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科技时代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阳光专栏 > 新经济的游戏规则


新经济的游戏规则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6月14日 19:15 阳光

  自从有了"新经济",以规模化工业为代表的"旧经济"就差点被丢进了垃圾堆。最典型的例子是,鼓吹新经济的人们动辄就会比较微软与福特汽车的市值,显示比尔*盖茨这位天才顽童的富有;或者以杨致远的暴富来反衬洛克菲勒积攒钱财时的愚驽和贪婪,在这些新经济代表人物面前,历史也黯然失色。

  当然,也有物极必反的时候,1999年,新经济的另一位旗手AMAZON帝国的缔造者贝索斯还没来得及坐稳《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伴随着NASDAQ股市的狂泻,公司市值已损失过半,和AMAZON一起遭受损失的还有人们对于新经济的信心。一时间,惊呼泡沫声四起,当然,也不乏为泡沫而欢呼者。

  新经济到底是不是泡沫?答案不言自明。问题是新经济该如何挤掉泡沫,让泡沫最小化,或者至少维持在一定的比例。人们在谈到新经济的特征是总爱说,新经济之为新经济,就是因为它不遵循旧的经济规则。10多年来,以信息和生物技术等代表的高新技术带动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却没有出现以往的伴随高增长而必然共生的高通胀现象,以致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也无法自圆其说,这才有了新经济的假设。

  必须承认,新经济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倚赖知识作为主要生产力这一因素。

  以网络经济为例,人的因素扮演了如此重要的一个角色,知本取代了资本成为更重要的角色,工人成了"知识工人",企业被成为"知识企业",管理演变成"知识管理",这样一来,经济也自然被冠以"知识经济"。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更是认为,在网络经济中,"人力资本"的概念不妨变换为创业者的素质,以表明人力资本的创造性服务仅仅取决于资本主体的灵活性,决断性,洞察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其它各种只可以靠"嗅觉"去发现的品质,而网络经济就可以描述为"观念与资本的结合"。显然,眼下这样的生产力模式缺乏实证研究的意义,因为素质是没有办法度量的,但观念与资本相结合时带来的巨大的收益谁也无法否认。

  倚赖"素质"这样的模糊品质,使得新经济变得更加不可靠,充满了难以预测的变数。资本只有和那些最具创意的观念结合,才能发挥出巨大互补效益这一点在新经济中已是屡试不爽,就像人们很难想象离开的盖茨和微软和离开了杨致远的雅虎会是什么模样,这当中决定性的因素仍然是"人",是人的品质,有人预言,制约着新经济的越来越表现为"人"的短缺,而不是"钱"的短缺。

  反应在股市这一晴雨表上,现在属于“新经济”范畴内的公司从一开始就完全脱离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过去金融分析家们过去衡量股票价格和评估股市走向的主要依据是企业自身的盈利状况、流动资金储备、股价与盈利的比例(P/E)等等客观指标,像标准普尔五百家公司的P/E值一般为三十左右,如果股价超过盈利五十倍,一般来说,证券公司就不会推荐客户买进,但当雅虎(Yahoo)的股价已经是其盈利的三百倍时,分析家仍然认为可以买,因为没人知道雅虎股价的最高上限是多少,人们根本无法用上述指标来预测此类新经济代表公司的股价走势,因为投资者的理念也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在炒代表着新经济的企业的未来和远景。

  同样的情形,由于国内独特的经济环境,新经济在中国的命运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比如,股市上一旦某一股票被冠以"新经济"的帽子,带上"XX科技"字样,或者有"触网"之类的传言,就有"庄家"来托市、造市、吹气泡,结果一支原来市值每股只有7元的可以炒到100多元,"新经济"也成了豪赌的工具,在少数庄家中饱私囊的同时,跟风的中小股民大都损失惨重,利用国内股市的不规范,"新经济"俨然成了大量寻租和操纵市场以获取暴利的投机者的超级武器,在时下的中国股市神话里,物色一家可炒作的网络公司,然后再打包上市,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大量的".Com"公司在贴上"新经济"的时髦标签后,四处招摇,以炒作为主业,唯恐那些风险投资商们不肯上当受骗。

  富有意味的是,针对这样的诟病,美国有一位非常可爱的老头格林斯潘在不断地发出警告--这位被称为对美国新经济有重大贡献的保守的预言家一次次地向人们警示新经济中的过热和泡沫行为,当然他也从不否定信息工业近年来对新经济的决定性推动,这也许正是老格林斯潘的可爱之处。同样,在国内关于新经济的一片赞美声中,经济学界的两位总量级人物"吴市场"和"厉股份"也相继出来泼冷水,为中国新经济的虚热去火。

  国内在这场关于新经济的争论中,两派人士虽然是各自自说自话,但倒是厘清了一些概念,虽然新经济我们很难以经济学模型加以描述,但还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加以界定,比如新经济决不是泡沫经济,你可以承认其中的泡沫,但决不能迷信泡沫,甚至去炒作泡沫;新经济也不是虚拟经济,新经济不会从天而降,而是一定要结合传统经济,以和风细雨或者狂飙突击的方式完成对旧经济的改造,最后打通原子世界和比特世界;新经济不是鼠标经济,而一定要继承人类在工业经济的长久积累,并加以新的传承;新经济并非不要规模化,而是更加受惠于网络商业中的马太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业务和用户的增长将大大快于成本的增长,更大的规模化扩张建立在极限低的成本耗费之上;新经济也并非全然排斥规则,比如它依旧需要接受我们在工业时代建立的美德的指引:诚实、劳动、按时发货、为客户利益着想……

  另一方面,我们不要忘了,新经济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制度环境漏洞百出、企业家素质不甚了了的土壤里生根,需要承担的风险更大。冯友兰在论述中国人的国民性时曾指出,以跟风、哗众的标准来看,中国人这方面的素质是第一流的。新经济风靡之下,自然也是泥沙俱下,就在笔者草就此文时,国内网站又传出一CEO携款出走的消息,这位声称"我要发"(R518)网站的CEO一同的带走的还有公司的3台笔记本电脑,员工所有工资和一辆帕萨特轿车以及投资者对"新经济"美好远景的期待。由此可以想见,在身体力行地建设"新经济"的队伍中,这种素质的人多了,新经济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