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方正”商号的故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 16:24 新浪科技 | ||||||||||
集团技术管理部 吴江涛 方正员工历来对方正集团的原由说法不一。其实,这后面还隐藏着一段见贤思齐的有趣故事。 方正集团成立之前,公司的全称为“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注册资本仅440万,注册
1991年9月,北大新技术公司正式发文,启用“方正”作为电子出版系统的产品商标,办公地点也搬到了现在方正大厦的南边,当时是个二层的小楼,相对来说比较集中,经营部门在一层,客户川流不息;二层是职能部门,电话铃声不断,真是“楼上楼下,人流电话”,生意红火得不得了。每次接听电话时的问答也都成了例行公式:“您好,北大新技术公司”,对方总是要追问“喂,什么公司?”,若不大声回答几次“北大!”、“北大新技术公司!”,对方一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因为公司业务增长迅猛,各地都在订购“方正”的产品,经营部、信息公关部等到处都充斥着答疑的声音,很不方便交流和沟通。那时有关“方正”的广告也越来越多了,但具体经营者是哪家公司呢,恐怕知道的人并不多。 业务接待多,电话咨询多,解释反复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2年9月的一天,主管公司行政工作的张炳贤老师触类旁通地想到,既然我们的产品叫“北大方正”,为什么不能像“四通”、“联想”一样,公司也叫“方正”、“方正集团”呢?那时中关村的知名企业有“两通两海”(四通与信通,科海和京海)。给总经理提了更名的建议后,领导希望能够再咨询一下,于是安排负责法务的同志到工商部门去了解,得到的回复是:集团公司的设立应不低于6家所属企业,营业额不低于2个亿,注册资本要求至少5千万。当时新技术公司在哈尔滨、上海、广州等地已经有了5、6家分公司,满足条件的要求差不多,接下来就是成立集团公司的准备工作了。 新技术公司于1992年10月召开了领导核心小组会议。在会上,讨论了成立集团公司的条件和具体实施方案,讨论通过后,开始办理各种申请手续:先是给北京大学起草申请报告、给当时的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起草报告,得到批复后又给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起草报告,试验区的王晓龙副主任对此事非常支持,多次亲笔修改请示,并上报至北京市陆宇澄副市长处。没过几天,陆市长在文件上就做了同意的批示。到公司的几位同事带着大量申报材料,到工商局正式办理注册时,已经是12月份了,当时负责接待的企登处有崔述强处长(现在是北京市统计局的局长)和一姓欧的女副处长。经历了前期的繁琐文件准备、请示和批复,当时便开玩笑地问“材料都齐了,看能否批啊?”,“市长都批了,我们能不批吗?”崔处长幽默地回答。于是便顺利地通过了工商受理。 待收到工商局的审批通知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上的成立时间正巧是1992年12月12日。这样,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记注册了“北京北大方正集团公司”,注册资本是5015万,注册地址是中关园3区。由于已接近年底,各项业务都比较忙,公司决定春节过后,正式召开成立庆祝大会。 经过精心的策划筹备,1993年2月18日,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隆重召开了“北京方正集团暨北大方正集团公司成立大会”,条幅醒目,花团锦簇。当时邀请了国家及北京市的主要党政领导,国家相关机构的主要干部以及全国各大报社、出版社和印刷厂的负责同志也应邀出席,共计六百余人,场面盛大热烈,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从北大新技术公司到北大方正集团,不仅是简单的企业名称变更,而是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公司组织形式,集团化架构为公司未来迅速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