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媒体创新论坛现场实录图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 16:28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新媒体创新论坛现场实录图文
新媒体创新论坛现场。(米晓彬摄)

  2007年3月21-22日,2007互联网创新领袖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信息产业部指导,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清华科技园和互联网实验室等单位承办。

以下为新媒体创新论坛现场实录:

  主持人范东升: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今天下午新媒体创新论坛现在就开始了。下面请几位嘉宾上台,他们是: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闵大洪先生,美国通用无线通信有限公司总裁王维嘉先生,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点击科技总裁王志东先生,FT中文网主编张力奋先生,北京首都在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黄明生。我先做一个本人介绍,我参加新媒体创新论坛,我自己实际上属于旧媒体阵营的人,过去做了很多年的杂志和报纸这方面的工作,我非常关注新媒体的发展,我的名字叫范东升。我非常容幸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参加这个论坛,特别是跟在座的几位在互联网界、在新媒体方面作出很多贡献的创业者和专家学者在一起讨论,相信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下面请每一位嘉宾来做一个演讲,根据各位朋友的要求,在我们的论坛当中增加互动的环节,在他们每个人发言之后,听众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进行讨论。下面我们就有请社会科学院的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做演讲。

  闵大洪:各位朋友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承办方互联网实验室承办这次大会,而且特别组织新媒体这样的专场,让我们有机会在一起进行交流。讲到这个话题,我想讲一下新媒体颠覆原有的传播媒体。

  新媒体百科全书这本书是2002年在美国出版的,现在熊澄宇和范红经过3年的翻译刚刚面世。这里讲到什么是新媒体,这是一个很难简单回答的问题,因为曾经旧媒体一度是新媒体,而这两年看到很多新的名词,比如新媒体,现在还有人提出新新媒体。那么在具体的不同角度看的时候,又有个媒体、自媒体、草根媒体、公民媒体等等这样的表述,但从终端上有称之为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将来还有阅读器媒体等等。

  我想,尽管关于媒体的定义很难下,现在至少从概念上说,新媒体是从无到有这样一种形式。如果今天从另外一个角度谈,从技术的角度谈,现在使用的角度谈,新媒体是数字技术,因此今天谈新媒体一定是数字媒体。当然我们可以从新媒体类型、新媒体传播形态、新媒体信息发布者、新媒体传播途径、新媒体终端等等很多方面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领域。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去年世界新闻自由日那天做了讲话,他开始讲到我们周围信息无所不在,随着所谓新媒体、新技术和新的内容传发途径的扩散,信息的获取已经容易多了,信息也日益多样,比如博客等参与式媒体就是新媒体。我想从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进行颠覆或者造成重大冲击这个角度看,有四各方面,第一造就了信息完全开放的局面,包括信息多元化,内容多元化和舆论多元化。

  第二,造就了打破传播时空制约的新局面。上个世纪90恩年代,丹尼尔·耶金为全球化做了这样的定义,所谓全球化是24小时互相联系的极度活跃的,剥夺睡眠机会的并受电子邮件推动的新的世界。由于现在的新传播手段和新技术的发展,造就了这样的传播情况。

  如果我们拿具体的两个终端来看,比如美国的数字录像机,在美国是非常流行的,这种硬盘式的数字录像机能够和互联网相连,能够获得两周后的最新电视节目单,这个东西改变了过去广播电视媒体同步性的特点,实现了受众收听、收看电视节目的异步性,在时间上实现了转移。美国的Slingbox和Slingcatcher这样两个产品可以转换,前者可以加有线电视、卫星连接通过数字录像机,可以传送到任何电脑,不管这个电脑在家里任何一个空间,或者出差所带的笔记本,都可以看到家中所有电视频道的节目。后者功能正向反,实现了空间的转移。今年3月

苹果公司推出iPodTV,并不是一个传统iPodTV。地三造就了一人一媒体,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的新局面,比如美国民主党参议院奥巴马希拉里分别于1月15日1月20日在个人网站上以视频的方式宣布参选2008年美国大选。所以Web2.0时代就是你就是新媒体。

  第四,造就了信息爆炸的新局面,美国刚刚发布的一个最新的调查统计,去年全球信息高大1610亿G这样一个新局面。造成信息爆炸这样的局面,带给我们很多新问题,就是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哪些是需要保留的?如何分辨和对待虚假信息有害信息?这都是我们面对德新问题。

  最后我讲一讲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关系,结合中国的形势讲,传统媒体是真正制订战略计划,要开始认真的看待今后的发展,国家新闻出版组制定了报业的“十一五”规划,大力发展数字报业,与此同时成立了报业实验室计划,以电子报纸为主要实验方向,以电子报纸为新型内容现实截至的主要突破口,以无限宽待技术为主传播技术。现在已经确定九大类的数字报业项目,包括报纸网站、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刊、数字化平台、手机二维码、电子商务、户外数字媒体、电子阅读器、移动采编系统。比如《解放日报》也提出新媒体的战略。数字化也是广播电视业顺应当代科技发展的一场技术变革,当前和今後广播电视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将原油的庞大的模拟广播影视系统转换为数字化广播媒体。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所以十一五是传统媒体全面数字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与各类新媒体发生密切互动,实现双赢、多赢的关键期,有大量问题有待解决,希望传统媒体以创新的精神拥抱新媒体。谢谢大家!

  主持人范东升:谢谢闵大洪老师,在不久前闵大洪老师刚刚到汕头大学为我们的学生讲课,我又在他的发言中听到很多新东西,感谢闵大洪老师追踪新媒体发展的最新趋势。另一方面也说明,数字媒体发展方面,发展之快。刚才闵大洪老师讲的很多都是一些最新的发展情况,也提出很多问题,我想我们的嘉宾和听众可能也会有自己的观察和想法。如果大家有问题,可以提。我提一个,现在有很多对于新媒体的表述和不同的称呼,闵大洪老师有没有觉得对新媒体哪种称呼会描述它的本质呢?

  闵大洪:新媒体或者是数字媒体。

  主持人范东升:我个人有个看法,国外也有一种说法叫公民新闻或者是公民媒体,这个称呼在国外比较多一些。港台翻译成草根媒体。下面有请王维嘉总裁为我们演讲。

  王维嘉:谢谢主办方。我们公司是中国第一家最早做手机上的内容服务,也可能是全世界第一家,94年就开始做了,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怎么看手机这样的新媒体。

  有人说手机是第五媒体,还有人说手机会成为第一媒体,因为手机是唯一一个天天都不离开你的。判断谁是第一媒体有一个客观的量就是广告量,如果说广告量第一大的是电视那么电视是第一媒体。我个人觉得,手机非常有可能成为第一媒体,但这里需要有一个条件要满足,手机屏幕永远不可能大,因为要随时带。但我觉得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带宽,比如说WIFI、WIMAX等等,所以有了这样的带宽而且是免费的带宽,我觉得手机有可能成为新媒体。

  手机和互联网有什么区别,第一,在电脑上打字非常快,打英文一定比打中文快。但是在手机上就不一样了,第一屏幕很小,中国作为图形文字编码最好,因为他是画画不是字母,英文一个字占一长串,所以中文在手机屏幕上是最有效的。手机上26个字母没有一一对应,所以你要一个键对三个字母,所以说在手机上输中文反而比英文快。在中国最快的是一分钟可以输26个中文字,这个属于几乎和说话语速差不多,为什么中国短信成为爆炸性发展,技术的输入和图文显示是重要的因素。

  第二,互联网和手机对于用户信息的认识,我认为什么是媒体呢?从商业角度定义就是靠卖广告活的,如果收入不是广告,你就不是媒体,这是从商业角度定义媒体。我们看看做广告,手机一个运营商能知道用户什么呢?第一可以知道你手机号,全世界各国的电话号码序列你都知道,你是在汕头还是在宝鸡,这点对于所有广告商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财富,我知道你在哪个城市非常重要。像我们公司有一套非常大的数字搜集系统,我今天下午3点种在江苏做了一场街舞表演,我4点钟就知道有多少人参加,赚了多少钱,这个别的媒体做不到。第二,知道你的手机,因为每个手机都有一个唯一的识别号,我知道你的手机型号,我就知道你太多的信息。第一,一个县城里的打工小年轻不可能买诺基亚N70,因为太贵,出厂价就是7000元左右。如果做一个分析,你的收入一定和手机是正相关的,如果你一个月挣2000元也不可能买诺基亚N70,所以知道手机的价格基本上就知道你的收入,这点对于广告主来说也很重要。每一种手机自动对用户做一个细分,男的用什么、女的用什么,大学生用什么,所以我基本会知道你的职业。如果我知道你的手机是粉红色的呢?我会知道你一定不是男性,我还会知道你和谁打电话,打了多长时间,再往前发展,GPS也好、手机定位也好,我可以知道你的位置。再进一步,我可以做游戏,我们有一款联网游戏,是一个虚拟世界,这样我就会知道你的性格等等。当然,这里有一个隐私权的问题。第三,在手机上怎么做广告,互联网的广告,志东是做广告的,他应该知道。第一屏幕非常小,第二,手机非常私人,你弄了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我肯定很烦,所以手机上怎么做广告,今天没有人想得清楚,我们自己也在摸索,但我个人觉得,手机上的广告可能第一,搜索这样的东西是相对来说更适合做手机广告的,因为他是用户主动的,是不是有可能出现比搜索更往前一步的让用户感觉更方便的,比如说把黄页打包成生活用品发到用户的手机上,这才是手机正确的方向吗?今年春晚有一个手机广告的小品,如果做不好就会成为那个样子。他是最希望成为第一媒体,就是因为对用户细分的把握是任何一个媒体做不到的。那么在手机上怎么做广告需要大家很多年的探索。谢谢!

  主持人范东升:谢谢王总,王总是我们全球华人当中最早的开拓者,他今天的发言也是非常有启发性的。下面有请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先生演讲!

  吴伯凡:前面两位先生都做了很好的准备,我只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我们说新媒体,任何一个东西新,总是一个相对的。所以我们称之为新的时候,不够的话前面还要加一个新。我们过去认为新的,比如BP机是新的,但是前几天它已经宣布退出历史舞台。每一种工具、媒体形态都有可能是像BP机一样,但很快就消失了。最早收音电视机出来的时候,不知道给他取什么名字,当时称之为可以看得见播音员的收音机。汽车出来也没有名字,暂且叫做不用马拉的车。所以暂且把之后就把CART去掉“T”叫做CAR。所以新的东西出来之后,我们总是用旧的模式看新东西,也许这个东西根本不是收音机,根本不是马车。今天我们来讲新媒体,怎么来取一个名字呢?可能作为研究的人可以取一些名字,对我们个人来说,在这样的时代,互联网最大的特点不仅仅是技术造成的多元化,最重要的是多元化的文化标准,所以将来也许不会有一个统一的名称,而且一种产品做到足够强势的话,他的名称就代替这种产品,甚至是动词化。我自己觉得如果要给新的媒体取一个名称,我自己叫imedia,为什么叫imedia呢?1982年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是个人电脑,IBM刚刚推出个人电脑,24年之后,推出的年度新闻人物就是U,每个人都可以说我是I。06年的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就是I,I是两个含义,I就是英文中的我,还有就是英特网的第一个字母。比如说IBM或者是iPod开头字母都是I。

  第一这是显示我个性的东西,第二是跟互联网有关的。所以今天要谈论的新媒体一定要具备这两点,一个不能是公共的,而是有个性的。第二是跟互联网联在一起的,所以我们把新媒体叫做I媒体。在这样的数字融合当中,手机我叫数字化的瑞士军刀,瑞士军刀出现了这么多年之后,他集成的那些工具并没有消失,我们照样有水果到等很多瑞士军刀里面有的东西。手机是在很多的情况下,是一种便携的方式,但在某种情况下,当你不需要移动的时候又变得比较笨拙了。真正的数字化,卡米出的自传里,他讲库站,是惠普的实验室,为什么惠普产品转型,就因为有这个库站,你的互动性、移动性,所有生活都可以集中在一个东西上,就是PC。PC作为后台,其他都可以作为周边设备,所以后PC时代将会是一个重新回来的时代。一定不是戴尔PC了,戴尔做的是单机的没有I的没有互联网特性的PC,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惠普成为PC的老大,这不是偶然的。

  回过头来,什么是I媒体呢?大家都想到博客,其实博客不是新鲜的东西。最早的博客应该是雷锋日记,日记是给自己看的,但是雷锋的日记里面,你仔细看有好多东西都不是给自己看,都是给领导看的。一种是完全私密的东西,只给自己看、欣赏,当我们特别欣赏的时候,会希望别人来分享,所以有了博客跟I媒体,至于有什么存在方式是另外一个问题。所以在未来的新媒体,如果没有这两样东西,那就是旧的,必然会消失。我自己97年就开始讲互联网,到现在我还是做传统媒体,我在想什么是传统的媒体?最早的报纸并不是新闻,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辞典。这个地区发生了很多事情,大家都在谈论都在说,但不知道是真是假,就印一份报纸,他去核实。报纸最早相当于辞典,后代由于电报技术的发明,使得一个事情一旦发生,就在会在报纸上。在信息时代的时候,最不稀缺的恰恰是信息,信息的方式是对着高压水龙头喝水,很不方便,实际上一个人一生接受的信息是有限的。比如一本书,有些书可以供你读一辈子,所以既是信息传播的非常广泛、方便,但还有一种东西,亦阴亦阳。

  整个信息有四个层面,第一是数据,第二是信息,然后通过信息的提炼产生知识,之后就会是智慧。所以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的有效性有时候在于它的价值恩,有时候在于分享。比如天气预报,当你说明天天气是什么样,一定要分享,放到后天就无意义了。有些信息需要独享,所以在新媒体时代,将会出现两种东西,经过提纯的信息我觉得是新媒体发展的形态。将作为奢侈品,我们看经济最火的除了电子产品、数码产品,还有就是艺术品,很笨很人工的方式,这就是我对未来媒体发展趋势的“I媒体”。没有我、没有互联网,反过来还有一种东西,在某种缝隙里也会产品一种独特的媒体,这是我对新媒体的一点感觉。最后我想讲一个问题,前面讲搜索引擎,现在讲新媒体,我觉得这两个论坛应该合在一起,其实所谓媒体就是把你需要传达的信息给你希望得到这个信息的人,所以一切方式都可以叫做媒体。纸币是穷人的信用卡,服装是随身携带的旗子。反过来再看,经济跟媒体的关系,将来说媒体绝对不是一个媒体产业的事情,将成为整个社会,媒体是所有产业将要做的事情。

  举个例子,迅雷大家可能都在用,它原来是一个软件,帮助你来下载网上的东西,最大好处就是可以今天下载了关机明天再来传。一堆任务电脑可以自动完成,它是一个工具。但是现在,迅雷越来越成为一个媒体了,因为当你搜索的时候,你的每一次表达都在透露你自己按。所以搜索的时候,三个月下来,你这个人性别、身份、年龄很多问题你都没有掩饰地汇报了。如果时间再长一点,每次你下载一个东西,它就会把你可能喜欢的东西告诉你。所以什么是市场?什么是媒体呢?市场本身就是媒体,最早的市场是农贸市场和乡间的货郎。无非是减少人的搜索成本,我们生产一个东西,有一个东西找到买这个东西的人,花的所有成本都是搜索成本。搜索客户同时也在做广告,让客户看到他,集贸市场也是一个便于减少搜索成本的场所啊。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到哪里用不到每个人走村串户。因为广告也是要减少你的搜索成本,让卖方和买方马上知道,不需要再去找。

  在互联网时代又有点回归,我们说什么是新媒体什么是旧媒体?我们设想在新媒体上怎么做广告?我们会陷入一个误区,广告也许根本不叫广告,第一步广第二步告,所以有人提出了窄告。像我刚才讲的迅雷,是针对你的需求,对你了如指掌之后告诉你,不是告诉所有人,而是告诉你,这是在窄告。还有一种不仅仅是告,告是说我生产一种产品,你买了这个广告也就失效了。不是,他每天都在了解你,我们在各个网站上购物的时候都有一双眼睛盯着你,每一天都变得越来越了解你,实际上变成了一种管理而不仅仅是告知,这时间广告也许就会消失了。媒体生存的空间可能需要另外一种想象方式,我就说这些。

  主持人范东升:非常感谢吴先生的演讲,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手机比做瑞士军刀,还有一个就是最早的博客是雷锋日志。下面请王志东先生演讲。

  王志东:参加这个论坛我刚才一直在犹豫到底可以说点什么,我们在互联网创新里面的新媒体论坛。我跟前面几个人不太一样,第一个我不是做媒体,顶多原来做新浪的时候有点像媒体。第二,我现在做也不完全是做媒体,所以我在想到底什么是媒体?想来想去,我上台之前我忽然间得到一个结论,我想把这个并不成熟的结论跟大家做一个分享,也许会得罪很多人。

  我这个结论用简单一句话讲“我们别再去研究什么新媒体,咱们研究媒体如何消失”。为什么说媒体会消失呢?我跟大家讲一个例子,大家都听说过这个话,世上没有路,人走多了就成为了路。在一个草地上,一开始没有人走的时候确实是没有路,人老是踩着一条线,那么这条线就成了路了。那么假如有一天,忽然发现大家在踩草坪的时候不再按着一条路踩的时候,任何两点的过程都有可能踩的时候,你这个草坪上还存在路吗?就没有路了,虽然每一个两点之间都成为了一个通道。

  为什么我会把新媒体和路的概念能够联想到一起呢?我刚才听几位专家讲新媒体,我的大脑一直在算,到底我们现在有哪些媒体,最后真的把我算晕了。传统来讲,我们说收音机、电视机、报纸、杂志,后来出了互联网,其实我们讲的互联网新闻是媒体,但是实际上我们现在看的媒体的概念的时候,已经是广泛地不能再广泛了。我们可以看到,在电梯上挂个牌子我们叫做媒体,框架传媒、分众传媒可不都是媒体嘛。可口可乐瓶子上印个广告,那这个不是媒体吗?我前两天去做评委,他们认为一个高科技的双门的车,在车上面他把自己的车定位为滚动传媒,为什么呢?他说我这个车开到路上大家都观看,我可以用它来做广告啊,所以它叫媒体。实际上咱们在网上看到了很多的新闻,一个剃光头的,我这上面一个广告也叫媒体。其实我们注意到现在媒体这个概念已经被极度地广义化了,极度泛滥,泛滥到任何有眼球的地方都叫媒体,这个时候跟我刚才所说的这条路一样,如果任何一个角落都被人踩的话,都是路的话,那就没有路了。

  但是我在想,这样的话对于我们来说到底说明什么问题呢?其实大家对于媒体的理解是很多样的。我们想现在与其研究什么叫做新媒体,什么叫做旧媒体,与其去对新媒体要追加个什么概念的话,我们不如回到媒体的本质,我们看一下在传统的理解里面,我们到底认为媒体是什么、做什么?然后,我们从这个角度来重新观察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新媒体。我想这样的研究方法,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

  我们传统讲媒体是干什么的呢?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么多的东西都叫做媒体?其实如果我们回到媒体真正成为一个媒体的概念,显然是从报纸开始。但是现在的报纸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首先,它是一个新闻传播的作用,这是一个媒体里面最重要、最基础的用处。那我们看一下我们现在所有的工具的出现,能够起到传播作用的都有哪些?这些都具有媒体传播的特征,所以个人网站是媒体,所以博客是媒体,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都会成为媒体,因为这个是传播新闻、消息、信息的渠道。

  第二个什么叫做媒体呢?刚才王维嘉说过,能做广告所以是一个媒体。我们一直说的媒体,它有第二个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它能够成为一个营销的平台、通道。从广告位代表,商家可以通过媒体把他们的产品信息能够直接到达消费者,所以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媒体的特征就是能够承载这样一种营销通道的,就是媒体。所以,我们理解可乐瓶的瓶壁是媒体,光头上面的字也是媒体,因为他能够把营销的信息传达出去,这个是我们第二个需要去研究的。从营销的角度,我们再回头看,我们现在所有出现的新媒体的形式,已经发现的和还没有被发现的,或者是说有待于挖掘的。

  媒体除了新闻传播和营销的通道以外,还有什么呢?一个报纸经常都有所谓的副刊,副刊是干什么有的呢?它是娱乐用的,通过这个媒体,能够让你的读者进入某种娱乐的状态。可能会有游戏,可能会有漫画等等。媒体实际上是让他的受众能够在同样营造出来的氛围内部去交流他的一种思想。报纸媒体的交流可能是单向的,但是到了电视、广播是可以参与的,所以是半双向的,那么到了互联网里面完全是双向的。所以媒体可以承担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娱乐的功能。

  其实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把媒体的概念拆散之后重新聚合。那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一些新技术的出现,由于现在整个商业社会形态发生的一些变化,由于我们这些充满着创意的创业者、企业家他们出的各种怪招、怪主意,使得我们原来所说的媒体的每一项功能,都可以出现很多新的手段。而这个新的手段,最终能够给我们的媒体定义更加广泛,而它的涵盖面也就是能够更加全面。这个时候我们与其研究媒体,我们不如去研究每一个单向的内容。这样,对于我们不管是从业的行为、商业的行为、投资的行为,应该说是更加地有利。

  我再讲一些媒体的形成和为什么会说媒体最终会消失。刚才听了关于市场的比喻,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好。假如我活动的范围只是在一个村里面,大家都在一个市场里面的时候,我不需要媒体。为什么呢?我要看见的人转一圈都可以看见了,我想让别人知道什么,我吆喝一声大家都过来了。所以,在一个小的集市里面,完全是可以区域中心化的,不需要有一个单独的媒体的职能起到新闻传播、营销业务、娱乐等等的作用,因为一个市场已经解决了。媒体之所以形成,是在于人跟人之间空间距离已经被延伸了,在延伸之后,村头出现什么事村尾不知道,不在一个集市里面,所以像报纸、杂志有关这样的平台就出现了。搭着这个平台,这些职能通过这个平台承载出去,所以媒体就成立了。互联网其实给我们带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它把全世界又重新浓缩到了一个小村子里面,就是一个集市里面。以前我们吆喝一声已经可以了,因为吆喝不行,所以我通过投稿,我通过主编和编辑把我的声音吆喝出去,于是媒体拥有了特权。现在既然全世界重新浓缩回我这个市场了,我已经有了足够的手段,我现在同样可以吆喝一声大家也都可以听到了。其实这个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草根媒体、公共媒体,或者像博客,这整个都是一样的。

  总的概念就是“由于新技术的出现,由于整个商业社会的变化,由于我们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媒体的含义、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许我们可以认为是媒体的死亡、消失,也许我们可以说媒体已经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它所承揽的功能可以被更加广泛地扩大”,我希望这样的思路可以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谢谢!

  主持人范东升:谢谢王总,王总对媒体的功能包括发展前景对大家确实是很有启发的。下面有请FT中文网主编张力奋。

  张力奋:大家下午好,首先我想感谢中国互联网实验室的邀请,第二要感谢范先生。刚才他说他是属于老媒体人物,我可能也属于这个范畴,我现在是做一系列跟媒体相关的事情。我今天不谈FT中文网,因为每天和大家一起,我也想休息一下。我今天想谈一下目前想做,但是还没有能力做的事情,就是Web2.0到底干什么?能够为我们做什么?

  到北京之前,在伦敦开了一个会,我觉得跟今天这个场合有点相似,是一个有关新媒体的国际会议。我去了以后,我觉得有两个小小的发现。第一,在12个月当中,突然发现一些在国际上非常有名的传统媒体的巨头,突然在同一个房间当中和新媒体的人士同时出现在一起,这个我觉得是非常有趣的现象。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路透社、BBC等等的百年老店觉得有必要跟新媒体坐在一起呢?我觉得就是因为Web2.0。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你辨别很老媒体的人物有一个方法,我在那个会上做的一个统计,可以以领带为界。新媒体的代表人物基本上不带领带,老媒体的代表人物基本上都西装戴领带。我今天是西装但是不戴领带,算是走出变革的一步,希望范先生也可以走出这一步。大家对于我所讲的,以后在这样的场合上可以做一个小小的尝试,看看我所说的准不准。

  今天我讲的问题是我一直在考虑,但是一直想不清楚的一个问题。到底Web2.0是什么样的东西?我就把我最近看到的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实际的例子跟大家做一个介绍。这个是美国前副总统格尔,他最近有很多的好事情。他在两个星期前在伦敦,上了一个视频新闻网站的新闻。这个网站值得一提是因为第一次在视频分享里面把读者自己提供的新闻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在半年之后,在所有的节目编排当中大概有1/3的节目直接取决于我们所讲的用户提供的。那么在很短的时间内,我想在坐的各位很有可能面临一个选择,你很有可能用自己的鼠标做一个跟你自己政治取向,你对事情、事物相关的完全为你存在的电视台。

  这个是我的同事马丁·沃尔夫,这个是西方一个相对比较专业的内容形式能够与大众和用户做一个结合。这是什么意思呢?马丁·沃尔夫先生动用了50位经济学家或者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会每个星期出一个问题,读者和专家在某一个领域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个网站,用户可以自我定制内容,组成自己的homepage。在这个网站所提供的那么多的选择里面,有一个完全为你定制的homepage。这个网站是一个朋友推荐的,据说在美国在白领圈子当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我的朋友是相当资深的,他在上面也有注册,其实这是白领的社交网。据我用过这个网站的同事,我自己也尝试了一下,我觉得的的确确有它的独到之处,到底愿不愿意见哪个人,到底跟他建立什么程度的关系,你完全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做一个界定。但是我想,特别繁忙的同学或者同事的话,对于这个网站要非常小心,因为有的时候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负担。我想Wikipedia这个网站大家已经很熟悉了,读者可参与撰写网络百科全书。这个是FT.com,看上去是很简单的,但是有很多的出版物对于Most Read有一些恐惧,因为它有一些热门文章的搜索和阅读,因为有这样的一些服务存在,那么其实在总的一个流量当中,直接取决于经济学院杂志的网站已经占了相当小的比例。这个是chicaocrime.org,这个是可以把任何一个街或者是电话号码放进去,就可以查找当天、当年或者是实时或者是任何一年的犯罪率。比如说这个图显示的是2007年的2月22日,早上8点的时候在那个特定的区域所发生的有关盗车的情况。我想如果有这样的一些帮助,可能大家找房子、买房子的时候也会对这个问题做一个非常严肃的考量。

  这个是范先生所讲到的公民新闻等等,最近在英国发生了两件事情,因为英国的首相布莱尔想推行一个有关路税新的政策,但是有150万英国的网民直接通过首相府唐人街10号的网站向首相表示不满。我想这是选民以一种特殊的技术、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政治的意愿,来施加压力。那么,显然英国政府方面已经对此在做一些政策上的调整。那么另外英国有一个节目,可能中国也有一些电视台在做了,就是一个跳舞的节目。大家说到目前在西方,大家有政治冷感,每4到5年大选的时候,投票率也是比较低,在有一些国家甚至低于30%、40%。那么像这样看起来非常纯粹的跳舞的节目,竟然每一次都可以吸引到差不多1200万的电话投票。那么可能也以此促使了政治家在思考这个问题,就是在这样一种多媒体、新媒体的状况下,如何通过媒体来使公民、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更良好的沟通?

  那么这个是在英国非常出名,也是大家非常喜欢的网站叫做RateMyTeachers,就是给你的老师打分,我想这样的网站在中国也会很流行,就是给你的父母打分,给你的老板打分,我想大家都会很愿意做,但是老板不一定喜欢。那么只要作为一个用户或者是读者,我认为Web2.0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发掘的能力,可是50或者是100年前我们没有给它提供这个能力,我大概概括了一下,也参照了英国一些同事的意见,Web2.0基本的功能就是4个方面。

  第一个是搜索。第二个是播出和呈现的方式,到底是通过手机还是其他的方式。第三个是最重要的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就是信息如何分享、共享、独享。这个问题我认为不管是业者还是研究者,都感觉到是很重要的,但是都感觉到是很困难的问题。第四个是我自己加的,就是评估与参与。讲到评估,我可以讲一下我自己做的工作,就是你对于网上预测的结果,比如说克林顿能不能当选美国的总统,你可以下一个结论,最后他会像纽约时报一样有上升指数等等,然后你可以在网上跟人家做交易。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各种元素或者功能富有想象的组合,在人类的传播史上没有任何时间会像现在这样对人类的资源或者是共享提出没有限制的可能性。

  那么最后我想说,自己觉得首先Web2.0的真髓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前所未有的选择可能与体验。第二,彻底颠覆传统的信息制作、汇集,管制,评价以及获取模式。第三,是受众时代的结束。第四就是我认为Web2.0不再生信息或内容量的简单增加,最重要的一点是功能和时空的整合。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技术本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已经成为了内容的一部分。而这一种新的技术,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如果不夸张地讲,它其实是人类认知、生存的能力的延伸。

  Web2.0的内容与体验的革命,我认为第一设备就是内容,第二功能就是内容,第三关系就是内容,第四体验就是内容。有一个公司在英国做猫食的,但是他们想做一个网站,把狗、猫的爱好者集中起来,广告出去之后效果还可以,但是远远没有他们想得那么好。所以有一个同事说可不可以把猫和狗分开?果然效果很好,最后他们说我们能不能把猫和狗的年龄、种类等等都分开?一下子就变得更火爆,这就是人类寻找趋同和归属感这一点不会改变。所以我认为Web2.0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是为我们人类实行最后的归属、趋同感实现了一种个性表达的可能。谢谢大家!

  主持人范东升:张主编刚刚从英国回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信息,下面有请最后一位嘉宾黄明生总裁给我们做演讲。

  黄明生:我今天中午接到电话,是互联网实验室的王总请我来,我很荣幸,感谢互联网实验室给我这么一个机会。在坐的有老媒体的人员,也有新媒体的代表,我是一个媒体的新人,既不代表老媒体,也不代表新媒体。过去我做了十多年的电信服务,刚刚进入网络媒体。我们在半年前创办了一家公司叫做开平传媒。刚才王志东给我们介绍了一下什么是媒体,媒体当中两个重要的特性。

  第一个是可以做广告,或者是可以形成一个媒介可以把一些产品作为渠道推广出去。第二点是可以给受众带来资讯,就是可以传播信息。这是媒体两个重要的特点,那么我刚刚进入这个行业我想谈一下我个人的体会,也想跟朋友们交流,也欢迎朋友们批评。

  我先说一下广告,现在生活的每一个人几乎无处可逃,到处可以看到广告。走到电梯口可以看到分众,到电梯里面可以看到框架,到厕所里面都可以看到,不管你吃饭还是去厕所都可以看到。有一些广告确实让你觉得很烦,有一些广告确实让你看到觉得还挺高兴。我们可以想一下什么广告是你愿意看的,什么广告是你真的很烦的。我们看一个电视剧正精彩的时候,他给你放10分钟的广告,你几乎没有看下去的欲望了。那么当你蹲在厕所里实在无聊,前面有一个广告给你看,你觉得还可以。那么当你看电视的时候,你可能看到一个特别精美广告,甚至觉得是艺术享受,你会觉得这个广告不错,那是因为它给你带来了艺术的享受。那么我们在分析这些情况,可能两种情况的广告你是愿意看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本来很闲,就愿意看广告。出去9点钟上班电梯很挤,你很不好意思,所以你觉得很无聊,就看看广告,可能每一个字都看得很清楚。那么坐地铁,可能里面的气味本身就很不好,当你很闲的时候,你看广告的时候你会很仔细地看。还有一种广告是你愿意看的,就是刚才我们举的例子,就是你特别喜欢看的,比如说你认为是艺术享受,或者是你正好最近希望得到这方面的资讯。当然,我们研究的这个情况就像我们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形式,通常人们是在无聊的时候,最好有一个闲时愿意看的广告。

  还有一个话题是互联网的信息量非常大,大家都希望通过媒体传播信息,甚至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我还想拿王志东举例子,大家知道王志东创办了新浪网,大家知道新浪最有价值的就是新闻。像我们40多岁的网民经常看的就是新浪的新闻,但是我不能保证我每天都看新浪的新闻,因为我有的时候很忙,尽管我很想看,我也不知道今天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今天确实忙没有顾上。可能今天没有打开IE进到新浪看一眼,可能今天新浪发生的事情我就错过了,可能我感兴趣的东西就错过了。或者是当一个人想看资讯的时候,我们叫做本底需求,就是当你需要某些信息的时候,实际上你潜意识中通常你是要一些信息,你是在你的脑子里面是有的,并不是别人硬塞给你的。出去一个信息你不需要,硬塞给你,你就会觉得很讨厌。所以知道一个人的本底需求,就是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

  那么这个本底需求如何满足?比如说手机,就是当你正好很闲或者是很忙的时候,通过手机把你本来想要的信息送给你了。比如说我每天固定的希望看的大概有5个网站。比如说新浪的新闻,比如说财经信息和IT界的信息等等,还有我喜欢打球,我要看一下体育运动相关的资讯,大概是5种。但是我不能保证我每天都正好打开这5个网站看一下,这个时候我希望有一种服务,能够让我在不经意的时候看到我本来想要的信息。这个时候,可能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如何满足所谓个性化的本底的需求。这是从我进入媒体这半年来的时间,我分析了这两个角度,一个是广告是不是人们喜欢看?如何保证媒体所推送的广告是客户愿意看的?第二个是资讯能不能够给到用户的时候,是在他本来就需要和他本身信获取这个信息的时机给他?

  那么基于这两个考虑,我们做了这样一个传媒,叫做开平传媒。实际上利用的就是电脑或者是手机的屏幕,我相信在坐的每一个人大家在用电脑的时候,基本上都用过桌面的

壁纸。我们简单地用了一个非常容易的模式,就是这个壁纸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模式,用互联网的模式把一些资讯或者是你所喜欢的视频等等通过后台运营的方式推送到你的桌面。当你伏案做工作的时候,这个壁纸是不会出现的,但是当你可能干完一件事,准备喝一杯水或者是抽支烟,当你桌面出现的时候,这个资讯可能就出来了。它给你的可能是图片,或者是你定制的信息。当你干自己的另一件事情的时候,它又不会出现了,它又被覆盖了。所以,我们定位的这个媒体是闲时、简约的,当你觉得很闲的时候才会出现的媒体。

  当然了,我们也是刚刚才开始这样做,积累了半年的时间,大概积累了200多万的注册的用户,也希望在坐的朋友可以给我们多提一些意见,也给我们提一些比较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我今天来也学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一些媒体界的精英,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我们这个媒体也是刚刚开始,是很稚嫩的,也希望得到更多朋友的支持,谢谢大家!

  主持人范东升:感谢黄总跟大家分享他的经验,下面我们还有一点时间,请他们向我们的嘉宾提问。

  提问:感谢范院长给我这个机会,我是来自硅谷动力的,我这个问题是向王志东王总提问的。我们谈了一下午的新媒体的创新,但是媒体最重要的主体就是内容。网络作品的著作权如何得到很好地保护呢?为什么我提这个问题,因为我本人就是一个从事网络媒体的工作人员,每天要写大量的东西,但是我发现网络转载太方便了。我04年在中关村在线写的有关三星、惠普的

打印机,结果现在被好多的公司拿去卖,电子版的5000元,印刷版的卖6000、7000元,但是像这样的事情我本人都不知情,我和公司也没有什么协议。那么我想知道网络的著作权如何得到很好的保护呢?您当年创办了新浪网,新浪网又是国内最大的信息平台,请您介绍一下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志东:媒体和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你刚才说的关于网络媒体或者是信息时代著作权如何被保护这个问题,我觉得都是大家所关心的。实际上说这种著作权或者任何的所谓物权、产权保护的问题,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但是只是说因为有了数字化的工具,如果一旦某个产权或者是物权最后转移成数字化之后,它就会非常低成本的复制和传播。比如说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以前说书很少说盗版,为什么呢?其实盗版的工具有,你去复印嘛。但是复印比买书贵多了,所以没有去印的。但是现在变成了信息数字化,所以通过网络拷贝就非常容易了,所以网络确实给复制、传播带来的极大的方便,于是这些问题就爆发出来了。其实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这个是一个世界难题,全世界的人都在考虑这样的问题,那么从我这边几个体会来讲,我觉觉得首先有几个。第一个,我们可以去借助一些传统行业里面已经习惯或者说被认可的某些模式,而这些模式当然还需要有几个。第一个是从行为、法律方面有约束力,都在拷贝的时候,大家都没有版权的概念,最后发现你抄我也抄,当时新浪上市遇到很大的问题,版权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像一个炸弹,早晚会存在。后来我们也请教很多专家,他们给我们出了一个注意,他说你看看国内文摘报是合法的,是被传统思维认可的,你能不能研究一下文摘报他的版权是什么解决的。后来我们就进一步研究类似的这些问题,最后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我们新浪所有的内容首先要有授权,是著作权的控制方,不是著作权方,按照道理著作权还是作者本身的,但控制权是报社的,我们跟控制方签协议,包括他有一些授权。比如文摘报未必非要得到谁的许可,但有一个规则,我要为这篇文章准备好稿费,他有义务联系好作者,让作者得到稿费。如果联系不到作者,这个稿费要上交到某个组织里。在传统领域里已经被认可了,那用这种方式做的话,从理论上九打通了著作权。但我们遇到一个更大的问题,你这么做别人不这么做,你都要这么去找的时候,时间的成本和稿费的成本比竞争对手高得多,而你的竞争对手就大张旗鼓的抄怎么办?这是我们也跟主管部门头痛的事情,网络媒体如果不被管制,有版权的问题,但也有意识形态等其他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了,网络媒体可能就会被彻底封杀,封杀之后这个行业就没有了。之后我们跟很多部门跟他们沟通,他们也认可了。你可以看到新浪上市前后,相关部门就出了一套关于互联网新闻管理按的方法,其实这个方法是我们提出来的,我们也得到了认证。当时刚出来有很多投资人和媒体都找我们来,说中国政府又开始管理你们了,是不是日子不好过了,我说错了,我有了管理日子就好过了。因为我是规范的,我耍流氓耍不过别人的,最好大家还是一起规范。这是一个例子,类似的例子都可以做出来,包括网络视频的问题,应该有规范,应该是对整个产业有扶持作用,这也是我们说的互联网创新真正缺的是政策,这是第一个思路。

  第二个思路,盗版为什么存在?而且怎么杀都杀不住?这是人性的劣根,从人的自然角度看,的确是无成本的分享别人的东西。咱们现在搞市场经济,其实市场经济最根本的就是顺应人性,人性成为市场个体的最主要的原始推动力,如果规范可以把这些原始推动力利用起来,就可以用一种宏观的方法,用无形的手来规范和管理控制这个市场。我的意思是有些时候,某些东西与其你逆着他不如顺着他,保护自己的利益,保护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技巧。专利法这样的体系,我认为是把人性的需求和社会进步作为很好的平衡。

  另外还有一个话题,我记得在网上看到一篇博客,评论微软和Google,标题很有意思。他说当微软全力在中国打击盗版的时候,Google看到另外一个中国。其实你可以看到,每个人都在用Google或者百度的服务,真正可能并没有为他提供付费,但是百度活下来了,活的很好。被他摘录的网站非常高兴,我愿意被你摘录。如果我们找到一种模式,一方面顺应人性的基本需求、倾向,同时又能平衡各方面利益,这是最佳的模式。而这一点,往往是作为企业家,作为政府主管最重要的一个任务。我们要一直提倡社会互助,一人有难大家帮,以前我们是靠大家学雷锋,但是实际上在市场经济里面出现了一个保险。一个保险体系,让每一个人打自己的小算盘的时候觉得都挺划算,都参加了保险,然后社会互助的功能就实现了。不是要从道德、法律的角度强迫大家学雷锋做互助,而是用了这样一个体系。我觉得这个是一个非常聪明和伟大的办法。

  刚才说的数字版权的角度,我觉得大家需要这种智慧和创新,如果能够找到这个办法,这个才是一劳永逸真正伟大的创新。

  提问:台上两位跟传统媒体有一定关系的,一个是吴伯凡老师,一个是张力奋博士,因为我是媒体和互联网行业都从事了很多年。我非常困惑的是像传统媒体怎么转型?怎么应对新媒体的冲击?比如说吴伯凡老师是一个平面媒体,那么张力奋博士是一个中文网,那么怎么样迎接新媒体的冲击?我想听一下两位老师的评论。

  吴伯凡:其实我刚才已经说到这个问题,就是人对于信息的需要当中有特别互动和个人的东西,有的时候又需要特别不互动特别专制的东西。大家知道辞典是说一不二的,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信息多了一个,反而会觉得,网络闲逛一整天不如拿报纸看说不定收获更大。所以不是为你自己找借口,你一定要死守着传统媒体。在这个时代,如果你可以找到一个非常好的链接市场也是非常好的,你不能说我报纸做了一个网站或者是加了一个电子版,那样是没有意义的。我觉得网是一个技术,但是真正的网是一个看不见的,是一个人际网,如果你人际网做得非常好,你用技术支撑这个网就会做得非常好。你的技术性、互动性等等做得非常好的时候,你再借着这种网的力量,就会做得非常好。就是你学射箭的时候,你已经会射箭了,只是你不知道,有的时候你天天拿着箭在那里学不一定是好的。

  张力奋:我觉得您对于FT中文网的描述还是很准确的,现在是处于1.35的水平,你她所想象的FT1.0的情况稍微好一些,但是的的确确对于FT这样的一份将近130年的大报来讲,我想跟BBC和其他的传统媒体,接受新科技的时候,就像一个新兴国家在高技术的启用上,可以取得一个跃进。老派会有很多包括心理、运作等等方面的压力,至于FT到底如何取得转型。我想主要是三点,第一就是有一个心理上的调试的过程,我想FT作为一个老公司心理调试的过程已经完成了,大概花了30年。从运作的机制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印刷和互联网共同享用的制作的平台。大家知道FT在2000年之后,花了很多的投资建了世界先进的共享机制,就是说任何网络和媒体的为刷工作都同时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资源可以共享。这是第一步,变成一种新的架构,这个问题已经是基本完成。

  第二是对人员本身如何重新培训的问题。如何使一个传统媒体的制作、运作、协作的方式,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其实可能要比大家想象的更痛苦一些。

  第三,今天刚刚跟大家交流的时候,有一个问题我没有展开。为什么在2007年,在很短的时间里,新老媒体的巨头很资源的坐到一起,是因为他们都觉得要生存离不开对方。新媒体因为在技术上可以做到那么多呈现,让那些my Space等等突然觉得可以从传统领域寻找到理想的伙伴,这是非常重要的。而同时,像BBC和其他一流传统媒体机构,他积累的资源可以通过新媒体的资源实现它的价值。比如BBC愿意为youtube免费提供多达4万条的节目简介。这个状况在两年前很难想象,大家都觉得需要共存得到发展,并且我身上有你身上没有的东西。像FT这样的机构,从1883年开始,积累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公司资料,世界上所有大公司的最完备的公司数据都在FT。而现在的新媒体,其实是为它这部分资源提供了最好的呈现价值,变成资本、盈利这样的机会。所以我认为,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过渡过程中,并不要都看成障碍,其实也有很多优势,谢谢!

  主持人范东升:谢谢张主编。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这次的论坛到这里结束,让我们感谢参加论坛的嘉宾和朋友,并且在以后的活动当中希望大家更活跃,也希望大家通过交流共同取得进步。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