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饶宇锋
有了中国移动做背后支撑,从北京的移动营业厅到地铁站、超市门口……“二维码”的新概念正在快速地普及。其显现出来的诱人程度比短信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在巨大的商业利益背后,巨大的商业风险也同时显现,专利问题就是二维码厂商遇到的最新难题
自从2004年被中国移动定为重点新业务之一之后,手机二维码市场在国内已然启动,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一个巨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蛋糕正在形成。
与我们在商场和超市购物时常见的条形码不同,二维码是其升级版,它可以携带更多的信息,并具有一定的纠错能力。
8月初,配合“超女决赛”,中移动推出手机二维码服务后,“二维码”这一新兴名词逐渐被普通大众认知。据银河传媒总裁沈维介绍,今年的“超女”比赛,数千用户成功通过二维码进行了投票。
有了中国移动在背后做支持,从北京的移动营业厅到地铁站、超市门口……由银河传媒与卓望联合推广的“二维码”概念正在快速地普及。其显现出来的诱人程度比短信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在巨大的商业利益背后,巨大的商业风险也同时显现,专利问题就是二维码厂商遇到的最新难题。
专利质疑
据海外媒体报道,美国Acacia是一个专利猎手,专门针对DM码进行侵权诉讼。
自2005年4月起,诺基亚、阿迪达斯、AMD、日立和三菱公司均因此与之产生纠纷,最后多以付费使用Data Matrix条形码技术达成和解。该公司CEOPaulRyan明确表示,准备通过更主动的专利保护工作扩大这一收入来源。
而自2005年起,数家中国IT厂商也因为使用DM标准受到了Acacia公司的专利侵权指控,应用国外条码带来的隐患已经由潜在风险上升为现实的威胁。
有业内传言,Acacia已经盯上了国内的二维码厂商,并正在针对这些厂商做指控准备。
虚惊一场“DM码本身是一个公共的技术,也是一个免费的标准。如果深究的话,应用了DM码的业务或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有可能形成专利问题,但如果只在中国应用,全都没有专利问题。”对于业界传言,中移动二维码合作方银河传媒的总裁沈维不屑一顾。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定的涉外代理机构、北京嘉和天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的合伙人严慎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严慎认为,该码型的专利申请人当时可以根据《巴黎公约》和《PCT条约》进入中国,但现在专利期早已过去。按照全球专利申请的惯例,二维码码型部分可以在中国免费使用,包括DM码在内的二维码码型部分是在1995年由美国发明人申请了美国专利,同时也在欧洲递交了专利申请,但一直都没有在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申请过专利。严慎表示,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有人在中国申请了一个同样的专利。
不过,在到中国专利局进行了详细检索之后,严慎得出结论,“最后检出的7项专利都与美国专利不相关,就是说在二维码专利中,不存在第三者申请该专利。”
统一编码有益商业模式建立
虽然国际上主流的编码不下四五种,不过,截至目前,中国移动采用的是矩阵式的QR和DM两种码。而这两种码谁将最终胜出,中国移动并没有明确的结论。
QR码用数据压缩方式来表示汉字,比其他二维条码表示汉字的效率提高了20%。同时,对容量内的黑白图片,QR也能编码。这种信息容量赋予了QR更多的应用方式,比如名片应用、短信应用、文本应用、邮件应用、精确网络链接等。因此QR码被业内称为“复合码”,不过,由于硬件要求过高,目前实际应用的不多。
而DM码最大特点就是“小”,能在25mm2面积上编码30个数字,因此被广泛用于标示集成电路、药品等小件物品。相对QR而言,DM码由于信息容量小,应用简单,被业内称为“简易码”,目前在国内已经有众多的成功案例。
“QR码是中国移动数据部统一负责,由意锐创新科技提供合作;而DM码则是银河传媒与卓望合作的项目。目前来看,两者并没有形成直接的冲突,但毕竟都是条码业务,一直发展下去将来肯定会有交叉。”一位业内人士忧虑地对《财经时报》说。
资深分析师程鸿认为,运营商希望能主宰整个产业链,而平台提供商希望能发展自有平台,要克服各方矛盾,平衡利益的最好办法就是统一代码,并迅速建立起一个好的产业链合作模式以供推广。
“既然二维码在国内发展并不存在专利问题,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运营商应当确定几个重点发展方向,尽快实现典型的应用案例的推荐。”一位经销商对《财经时报》表示,只有产生了示范效应之后,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合作伙伴,二维码这块蛋糕才能越做越大。
链接手机二维码是二维码的一种,它不但可以印刷在报纸、杂志、广告、图书、包装以及个人名片上,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或输入二维码下面的号码即可实现快速手机上网功能,并随时随地下载图文、音乐、视频、获取优惠券、参与抽奖、了解企业产品信息。同时,还可以方便地用手机识别、存储名片和自动输入短信,获取公共服务(如天气预报),实现电子地图查询定位、手机阅读等多种功能。