对,我们不是创造规律的也不是实践规律的,我们的责任就是在后面总结规律。”在市场中真正做革命性的工作,带动这个企业发展的是企业自身。作为企业家很犯忌的一点,就是把这些理论、研究报告当圣经,然后把自己的工作都引经据典地往理论上靠。

  对于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在互联网发展中它也应该回到的应有位置上去。我们不要把它当作网络经济的主角,说到底它是一个配角的作用。我们如果把互联网当作高速公路,互联网公司就相当于汽车,资本市场相当于加油站。现在的情况是,某个地方的加油站特别多,汽车都到这个地方来,好象就是为了加油而来,不是为了跑路而来。也许一个汽车本来加了油是为了去拉煤的,结果还没有到煤站自己就抛锚了,这完全有可能是因为过度追逐远距离的加油站造成的。

  企业家在一个行业中,在自己的企业运行中,没有别人比你更了解自己在做什么,而且所有的一手资料都在自己的手里。企业家应该站在为投资人、股东、客户、用户、员工负责任的角度,合理地做出经营决策。作为企业经营者,所有的理论、分析要参考、借鉴,作为资本的规律要学习和掌握,但参考学习的目的不是被说服或者被俘虏,而是为了有利于成功。

  我希望互联网神话会破灭,在虚幻的光环破灭之后,大家都应该回归自然,回到本质。以往那种凭借“.COM”的概念,或虚无飘渺的数字、点击率走向成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传统企业用“.COM”给自己镀金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企业要考虑更多的是互联网如何为自己服务,这就是互联网的波动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忠告。


 相关链接
谁在搅动网络股市?(1999/08/10 18:13)
另一种门户(1999/07/22 15:27)
网上兴起“圈地”运动(1999/07/02 16:21)
Netscape为何走麦城(1999/06/21 20:55)
相关专栏:志东品网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